APP下载

浪漫与崇高

2018-07-23徐燕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

摘 要:如果将德國画家弗里德里希归入浪漫主义,似乎不够准确,观他的作品,会让人感到忧郁和压抑,与浪漫主义热烈的色彩、激情的笔触似乎并不相干。他的画中多是尖冷的冰块、高耸的十字架、陡峭的山崖、枯朽的树木、甚至坟冢和猫头鹰,无论是强烈的光影反差、还是从形到色的运用,都背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感,即使是一幅描绘风景的作品,也因赋予了某种精神内涵而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仔细推敲,这种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不是浪漫主义,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崇高感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德国浪漫主义画家,1774年生于格雷夫斯瓦德港市,早年于哥本哈根美术学院学习,后定居德累斯顿。一生过着平静、淡泊的创作生活。

弗里德里希的性格忧郁而内省,喜欢依靠自己的思考点燃创作的灵感,作品常带冷寂虚幻的情味和神秘的宗教气息。他曾说:“当你闭上肉体的眼睛,你就第一次能够用心灵眼睛观察你的绘画。”他的创作理念是:“不要机械地模写, 而是自由地创作, 通过‘颜色和造型表达出言语所不能表达的东西。”他的绘画题材开辟了风景画的新疆域,发现了人们从未发现的自然风景:无边无际的海洋或山脉、大雪覆盖的田野或沼泽,以及冷淡的月光或阳光。他的作品传达了一种庄严感、崇高感,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

弗里德里希幼年衣食无忧,在他学艺期间,并没有受到生存压力的干扰,他的画中本该流露欢快的情感,然而,事实是,早在他7岁时母亲去世开始,他的人生接二连三地遭受不幸的打击,一系列的悲剧,在他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并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总是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人在自然前的无奈与渺小。《山中的十字架》(1808)——是他开始表达自己生活观的第一幅大作,震惊了那个时代。他没有描绘传统画作中常见的天使、圣徒和士兵,而是刻画了一个峭壁之顶的十字架,十字架建于郁郁葱葱的冷杉木之间,陡峭的山崖之后,光线刺穿云层照射过来。他通过自然风景创造出了庄严的气氛,这种气氛与基督教的故事所产生的气氛相类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再描绘耶稣,而是通过参差不齐的礁石、暗淡的月亮、静止的湖面、空旷的田野传达曾经在福音书里发现的氛围。他相信,大自然冷酷的一面可以使人们以救赎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困境。

艺术对人类情感的影响和慰藉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对那些黑暗、忧郁或悲伤的场景的描绘,使我们正视正在经历的一切孤独和迷茫,使正在忍受的痛苦变得庄严而崇高,这些创作揭示了:痛苦,是人生常态。那个时代的人喜欢古典、温暖的风景画,例如夏天的意大利风景是最理想的创作对象。但是弗里德里希偏偏对大家不感兴趣的那种自然感兴趣:海边冰冷的黑夜、潮湿的早晨、日出前暗淡的黎明、晚春时被洪水淹没的原野……比如《海边升起的月亮》使我们意识到,与时空的永恒相比,人类的困境是多么不值一提。在这里,与其纠结于我们的谦卑,倒不如在一件伟大艺术品的帮助下,努力去体悟我们本质里的虚无。再如在1824年的作品《岩石礁海岸》中,他利用一块巨大的参差不齐的岩石、一片平静的海岸、夺目的地平线、层层叠叠的云朵和远处黯淡的天空使我们进入到一种悲伤的救赎的情绪中。我们或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在一个无眠之夜后,我们在黎明时分漫步在荒凉的海岸之上,远离尘嚣,兀自一人面对自然最原始的力量。我们就像那些不起眼的小岩石,曾经雄心壮志地经历风雨,但是无情的岁月终有一天会把它们侵蚀、消逝。这幅作品没有直接描绘生活里的压力和痛苦。它的作用是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时空的广阔,意识到在浩瀚宇宙之下的我们是多么微不足道,平静而不悲伤,阴郁但不绝望。欣赏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在那种思想状态的感染下,我们已经有了坚强的内心去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搏击命运的勇气。

同许多艺术家一样,弗里德里希生前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画家。只有少数人欣赏并购买他的画作,1840年,弗里德里希在德雷斯顿长眠,那时他60多岁,几乎快被世界遗忘。直到20世纪20年代,他的作品被表现主义画家重新发掘,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甚至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画家也从他的画中汲取灵感。弗里德里希并不知道,在百年之后,他的作品会备受推崇——并非因为它能取悦我们的感官,而恰恰是因为它能够窥见、重塑和表达出我们所有人心底那部分脆弱、悲悯、崇高的净地。

综上所述,或许,所谓的“浪漫主义”可以这样理解:它可以是戈雅随心所欲的快感宣泄,可以是席里柯迸发的火热激情,可以是德拉克洛瓦强烈的爱欲情感,也可以是弗里德里希这样——渲染内心的悲情,以冷峻、超脱的目光看待人生与自然的风景。“在无边的孤独中,在阴沉的天空下,眺望无边无际的海面,那真是太美了。”

参考文献:

[1] 朱双.弗里德里希素描解析[M].重庆出版社,2008.

[2] 任诗雨.浅析弗里德里希的绘画创作语言[J].文艺生活(下),2017.

[3] 张艺帆.从民族性看弗里德里希笔下的浪漫主义[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10).

[4] 陈英桦.浅谈德国浪漫主义美术——以弗里德里希为例[J].大众文艺,2011(11).

作者简介:徐燕(1988—),女,江苏连云港人,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艺术基础教研室西画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水粉水彩,油画。

猜你喜欢

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弗里德里希风景画的符号象征解读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态势
浅析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奏鸣曲》第2号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