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友梅与《国立音乐院院歌》

2018-07-23张莹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歌

摘 要:校歌承载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与人文风骨,更是深深地印刻着一个时代的记忆。1927年11月,蔡元培、萧友梅于上海法租界陶尔斐司路创立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对于该校的校歌,不仅值得我们从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音乐专业的角度更值得探寻。希望这些研究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并对现代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萧友梅;国立音乐院;校歌

1 萧友梅

萧友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1901—1920年是萧友梅先生努力求学的20年。他先后赴日本、德国留学,学习钢琴、声乐、理论、作曲、指挥等几乎所有音乐专业学科。在莱比锡大学专修教育学的同时,也在莱比锡音乐院学习音乐理论。萧友梅先生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部中国古代乐器、乐队的专著。研究深入地分析了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及原因,同时也提出只有重视音乐教育、着重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才能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海外学习多年,萧友梅一直致力于音乐与教育的研究和学习,目的就是回国后,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1920~1940年是萧友梅先生为音乐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20年。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毅然地踏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并为此竭尽终生。1920年至1927年间,他的工作重心在北京,先后担任了北大音乐研究会导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主任和北京艺专音乐系的主要负责人。1927年11月,在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下,萧友梅先生转战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作为教育家,萧友梅先生当之无愧;作为音乐理论家,萧友梅先生撰写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音乐理论文著,也为音乐学院撰写了许多专业教程,如《和声学》《普通乐学》等;作为作曲家,萧友梅先生創作了大量的器乐曲、艺术歌曲,他还为诸多大学创作了校歌,如《国立音乐院校歌》《交通大学校歌》《湖南大学校歌》《安徽大学校歌》等。萧友梅先生的音乐创作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开启了运用欧洲作曲技法创作民族音乐的新篇章,从此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也走上了专业道路。

2 国立音乐院

1927年11月,在蔡元培、萧友梅两位先生的不断奔走下,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短短两年,国立音乐院由成立之初的20余名学生增加至80余名,其中包括冼星海、贺绿汀、丁善德、张曙等推动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著名音乐家。由于时局动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师生们常常居无定所,学校也屡迁校址。1928年2月,由法租界陶尔斐司路(今南昌路)迁往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929年7月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1年迁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935年后又迁至江湾市京路;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56年正式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3 《国立音乐院院歌》

萧友梅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途径,教育可以教化人心、鼓舞士气。萧友梅先生把高等学校作为重要阵地,他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了许多校歌,《国立音乐院院歌》作为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的校歌,显得尤为特别。

这首校歌由国文诗歌教授易韦斋先生作词,萧友梅先生谱曲,两大教授携手,内容上表现了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技法上展示了当时音乐、文学创作的顶级水准。

从歌词上看,歌曲古朴,工整押韵,巧妙地将四言、五言、七言相结合,看似古风盈盈,具有儒家风范,却又带着强烈的新时代印记,激励莘莘学子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努力拼搏。

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神州大地蟠东方,沉沉数千载,典乐复职宏国光;学府植立坚中央,与民游艺声堂堂。朝阳威风,一哕呜高冈。析理、善术、审音、辨物,大同之声,盈耳兮洋洋!”喻指我们的国家像一条沉睡的巨龙,盘踞在东方,沉沉数千载。国立音乐院的成立肩负着强烈的历史使命,要复兴典乐,上至国家中央,下至百姓民众,以弘扬中华民族的国光。歌词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学院风骨浓郁、专业特点突出。“析理、善术、审音、辨物”表达出教授们努力将西方音乐技法引入中国,以求改变中国落后闭塞的音乐教育现状。

第二段:“来兮!有志毋相忘!大道康庄,美兮!美兮!示以周行,呜声和兮乐未央!一弦一管,化尽宇宙之搀枪!一唱一和,平尽世俗之披猖!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天下公之!永与天地寿无疆!”体现了现代音乐教育的神圣职责以及美好愿景,唤起学生、民众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民族觉醒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推崇,注重音乐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

从音乐创作上看,作品为单二部曲式。萧友梅先生根据歌词特征,把握校歌的风格特点,巧妙地运用典型的西方作曲技法,用4/4拍,将歌词与进行曲风相融合。以四声部合唱为载体,同时运用了富有中国传统旋律的曲调,突出了其在音乐艺术上“中西结合”的艺术主张及教育理念。

萧友梅先生创作的校歌多以四部合唱为主,一方面,突出了集体歌曲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和声技法的推广和使用,使其在推动音乐教育发展方面发挥最大效应。全曲在和声的选择上较为朴实,但也不失丰富。作品以Ⅰ级(主和弦)、Ⅴ级(属和弦)及Ⅳ级(下属和弦)为主,其中也运用了Ⅱ级、Ⅲ级、Ⅵ级等副三和弦,还运用了SD7和弦解决到下属和弦再到主和弦的连接。可见,萧友梅先生匠心独具,将和声技法教科书般地运用到了这首歌曲的创作当中。

节奏方面,歌曲根据歌词的韵律,有坚定、稳定的拍子× × × × |×× ×× × 0|,表现厚重沉稳的文化底蕴;也运用了许多弱起节奏0× | × 0× × 0× |,表现昂首挺胸、积极向上的姿态和精神面貌;还运用了许多附点节奏,使旋律曲调富有动力、连绵向前。萧友梅先生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几个延长记号,用以加强语气,使整个作品的语句、声韵更富有中国的民族韵味。

在音乐表现方面,萧友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力度、速度标记,以及表情术语的提示,让整个作品音乐形象饱满、立体突出,表现力丰富。

4 启示

反复观察历史是启迪未来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现在虽距离萧友梅先生踏出国门,东渡日本之时已逾百年,但作为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先驱,萧友梅先生是功绩未止于过去,在现代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事业仍然是我们兴国、强国的重要阵地。教育是孕育,是新生,是希望,我们仍在为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需要更多“萧友梅”去学习优秀的专业知识,需要更多的音乐家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注入能量,也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让我们共同携手,开创美好新时代,努力使民族音乐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马军,余甲方.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3-17.

[2] 楼徐燕.论萧友梅的国乐观[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

[3] 居其宏.我国新音乐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和先行者——萧友梅音乐思想与创作教育实践的跨世纪回望[J].音乐探索,2012.

[4] 陈聆群.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业十年[J].音乐艺术,2007.

[5] 马迪.论萧友梅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贡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简介:张莹,硕士,副教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从事音乐教育、钢琴表演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校歌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我爱你,老年大学》
——宁夏老年大学校歌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
延吉市老年大学校歌
厦门大学老年大学校歌
柳州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