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设计技术改进方法分析

2018-07-23顾俊侃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摘 要:工艺美术的概念源于西方国家,后经历漫长的演变与传播,逐渐被中国所接受。以工艺美术为基础,艺术设计得以发展,我国的设计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设计观念的改变,带动了设计技术的创新。本文旨在分析设计技术的改进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设计技术;改进方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在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壮大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工艺美术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门类繁多,数不胜数。就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史来看,其形成、发展过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数千年来人们的风俗、智慧以及审美。而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转变,并非仅仅是名词的变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艺术设计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设计观念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设计技术的创新。

1 从概念的演变看中国设计观念的发展

工艺美术的概念最早诞生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这一时期,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欧洲各国的发展重点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大量的机械设备出现,工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世纪末,英国自发组织了名为水晶宫的工业博览会,将欧洲各国研发制造的机械设备进行展览,以此显示工业革命的成果。部分专家、学者在参加了此次博览会后,发现了设备制造精度以及设备表面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机械设备制造加工过程的细化以及优化,工艺美术的概念由此提出。20世纪初,工艺美术的概念被传入中国,并逐渐被相关制造业所接受。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的概念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演变,中国的设计观念逐渐形成。

工艺美术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跌跌撞撞之中,工艺美术的概念对中国设计观念自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设计观念逐渐开始萌芽。这一时期,工业是主要的发展对象,为了最大限度发展工艺,工艺美术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但好景不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工艺美术概念的演变以及发展被迫中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被搁置了十余年的工艺美术概念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工艺美术概念引入的早期,仅仅是通过相关的理论或者观念对我国的工业事业进行按部就班式的指导,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或者完善,而工艺美术自身蕴含的意义以及价值也遭到忽视。直至改革开放,我国的一些专家以及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与完善,工艺美术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2 设计观念的发展与艺术设计技术的改进

传统工艺美术主要用于纺织品、玻璃制品等工艺中,其追求的重点在于产品的内涵以及观赏价值,实用性方面则相对较为欠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工艺美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取材范围逐渐增多。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的缺陷逐渐凸显。一方面,传统工艺品的生产方式与现代快节奏的市场发展之间的矛盾,影响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为满足市场的生产效率需求,适应现代经济水平的发展趋势,机械式加工的生产方式已初具规模,但终因缺少工艺美术作品的细腻以及精湛,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美术生成的历史背景为封建社会,浓郁的阶级色彩与现代社会的消费观以及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出入,尤其是审美情趣方面的冲突,成为限制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艺美术亟须作出改变,艺术设计技术也应当随之改进。

2.1 现代艺术设计

鉴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现代艺术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以及美观性之间的结合,通过科学的设计原理,遵循科学性与经济性并重的原则进行设计。就现代艺术设计的实现过程来看,要达到预期的设计需要,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设计的科学性、美观性、经济性等。首先,材料的选择应当根据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用户群体的具体特点进行,确保美观性的同时考虑到舒适性需求。在合理选择材质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造型以及颜色的选择,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项重点内容。而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发展以及普及,大众心理特征等也被逐渐纳入了现代艺术设计的重点把握要素中。以当前备受关注的环境艺术设计为例,需要综合考虑环境艺术的人文性、自然性、正面性、无害性、审美性、实用性、整体性、多样性等,同时兼顾周围的自然空间环境。

2.2 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的结合

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二者平行发展。但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以及审美性双重属性,与产品设计的形式、功能趋同,这为二者的结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工艺美术中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同产品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在本质上以及处理手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的结合,将可为艺术设计技术的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在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近半个世纪的融合断层状态下,我国的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在设计方法层面上呈现出由拼贴向融合过渡的发展趋势。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品设计来看,“美化装饰”是对那个时期的产品设计最为直接的理解,其主要的设计技术为图案、纹样等较为直观的视觉表现。而在类似工艺美术的处理手法的影像下,工艺美术作品中惯用的传统纹样以及图案被印于产品的外壳,成为工艺美术的一种新的呈现形式。至今我们仍能看到以塑料贴膜等形式,将工艺美术惯用纹样、图案进行呈现的场景。而得益于产品设计中产品表皮的美化与装饰,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为现代艺术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2.3 艺术设计的图形化及语言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设计观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而传统工艺美术的改进及其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在平面设计领域大放异彩的图案以及纹样,即是艺术设计图形化的重要体现。分析艺术设计图形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对传统工艺美术在平面设计层面进行的提煉与再创造。就这一发展过程来看,设计技术的改进,可为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

符号学中的语义学,为工艺美术中传统元素所具备的设计语言的运用带来了可能。通过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结构,生成可为艺术设计服务的设计语言,并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承担意象表达、情感体验、指示识别、情境烘托等实际功能,是设计技术改进的一次重大突破。设计语言的形成,实现了工艺美术中的视觉元素进行解构以及符号化,使得工艺美术下传统图案、纹样不再作为一种图形装饰被需要;在实践应用中,设计语言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计的效率。

2.4 艺术设计的创新

艺术设计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创作过程,需要融合许多的生活美感、艺术灵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内容等。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若缺乏艺术创新,将会显得呆板,缺乏新颖。加之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种类繁多的产品样式,以及社会对产品的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价值的高要求,艺术设计技术的改进,继续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进行考虑,重视艺术创想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此外,艺术设计的创新,以及技术的改进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是获取经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必经之路。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先进科技、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运用,可为艺术设计技术的改进以及革新带来新的活力,而这也是现代设计中“技术美”的一种体现形式。设计师们做出大胆的尝试,不断地对原有产品、设计技术进行改进与尝试,以更好地实现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性与实用性并重,同时兼顾企业的利润以及产品的经济性。在产品的造型、形态等方面的创新,则更多地体现了先进技术的影子。就艺术设计技术的改进来看,摒弃传统设计技术的束缚,积极从事新技术的探索与变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实际需要,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自身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改进的道路困难重重,而片面追求技术的改进,忽略了最初的目的,将可为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技术的改进,不应当以牺牲美学的个性化、人性化,或者框住设计思维的代价。在任何时期,艺术设计都应当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能够体现设计的灵魂以及美学的个性化。

3 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艺美术需要以何种方式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是艺术设计面临的一大难题。鉴于设计技术改进的重要意义,实践过程中,应当对艺术设计做出创新,借鉴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的结合、设计语言的形成等创新过程的经验,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总结。在技术改进中,应当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技术美等情况,重视美学的个性化以及设计思维,从而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红云.浅谈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3):98.

[2] 胡娅静.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北京奥运标志为例[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2):64-65.

[3] 王玺诚.关于想象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探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4):175.

作者简介:顾俊侃(1988—),男,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講师,研究方向:摄影摄像与平面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