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多元化教学的探索

2018-07-23尚迪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摘 要: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艺术硕士(MFA)汇报演出荒诞派经典话剧《等待戈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观众好评如潮,剧场内座无虚席,等待入场的观众队伍一度长达数十米。笔者就本剧的成功演出对话总导演冯远征及该班主任教员王劲松副教授,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两位老师对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多元化教学的探索路程。

关键词:艺术硕士;表演教学;演员训练

1 《等待戈多》——一次大胆的实践与突破

任何艺术作品诞生的本质都是哲学意义上扬弃的过程,艺术创作者正是在这个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历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产生了代表他们艺术造诣的作品。这种创作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兴奋、喜悦是每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深有所感的。本剧《等待戈多》也正是经过导演冯远征、主任教员王劲松副教授以及所有参与演出的同学们无数个昼夜的辛勤创作,才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演出效果。但本剧的成功不局限于此,它更多的意义是在面对各种现实障碍与困境中对于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教学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

1.1 教学的现实困境

表演,尤其是舞台表演,由于其远距离、单视点的创作特性,对演员的形体、声音、表现方式有着比镜头前表演更为苛刻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舞台表演对于演员的表演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而镜头前表演由于电影的逼真性、生活性的特殊要求,演员往往不需要舞台上适度的夸张以及一系列的表演技术。所以未经训练的非职业演员可以参加镜头前的演出,却很少可以登上话剧舞台。

但是由于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招生对于是否毕业于表演专业没有特别要求,这就决定了并非所有学生都在本科四年受到过专业的表演训练。该班学生有些是在专科或是本科学习表演专业,但更多的学生是音乐、播音主持、配音等专业毕业,而并非是纯粹的表演专业毕业。这也就导致他们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戏剧观念大相径庭。如果要同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本科生一样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入手,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方法。同时,要排演一出经典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对演员的表演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因而在这个班进行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1.2 在現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寻求新的突破

电影是以活动摄影为自己的基本表现手段,所以它能逼真地记录现实生活中人和物的空间状态及其流动演变形态,同时又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正是由于电影这种逼真性的特殊要求,使得演员饰演的角色必须贴近生活,表演要还原生活、再现生活。因此,以往电影学院的表演教学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很少会有表现形式极为独特的荒诞派戏剧进入表演教学当中。而冯远征导演选择了《等待戈多》这一经典荒诞派话剧对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进行教学与排演似乎有悖于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实则不然,从该剧的排练阶段以及最终演出效果来看,都达到了冯远征导演最初的设想。《等待戈多》一戏从表象来看确实是充满荒诞,让人难以捉摸,但其实质内核并不荒诞。其一,它首先要求演员要塑造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失去人的精神生活荒诞的躯壳。冯远征导演正是用舞台上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出剧中来自生活逻辑的荒诞,而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为了荒诞而荒诞。冯远征导演并没有在剧中表现人的现实状况的荒诞性,而只是表现其存在,也就是说用具体人物形象对存在的荒诞加以表现。其二,演员的表演方法和演员对具体细节的处理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尤其是最后对于等待马航370归来这段戏的处理,演员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无数纸飞机从舞台上方飘然而下的一刻,在场观众无一不为之动容。

通过冯远征导演对《等待戈多》这一荒诞派经典戏剧的诠释,我们对这个戏、对荒诞派戏剧都产生了新的认识。导演以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基石,用人物在生活中逻辑的荒诞表现出了现实中人的一种迷茫、荒谬和无法解脱的内心痛苦。这种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荒诞派风格化处理相结合,不得不说是对现行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培养方式上的一次大胆的突破。

2 探索多元化实践教学的道路

表演艺术,无论是电影表演还是舞台表演,都是依据剧作者提供的文学人物形象,结合演员自身的形象气质与专业素质展开二度创作,创作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艺术。同时,演员所创作的人物形象还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演员在贴合剧中角色的前提下创造出的人物形象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映射出人生的哲理与生活的真谛,使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对生活作出思考,与剧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最终获得一种艺术的美的享受。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的:“我们艺术的目的不仅在于创作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还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把这种生活表达出来。”[1]这些对于演员创作角色的要求,正是冯远征导演对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这个班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由于上文所述的现实困境,以及排演《等待戈多》这样的经典荒诞派戏剧,使得达到这一要求更是困难重重。但冯远征导演真知灼见、去繁从简、因材施教运用一系列有效而得当的训练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演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质的飞跃,从而使《等待戈多》的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2.1 提高文学修养,树立正确的戏剧观念

演员自身的文学修养往往影响着演员进行角色塑造,因为演员文学修养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演员的审美观念。正如前文所述,演员所创作的角色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因此缺乏一定审美观念的演员很难塑造出活生生、有血有肉,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同时,文学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演员对剧本以及剧中人物的理解。缺乏文学修养,演员就很难领会到隐藏在剧本台词下剧作者所赋予的更深层次的哲理,而一部戏最富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往往包含其中。再者,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的局限性,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无法直接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提取素材。那么为了获取较为直接且贴近所要创作的人物形象的素材,演员需要从各类文史传记、文学作品中寻找素材。因此演员文学修养水平得不到提高,必然会成为其塑造人物形象的障碍。

冯远征导演在接手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这个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要给学生排什么戏。而通过他对该班学生的了解,他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对于戏剧的认知非常有限。所以,冯远征导演决定让学生读剧本、读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树立正确的戏剧观念。于是找来了几十部话剧剧本,让学生悉心阅读,不断挖掘每个剧本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在起始阶段,学生们对于读剧本、读名著的要求还有些抵触,认为这对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帮助,常有学生反馈说一读剧本就困意袭来。诚然,话剧剧本不像小说、散文一般,会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周遭环境等进行细致的描绘与渲染。而正是由于话剧剧本仅有对白、独白,缺少作者主观描述的内容,反而可以使演员展开合理的想象,构建出自身对于角色合乎逻辑的独特见解。这不仅是对演员的一种挑战,更是演员发挥自身创作人物形象能力的一种刺激。学生每阅读完一个剧本,有了对整个剧本、人物的见解后,就会查阅以往有关这部戏的相关资料、演出视频等等。正是由于通过这种一个剧本接一个剧本地不断阅读,從而产生了一系列认知上的强烈碰撞,学生的文学修养慢慢从量变产生质变,对于戏剧的认知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就为日后排演《等待戈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导演的教学观念与训练方法

冯远征导演曾在德国潜心学习格洛托夫斯基的表演理论。这对他表演观念的确立以及如何开展表演实践教学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认为表演专业的教学是有阶段性的,从初级到高级。但又跟我们常规意义上的表演教学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最终结果和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如何塑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如何在规定情境下展开合乎逻辑的行动。同时,冯远征导演认为当下很多的表演训练是把表演中的各种元素分割开来进行训练,比如说注意力集中练习、无实物练习、解放天性练习等各种各样的练习。通俗地讲,这实际上是把表演比作一个完整的物体,然后将其拆解为各种零件即表演的各项元素,逐个打磨零件,最终将其组合到表演当中。而实际上,在表演教学中去繁从简,将各种元素的训练糅合在一起反而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冯远征导演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带领学生做抛篮球练习。所有学生围成一圈,相互传递篮球,在接球与传球的过程中感受球的大小和传球的力度。几番传递过后将球放在一边,开始进行空手传球。这一练习中就包含了无实物练习、注意力集中练习、交流练习等等,几乎包含了所有基础元素训练的内容。

对于表演教学,冯远征导演的观念是表演才能不是教出来的,表演才能是开发出来的。只要是一个生理机能正常的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演员。因为人们身上都具备作为优秀演员的潜质。他认为每个人身上所带有的潜质是一样的,是对等的,区别在于开发出来多少,而表演老师实际上是扮演淘金者的角色。演员之间的创作水平的差距就在于他们身上的潜质开发出来的多寡。为了更好地开发出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冯远征导演采用了格洛托夫斯基对演员进行训练的方法,总体分为四大部分,即形体练习、塑性练习、面部表情练习、发声练习。这些训练中涉及的一些动作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鲜有触及的,但它又是我们身体所能做到的。比如瑜伽、武术中的动作,以及一些近似动物体态的动作,这实际上就是让人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然后再慢慢地通过一些肢体的动作,把一些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先让学生做到,然后再慢慢地将其融合到表演技术当中。

3 探索多元化表演实践教学中所得到的经验

通过《等待戈多》这一经典荒诞派话剧的成功演出,以及反映出的学生表演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明这是冯远征导演与王劲松副教授对于表演专业艺术硕士(MFA)多元化教学探索的一次成功体现。从中获得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表演创作要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无论我们选取荒诞派话剧或是其他风格流派的作品应用到表演教学当中,都应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因为只有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表演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其塑造符合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实质的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而不至于陷入表面、肤浅的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简单化处理风格化戏剧本质的泥潭。同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使学生把握住了表演艺术的实质所在,也为学生今后从事舞台表演、电影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创作基础。

4 结语

《等待戈多》这部戏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在于等待。而我们对于等待最终将会得到什么却一无所知。但我们坚守着一份信仰,一份执着。这正如对表演艺术、对表演教育事业的坚守。王劲松副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冯远征老师是两个异类的演员,我们俩是不甘于做一般的演员的觉受,觉就是知觉,受就是感受。我们觉得人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对自我的心灵和自我的主体认知更深刻一些,或者说对自我的反思更透彻一些,人活到老学到老,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和生我生命本质应该尽可能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斯坦尼拉夫斯基.斯坦尼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28-30.

作者简介:尚迪(1989—),男,山东济南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戏剧表演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