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古代桥梁对比
2018-07-23王琬婷孙楷强
王琬婷 孙楷强
摘 要: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之国度”之称。中国的每座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至精的蜕变,经受了岁月的洗礼,以顽强、挺拔的姿态屹立至今。桥梁亦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通过对我国桥梁发展的初探及对详细分析,从各个角度对我国古代桥梁与国外早期桥梁间蕴含的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从桥梁建设角度彰显设施设计以环境变化、人文生活为转变的设计契机。
关键词:中国桥梁;国外早期桥梁;公共设施设计;环境
0 引言
关于世界第一座桥的建造,今天已经无法推想,但是从许多残迹遗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桥梁的大致分布形态。世界上每座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蜕变,并且几乎每座桥梁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至今。总体来看,古代桥梁大约可分为七种,分别是浮桥、栈道、悬桥、木桥、石柱石梁桥、悬臂木梁桥和石拱桥。其中,栈道和悬臂木梁桥在西方并不多见。西方的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还包括瑞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而中国的古桥则多建于川河星罗棋布的南方水乡,如绍兴、苏杭等沿海之地。
1 建造目的
有河的地方就有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二者之间的关系——河是桥诞生的摇篮。而事实并非如此,哪里需要跨越,哪里就有桥存在的合理性,这一跨越,也正是人类克服自然的体现。所以,人们建造桥梁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交通,并消除空间距离的不可逾越感。然而,古人建桥有时是另有别用。我们知道,古代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每当洪水泛滥、大潮来袭之时,古人总把原因归结到鬼神上。于是人们开始建桥,有的是为了祭神,有的则是为了驱鬼,这一点在中国颇为常见。
在中国,桥梁被视为人与人沟通的象征,具有迎嫁送娶、行礼往来的用途。跟中国民俗风气的浸化不同,外国的古代桥梁建筑往往侧重于宗教教廷意志的表现。而到了中世纪时代,因宗教而建桥的理念更是风靡西方,例如捐助一座祈祷用桥,被认为是一种神圣而又慈善的义务。当时由牧师领导造桥,大家以为不仅可以减轻罪孽,还可阴功积德。桥梁建造的目的充分展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机制。
2 建造的方式特点
古代交通不便利且通訊不发达,于是人们自己尝试、自己摸索,因地制宜,创建出一座座独具风格的桥梁。因为各地地理环境不同,桥梁建造势必要考虑地域性的差异。
应该说,一座古桥不仅仅是现今所呈现的模样,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它也许经历了多种结构模式。西方人比较追求自我体现,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气势雄壮、雍容华贵的。在文艺复兴时代,还有一群科学家、艺术家帮助建桥。所以,桥梁在西方也极具艺术特质。威尼斯有句谚语,“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到过意大利”,似乎威尼斯成了意大利的特色。而在水流纵横的威尼斯,桥又成了它的特色所在。可见,西方桥梁与文化气息浑然一体。
与外国的古代桥梁相比,中国桥梁除了分布在江河、深渊沟谷一带之外,还被广泛地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形成了独特的桥韵风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数量众多的桥造型秀美、体量适中、色泽淡雅、风格各异,在园林的优美景观中,增添了迂回曲折的观赏情致。
3 文化形态的呈现
跟其他建筑一样,每座桥都承担着历史的变迁和年月的变更,在这默默无声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残骸遗迹里古老文化的沉淀,无论中外,这一点都不能置疑。诚然,桥梁并不是纯粹的死物,有别于大理石冰冷的温度,这生命的存在分明是人文文化赋予的。换句话说,桥梁正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
中国古代桥梁坚固优美,向来是人们笔下描写、歌咏的景物,加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桥与诗文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对于它的优美形态,清代祝万祉在《过仙桥》中写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相比之下,西方桥梁文化就显得单薄一些,这可能与他们的审美情感及生活方式有关。西方人比较开放,崇尚自我表达,着力于逼真写实,所以,在刻意追求桥梁形态的唯美与力度时,他们放弃了可以激发想象力的建筑理念。除了以希腊罗马神话为蓝本进行加工外,外国古代桥梁很少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中有些桥梁还是因军事战争和宗教宣扬而著称于世。
4 民俗生活
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小桥可以没有水,却不可以没有“人家”,准确地说,有桥的地方,必定有人家。发展至今,桥与民俗已经难舍难分,并且相得益彰了。
虽然中外古代桥梁的审美、价值、文化倾向存在差异,但我们仍不可以忽视历史上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鉴。应当说,它们的影响是相互的。中国古代桥梁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多样而优美的造型,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中国古桥的建筑技艺对邻国影响更大,在唐宋、明清时期,很多中国高僧和来华旅人把中国的建桥技术带到了日本,日本的鸣潼桥、眼睛桥、锦带桥等,都是明清时期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
至于西方对中国桥梁建筑的影响,也是自不待言的。例如东汉时期,从西域往返印度取经路上,有悬桥和索桥。还有丝绸之路与西方的往来,海上航运与朝鲜日本的往来,使桥梁技术经验乃至文化,都得到影响及借鉴。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对比,能够为中外民族文化的理解沟通提供可能和方便,这恰好是世界上所有桥梁的共性。
5 结语
中国的桥梁发展亦是我国设施设计的发展历程,回首整体的发展变化,不难看出,桥梁设计的出发点与时代的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是相辅相成的,对比国外的大型桥梁设计,我们在设计理念与模式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深层次的设计意义。
当下,在我们的设计与创作中,要大量借鉴与吸取古代建桥的智慧,在理念中融入崭新的设计思维,推陈出新,呈现更多有意义、有灵魂的概念化、创新型桥梁设计。
参考文献:
[1] 中国桥梁发展史[DB/OL].百度百科.
[2] 吴礼冠.图像——中国古代桥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夏永明.桥梁概念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琬婷(1993—),女,山东诸城人,鲁迅美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设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