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滨江风光带生态规划建设探讨

2018-07-23缪峰李春平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理念建议

缪峰 李春平

摘 要:通过现场走访调研已建成片区的实际效果,结合国内外滨水区规划建设生态理论研究经验,本文提出了南京滨江风光带规划建设应当秉持的生态理念和建议遵循的生态原则,为南京滨江风光带的后续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南京滨江风光带;生态理念;生态原则;建议

南京拥有308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但是“滨江城市不见江”的难题一直困扰着这座省会都市。近年来,特别是以2014年南京青奥会为契机,南京滨江风光带(主要是南岸的长江三桥至二桥一带以及江心洲南部区段)的规划建设有了本质的提升。但是阶段性建设的成效仍需要时间的检验,更需要“青奥后”常态化使用的考验。随着2015年江北国家级新区的批准设立,南京沿江两岸滨江风光带的全面规划建设提上日程。如何借鉴国内外滨水区规划建设的最新成果,缓解已建成片区出现的矛盾,成为南京滨江风光带建设前期应当思考的重要议题。

1 南京滨江风光带规划建设的生态理念

借鉴国内外滨水区规划建设生态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根据南京市公布的一系列有关滨江风光带规划建设的法律法规文件和专项规划文本,站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角度,结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要求,以及南京滨江风光带的地理、人文景观特色,笔者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南京滨江风光带规划建设应当秉持的生态理念——生物圈生态共享,山水城林洲共赏。

1.1 生物圈生态共享

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共同的家园。尊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创造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是景观设计最根本的追求。

南京滨江风光带是南京景观价值最高,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地段,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首选去处。南京滨江风光带的规划与设计是一项集创新和保护于一体的工作,应该把滨江风光带建设成一处宜人的景观休闲旅游地、高品质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但是,如果仅仅追求表面化的景观视觉效果,必然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只有秉持生态优先的规划建设理念,才能确保南京滨江廊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促使其与城市其他开放空间连为一体,形成更大规模的生态网络,从而服务和促进南京市生态市的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其他生物生态的共享。

1.2 山水城林洲共赏

南京滨水区的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夫子庙为龙头的南京“十里秦淮”风光带改造建设颇有成效,玄武湖景区周边有紫金山及其余脉、明代城墙、神策门公园、红山以及一些现代城市景观,一起构成了南京古都风貌总体格局,是南京城市意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南京沿江丰富的山、水、城、林、洲交融一体的滨江景观特色尚未得到相应的开发建设。长江南京段沿江两岸有山、水、城、林、洲、矶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顺江而下,有沿江而卧的三山矶、西控长江的狮子山、雄伟俊秀的幕府山、峭壁独兀的燕子矶、壮观秀丽的栖霞山和江中陆地江心洲、八卦洲,还有作为滨江景观背景的老山、顶山和宝华山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在沿江两岸还分布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如狮子山阅江楼、龙江宝船厂遗址、火车轮渡所、南京长江大桥、现代化港口、电视塔、南京长江三桥等,构成了长江南京段层次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滨江景观资源。

因此,在南京滨江风光带的景观设计上,应结合各段功能的差异及其景觀现状和景观资源特征,强化景观节点的标志性作用,突出景观带的生态、文化、游游、休闲功能,协调整个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点、线、面结合,借助不同的景观要素来塑造不同层次的滨江景观,形成层次丰富、结构明晰、功能多样的城市滨水景观,体现南京滨江带的生态功能与景观资源的共享性,最终实现南京滨江风光带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与生态性的统一,让市民共赏山、水、城、林、洲的滨江盛景。

2 南京滨江风光带规划建设的生态原则

要实现南京滨江风光带“生物圈生态共享,山水城林洲共赏”的生态理念,就必须结合目前滨江风光带建设的建成情况,考察、研究和分析滨江风光带在生态技术等方面的运用落实状况,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策略性的建议或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为滨江风光带已建成部分的后期运营管理和后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借鉴景观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在南京滨江风光带的生态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景观工程建设自身的安全性,也就是工程建设本身不会对人或其他环境产生损害;二是景观工程能对人或其他环境提供庇护的安全性功能。

防洪抗洪能力毫无疑问是滨江沿岸规划建设必须考虑的首要任务。另外,南京滨江风光带建设又与饮用水源地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建议合理规划滨江风光带污水截排系统,科学处理固定废弃物,做好废污水监测与分析;大力推进河流生态保护以及生态建设工程,包括在重要水源地周边岸线建设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和恢复人工湿地系统,积极进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水土保持建设等。

2.2 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也可称为“零负担”原则,就是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在最大程度维持场地原貌的基础上,尽可能结合当地现有的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将建造过程和运转维护过程对场地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以最少和最小的改变达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当前,南京滨江风光带鱼嘴湿地公园内通过架高人行廊道、保留原生植物等“弱人工化”的手段,尽可能对原有的滨江湿地环境进行了保留开发。但是在其他片区,人造景观、几何布景、不可再生材料运用等痕迹依旧明显,既丧失了滨水景观应有的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后续规划建设须引以为戒。

2.3 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原则就是要遵从生态法则和自然发展规律,以最小和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要求,保障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具体目标和措施可包括地块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以及开发进程的可持续等方面。

南京滨江风光带的规划建设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场所自身价值,但也要考虑为场所周边带来价值的提升。如何将适合的产业开发结合进来,作为增强滨江风光带活力的催化剂,达到产业支撑景观、景观带动产业的好局面,实现“人气”的提升,是当前已建成滨江风光带运转和维护“可持续”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环境的可持续体现在我们如何去阐述和落实生态的理念。具体而言,在南京滨江风光带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雨洪利用,乡土植物的配置,可再生和环保材料的循环利用,自然风、光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等等。

建设开发的周期和程序是关乎景观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南京滨江风光带的规划建设在较短周期内实现较为理想景观效果的同时,也为整个项目画出一个大轮廓,设定总的目标、原则和要求,使地块经济运转自如,景观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建设开发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2.4 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在滨江风光带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采用适宜的生态技术;二是指滨江风光带的生态规划建设成果应该是适宜地域环境和城市定位的。

生态技术是指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产性技术。适宜性生态技术作为一种理念,强调的是针对不同的地域自然特征、文化传统以及当地的材料技术,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适宜技术的采用不是追求材料和设备的“高、精、尖、全”,而是针对实际情况,在允许的建设条件下使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技术方式,来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在南京滨江风光带的生态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技术的适应性,应当结合南京的气候、经济条件、人文传统、乡土植被、施工技术以及滨江地区的生态安全、水文条件等,选择经济、适用的生态技术手段,摈弃纯视觉形式追求下的高成本、高能耗、低寿命的花瓶式做法。

滨江风光带的生态规划建设成果应该与南京城市建设规划目标相统一,不能孤立地追求某一方面或某一区段的效果。同时,滨江风光带的生态规划建设应当符合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要求,符合南京城市建设的总体格调,符合沿江生态安全要求,符合南京区域区位的乡土条件,符合南京市民的审美特点,符合南京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2.5 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也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物的多样化,二是功能空间的多样化。

以2014年青奥会为契机,南京滨江58公里的风光带已基本全线贯通,以整洁的环境、开阔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滨江风光带的生态规划建设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近水、看江”的简单视觉效果,也不应仅仅以“绿道”作为亮点,以“树多、草多”作为生态的衡量指标。“生态”的意义在于多种生物各自在地球这个生态圈里面和谐地生存和活动,南京滨江风光带的规划建设目标也应当以建设一个能让老百姓看到“飞鸟虫鱼,芳草湿地……”的生态乐园为更高的追求。

除了实现生物多样的生态目标之外,南京滨江风光带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南京山、水、城、林、洲的自然要素,以及丰富且带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要素,设计功能多样、空间和景观丰富的休憩场所,为不同的市民群体提供多种可体验和可选择的服务设施,吸引全体市民及游客,分享南京城市建设的成果。

2.6 可体验原则

目前,诸多城市景观设计往往停留在让人欣赏其美好的景致,却没有让这些景观活起来,融入人的行为,形成人与景观的互动。因此,只有让市民游客亲身参与其中,才能获得对此地此景最深刻持久的感受。

在当前南京滨江风光带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和设计参与性的旅游场景和公共空间,促使市民游客亲身体验,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为拓展生态理念,呼应南京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不仅应考虑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建设,还应将“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和技术、管理措施渗透滨江风光带“食、行、游、购”的各个环节,倡导低碳的休闲和旅游方式,以引起市民及游客们的共鸣,激发人们建立环保意识,提升滨江风光带对市民及游客的持续吸引力,有效地实现滨江风光带的社会效益。

2.7 景观化原则

景观化原则也可称为“艺术性”或“形式美”原则,它是所有景观设计必然要体现和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这里所提倡的景观化是指“技术的景观化”,是指将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技术以形式美的要求和方法,运用到可供使用者观赏和体验的景观设施中去,实现技术与形式美的统一。技术景观化和景观场所化是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的特点与追求。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要求去塑造技术的“艺术形象”,把技术彻底融入景观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纯技术的生硬外观造型对视觉景观的破坏,打破场所环境的冰冷氛围。

在南京滨江风光带建设过程中,要倡导和落实生态理念,不应该简单机械地借用某些生态技术,或者毫无实质内容地搬用某些先进理念作为宣传,而应该把适宜的生态技术和景观设计元素,如园林建筑、灯具、装饰小品、城市家具等结合起来,使生态技术下的景观元素既能体现形式的美感,又融合生态科学技术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与景观的一体化,达成生态技术痕迹的最小化——景观即生态技术,生态技术即景观,生态技术与景观设计无缝集成。

3 结语

当前,南京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南京“跨江发展,拥江发展”的发展战略,南京必须积极打造长江南北两岸的滨江区域,并以其为城市名片。南京滨江风光带建设不仅可以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更能积极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等相关城市机能,收获巨大的城市附加值。因此,如何遵循生态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和评价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成为南京城市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希望以上理念和原则的提出能对提升南京沿江区域生态环境、滨江风光带规划建设,以及后期运转维护和建成后评价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余晨.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河西滨江风光带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17.

[2] 冯宝平,吴东,梁行.基于GA-PPE模型的南京濱江风光带生态建设综合评价[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6(06):29-34.

[3] 王军,居浩,韩春源.基于要素组织的南京滨江岸线整合设计实践[J].江苏建筑,2016(02):8-10.

猜你喜欢

生态理念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探讨
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弘扬杨惟义生态理念 注重综合立体防害虫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