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作品中的“隐秀”与具象

2018-07-23邱苏越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学

摘 要:《文心雕龙》作为一本重要的文学评论著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视域。《文心雕龙》的第四十篇《隐秀》论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些重要特征,并引发了后世文人无穷的研究兴趣。在美术设计等艺术领域,这种含蓄的“隐秀美”与西方大肆盛行的具象派艺术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本文探究艺术作品中的“隐秀美”与具象风格,从而反思当下艺术作品创作。

关键词:隐秀;具象;美学

1 解读《文心雕龙·隐秀》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对于自周至晋一千多年以来的文学总结。《文心雕龙·隐秀》作为全书中的第四十篇,在全书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因后世原本保存不当,《隐秀》单篇有所缺失,而变成残篇。《隐秀》的残缺不全也成为自古以来学者争论的焦点。尽管学术圈对于《隐秀》所蕴含的意义有多种解读,但是从艺术美学角度来看,《隐秀》中体现的和谐统一的美学追求是不置可否的。在《隐秀》篇中,从哲学角度来看,“隐”与“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隐”就无所谓“秀”,没有“秀”,“隐”也就无从谈起了。从意象的审美角度来看,“隐”即是“意”,“秀”就是“象”。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中,运用具有“隐秀”美的意象创作手法的作品不在少数。与之相反,着重追求与自然物体基本相似的具象艺术也在艺术界占据着一席之地。

2 所谓“隐秀”

《文心雕龙·隐秀》開篇便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意思是在创作时,除了要表达文中所要表达的本身意思之外,还要有弦外之音,有另外一层更加深远的含义,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要义是让读者在阅读中触类旁通,在不经意间理解文章的主旨。其“隐”有三大特点:内敛含蓄、留有回味、文采精湛。刘勰写道“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如果说“隐”意味着内涵要丰富,那么“秀”就意味着文辞精妙绝伦。将“隐”与“秀”合二为一,就成了一篇思考得当、文章主旨自然流露的佳作了。

在中国画的创作历程中,画家们有意识地开创了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它以书法草书的粗犷线条加上简单飘逸的表现手法去表现物体。大写意相较于小写意来说更加注重以水墨画法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它是以简单的黑白两色构成的艺术,却有其深刻的哲学内蕴。大写意水墨画的色彩观从根本上说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把“无”看成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极之境”,把追求“无”的境界看成是大境界,认为在“黑”“白”两极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变化。

宋代大文豪苏轼主张画画应该“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这种思想也与刘勰提出的“隐秀”美不谋而合。从苏轼唯一留下的画作《枯木怪石图》来看,这正是他的创作所遵循的原则。用“隐秀”的美学法则来赏析此画,这幅画的“隐”体现在托物寄情,并未直接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是描绘方圆相兼,即怪又丑的怪石,随手拈来,又自成一格。“秀”则是笔法迅疾,取势不惑,强调神韵,不拘形似,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就像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在《画史》曾评论此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3 所谓“具象”

翻阅绘画艺术发展的长河,具象绘画的代表流派莫过于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超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又称照相写实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照相写实主义,就是因为它的创作过程对照片的依赖性。超写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以照片作为参照进行创作,这些参照对于超写实绘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极度精确,就必须有照片的帮助。照相写实主义的画家并不是直接写生的。最擅长这种画法的美国画家查克·克洛斯曾说道:“我的主要目的是把摄影的信息翻译成绘画的信息。”

其过程是先制作平面的照片形象,再将其“移”到画布上。由于这种方法是根据照片描绘的,因此画面呈现出逼真、细腻、细节毕现的特点,然而也给人以客观、理性、冷漠、没有激情的感觉。画面平整、刻画逼真,但缺乏感情。照相写实主义画家在技巧上采用均匀的薄涂方法,根据照片在画面上刻画。其缺点是忽视了画家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从而忽视了作品的精神层面,太过于强调技巧。

4 “隐秀”于当下艺术作品创作的反思

从18世纪开始,中国传统绘画也受到了写实主义的影响。西洋文化便渐渐地改变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绘画精英竭力倡导以西方“严谨科学”的造型改造中国画,认定唯有西方古典写实绘画才是挽救、改造中国画的良方。“隐秀”的美学思想却慢慢地遗失了。到了20世纪中期,中国又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实行全盘“苏化”,美术教育上引进了苏联的造型素描体系并强力推行,一直影响至今,当代的美术教育也深受其影响。

刘勰之“文”与“隐秀”,重在循自然之道。自然之事,自然之情,自然之文。而时至今日,具有“隐秀美”,讲究“道法自然”的大写意水墨国画手法已经渐渐失去市场,过分强调结构的工笔画和油画素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由于对科学造型的过分倚重,民族文脉遭到了极大的损害,优秀文化传统正在流失,中国画逐渐远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正确轨道,丧失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隐秀”对于我们当下的艺术创作来说,提醒我们应该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重新认识和主动挖掘“隐秀”的内涵;重拾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深入探讨“隐秀”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将“隐秀”这一民族优秀的高雅艺术审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未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开辟新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 杜莉萍.论《隐秀》的美学价值与意义[D].山西师范大学,2013.

[2] 周波.论“隐秀”的美学蕴涵[J].文艺理论研究,2005(06):56-62.

作者简介:邱苏越(1995—),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饮食美学中还乡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现代生活美学之城
生活美学馆
造物美学
纯白美学
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