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无调性音乐中“音响结构力”理论研究
2018-07-23周国歧
周国歧
摘 要:音乐创作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音乐分析学是音乐艺术学科中研究音乐作品的一门分支学科,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寻求作曲技术理论规律,分析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音乐创作服务。音乐作品结构力是音乐创作中的核心部分,无论什么流派的作曲技术技法都无法回避音乐作品结构力的问题,传统调性作品的结构力是借助调性引力与功能和声应力,20世纪无调性音乐作品因排斥调性而如何构建作品结构力已经成为一个探究性的学术焦点,而用音响结构力来解释20世纪无调性作品结构力更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结构力;音响结构力;调性;无调性;作曲技法;调性引力;功能和声应力
关于“音响结构力”这一学术术语目前国内学术文献中极少见到,更没有十分具体明确地对这一学术领域进行专门的研究。2018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贾国平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从音响层面来分析研究音乐作品,强调要从音乐作品具体音响与作品结构力的两个层面出发分析研究音乐作品的学术观,而音响分析更是关键点。
那何为“音响结构力”?音乐是听觉艺术,必然要从人的生理听觉的角度加以解释。音乐作品在运动发展过程中会围绕一个固有的特定的音响,并且这一音响会本能地在人的听觉系统中形成记忆,使得这个特有的音响成为整部作品的核心音响,由此对作品其他部分的音响产生凝聚作用,最终达到整个作品的音响具有向心力和聚拢感的效果。如同地球引力把地球上的万物吸引住,并都朝着地核同一个方向。在音乐作品研究中,运用音乐分析学中的结构力理论来剖析音乐作品是常用手法,传统的结构力理论是建立在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等调性引力的结构力上,这是一个充满物理、逻辑性的结构力理论,对于解剖传统调性音乐作品及其深层部位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然而,西方音乐在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个性化和声语言“张扬性”发展下,导致调性模糊就已经给用调性结构力来分析作品带来难度,直至后来调性解体到彻底崩溃,20世纪各种先锋派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出现。尤其是无调性音乐作品的出现,传统的调性结构力以及功能和声结构力的分析理论已无法再解读这些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技术和技法本身就是排斥调性的,运用传统的调性结构力理论来分析这些无调性的作品显然是力不从心。音响结构力分析理论从人的生理听觉角度来解读音乐作品结构力似乎更加客观、理性,随着更加系统科学的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分析理论体系的诞生,其解决了无调性音乐分析中“混乱秩序”,用音级集合为音响单位构建作品音响结构力的技术理论来分析无调性音乐作品既是探索也是创新。这种方法从另外一個非传统的角度来研究无调性作品的结构力,能更深层地理解、挖掘作品在音高材料技术上的组织规律,实际也是用数理逻辑的思维模式来引导人们在听觉上的音响结构力。因为传统调性的音响结构力的记忆人们是容易捕捉的,而无调性音乐的音响结构力要从听觉上直接获得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即便像莫扎特这样的听觉记忆神童也是很难做到的,何况让普通人记住集合无调性音响,这是何等的难。
勋伯格1924年创作了3首钢琴小品,op.11 NO.1是他早期3首无调性的钢琴作品之一,作品开始部分的3个音表明这部作品是最原始的三音集合原型,是一个无调性的音高组织结构,因而很难一开始就直接形成听觉音响记忆,没有具体音响记忆就不能生成人体听觉上的音响结构力感知,接下去的第二小节出现的是纵向截断的A、F、降G这3个音,其后第三小节横向截断的F、降D、E这3个音,和纵向截断的降D、A、降B。这几组集合实质是经过变形移位重组的同一类型的音级集合,然而这些截断的集合音响缺乏调性感。只有通过分析后得出是由小三度、大二度、小二度组成得出混合音响,在理性的引导且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具体音响记忆。此外,这个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用这三个集合构成了作品的第一个乐句,音高材料上的高度统一增强了作品的音响结构力。另外,从作品的整体音响构建上可以发现是以小三度、大二度、小二度为音响形态基础,极富特点的三音集合的音程含量Vector101100.无论是横向旋律结构走向,还是纵向和声叠置都具有相对一致性。
此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以变化重复作品的“主题句”音高材料轮廓(作品开始的前三小节)作为音高音响的基础构建音响结构力。作品的第九小节至第十一小节的最上面的旋律声部,第二十五小节至第二十七小节的低音部线条走向,第四十六小节和第四十七小节低音伴奏音高材料的运用。乐曲结尾的第五十九小节至第六十四小节等部位采用原型三音集合变化模仿安插其中。让作品的固有音响不时出现,从而增强作品的音响记忆,形成音响结构力。尤其是在变化中出现和保持原来的音高,似乎是再现和回归“原调”加强调性感的音响结构力。此外,在作品在节拍特点上采用抑扬的弱强的格律,即采用集合主题弱起的节拍形态。这个统一的节拍形态贯穿作品始终,而在节奏形态上,三音集合的主题每次出现都保持相似的形式。从节拍和节奏的形态音响上也会形成人体听觉上的音响记忆,从而构成音响结构力。
由此可见,无调性音乐是可以通过客体听觉结合理性分析来研究其音响结构力的,勋伯格本人在探索早期无调性音乐作品创作中如何准确把握作品结构力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可以看出在这部作品中有着缜密的逻辑性音响概念。整个作品以开始的B、升G、G三音集合“3-3”(014)Vector101100.的音程细胞为音响基础进行展衍,运用倒影、逆行、逆行倒影、移位等作曲技术来组织音高材料构建音响结构力。这种手法虽类似古典奏鸣曲动机发展技法但却与之有本质上的不同,此处三音集合不同于古典奏鸣曲的音程动机,因为这些集合是非调性的,是排斥调性的,这也使得勋伯格成为20世纪现代音乐先锋派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 贾达群.作曲与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 艾伦·福特(美).无调性音乐的音乐结构[M].罗忠镕,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