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材料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表现
2018-07-23曹欢
曹欢
摘要:本文主要从现代消费心理角度出发,就跨界材料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形式、方法、规律展开分析。同时,在形态分析基础上,对现代陶瓷设计领域中的跨界现象本质作概要性阐释。
关键词:日用陶瓷;材料;跨界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161-01
一、前言
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不同的转型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认知都在发生重要变革。当工业文明经历发展巅峰之后,后工业时代带给人们的,是对同质化、单一化的反思,和对个性化、差异化的追求。在这一进程的引领下,常规的创新设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渐高涨的消费需求。所以当设计者发现,常规的视觉创新难以从本质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他们开始将视角转向内部,从材质本身入手,研究不同材料之间的跨界嫁接。
二、竹木类材料
实木与陶瓷的结合是近年来开始广泛使用的设计手法,两者从材质属性来看,各有不同的优势及劣势。陶瓷材质刚性、耐火、耐磨损、抗腐蚀,但易碎;木质有弹性、柔性,但容易发生变形、磨损、虫蛀、腐蚀、不耐火。二者的结合,恰能够取长补短,且从使用体验来看,陶瓷冰冷生硬的质地恰能够被木质的天然温和所中和;在使用過程中,木质材料有着良好的隔热性,能够隔绝陶瓷材质对热量的传导,对于日用瓷而言,这种结合很好地增进了人与器物的交互关系,使器物更具亲和力。
还有一类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的表现手法,就是竹材与日用瓷的结合设计。
在我国民间,竹材常被用于制作传统竹篾器,如箩筐、笸箩、竹筛等,竹器的出现及广泛使用。同样,这种手工艺开始被设计师运用于日用陶瓷的设计中。如竹丝扣瓷茶具,主体以陶瓷材质设计,通体施白釉,在口沿以下至底部分,全部以竹篾编织包裹,且造型完全依照陶瓷杯体的器型设计,严丝合缝。乍一看,仿佛如同农村的竹篾编织筐,颠覆传统的设计认知,令人耳目一新。竹丝扣瓷的设计既能够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的颠覆,同时也能够在实用性方面达到隔热、抗磨损等效果。不过这种设计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目前较为主流的尚以手工加工为主,同时成本也较高。
三、金属类材料
陶瓷与金属材料的结合,在我国传统陶瓷工艺中便早已有之。最典型的代表当数锔瓷工艺,将破损的瓷器碎片进行拼合,并以金属缝合、铆钉加固的方法固定成型,形成类似服装补丁的效果。不过,锔瓷工艺并不属于陶瓷器物设计的一部分,仅仅只是一种修复工艺,只不过这种工艺在今天被泛化了,也被视作一类原生设计种属。虽然明代、清代的民窑及官窑瓷中偶有鎏金、包铜的器物出现,但在日用瓷中的运用并不广泛。事实上,金属材料虽不像木材、竹材那样亲和皮肤,但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功能,如可塑性强、抗磨损、耐腐蚀等,且用料来源广泛,奢廉皆可。民间使用最广泛的提梁壶便是采用钢丝提钮,成本低廉,经久耐用,使用灵活,方便替换。
日用陶瓷发展至今天,对金属类材料的设计运用开始变得多元化、精细化,对细节设计更为注重。根据设计要求不同可选取铜、不锈钢、铁、金、银、锡等多种材质;在外观设计上注重装饰与功能的协同性,整体与局部的配合。
四、塑胶类材料
塑胶类材料是现代产品设计加工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由于其具备可塑性强、亲和力好、工艺难度低、兼容性强等优势而被设计师大量应用。且这种材质属柔性材质,弹性良好,既可作为装饰性部件,又可满足功能性需求。
如在茶叶罐等需要具备良好密封性的日用陶瓷中,常采用塑胶作为盖与罐之间的密封圈。
在外观设计方面,塑胶类材料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其较为理想的物理性质,也源于其在造型、色彩等方面易于表现的缘故。如近年来市场热销的“快客杯”,其杯体分为3个部分,打开之后,公道杯、茶杯、茶漏的功能性组件均被独立出来,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冲泡功夫茶,体现出良好的便携性设计原则。其中,硅胶材料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外观上的装饰性,三款不同的色彩搭配,线与面的造型组合,与杯体形成协调统一的设计整体;其次,功能性的体现,杯体下半部分的硅胶材质,可令手持更加紧致,不易滑落,而上方1/3处的条形硅胶垫圈设计,很好地解决了杯、盖、茶漏三者之间的密封性需求。
五、其他类材料
除上述材料外,其他类材料也偶尔出现在日用陶瓷的综合设计中,如石材、玉材、玻璃、琉璃等。当然,在设计手法上与前述几种材料表现手法类似,都是以装饰或功能性替代的方式体现。其设计初衷也与前者相似,或以材质上的颠覆来体现设计创新,或以贵重材质的加入来提升设计档次。在满足外观审美需求之余,兼顾实用性功能需求。而部分材质由于硬度等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殊性,在实现工艺上各有不同。
六、结语
总体来看,综合类材料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表达,是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日用陶瓷设计观念突围、文化突围、思维创新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设计者在经历传统设计困顿局面之后,对现代工业文明及手工艺文明的一种融合性反思之后的创新产物。它综合了设计者的情感因素,以及现代消费心理因素,是设计者与受众在设计对话层面上的物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