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视角浅谈《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的哥特文化
2018-07-23张修华陈青青
张修华 陈青青
摘 要:哥特文化发源于中世纪,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当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哥特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核,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涉及,如建筑、绘画、文学、音乐、服饰、电影等,已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种代表风格。哥特电影经历曲折发展,在当今影坛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暮光之城》系列电影自上映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本文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从流行视角分析哥特文化。
关键词:哥特文化;《暮光之城》;流行文化
1 哥特艺术的起源和主要表现形式
哥特文化发源于中世纪,起初“哥特”(goth)一词是北欧部落的名称,受部落原始元素影响,最早“哥特”一词被视为野蛮、暴力、残忍、恐怖等意向的代表。哥特艺术最初源于建筑领域,哥特式建筑最初产生于12世纪后的法国,在中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教堂、古堡建筑,以尖耸的屋顶、斑斓的花窗玻璃等为代表元素。18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运动思潮席卷欧洲大陆,文学成为代表艺术盛行起来。哥特小说以其与传统美学相背离的特点迅速发芽、升温成为一种潮流,哥特故事内容多以死亡、宗教、人性、幽灵为主题,以幽暗古堡、寂静森林为背景,出现吸血鬼、狼人、鬼怪、女巫等形象,带给人反传统的审美体验。
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出现给哥特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它很好地把哥特文学中停留在人们想象中的画面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给人们新的体验。20年代表现主义兴起,具有哥特元素的电影成为主流。由导演茂瑙执导的电影《诺斯费拉杜》进军好莱坞,为以后哥特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0年代以后,吸血鬼成为哥特电影的核心人物,如电影《吸血狂魔》《德古拉的噩梦》等一系列电影的产生,使吸血鬼特质具象化,维多利亚时期贵族气质、白皙英俊、尖嘴獠牙、面目狰狞、永生嗜血为特点的吸血鬼在这一时期大多为“恶”的代表,给人阴森恐怖的试听感受。80年代到90年代,以哥特文化为背景的电影大发展,这一时期哥特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沉淀。近年来,哥特元素的电影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哥特风潮已从欧美蔓延致全世界。1990年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出现,一改哥特电影以往的恐怖基调,把成人童话用黑暗华丽的故事讲给了人们,第一次使哥特电影进入主流观念中,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和喜爱。自此,哥特电影开始流行起来,哥特风格也成为流行文化的标志元素。
2 电影《暮光之城》及“暮光现象”的流行
近年来,《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作为哥特电影的典型代表,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小说自2005年出版以来,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现象。2008年,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影片《暮光之城:暮色》上映,引发全球性流行热潮。美国媒体用夸张的说法是“2008年,如果你不是住在南极的话,你很难忽略吸血鬼流行的升温”。随后,由导演克里斯·韦兹执导的《暮光之城:新月》和大卫·斯雷德的《暮光之城:月食》相继于2009年和2010年上映,将全球性“暮光现象”推向新峰值。2011年和2012年,由导演比尔·康顿执导的《暮光之城:破晓上》和《暮光之城:破晓下》统称为第四部,为《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完美收官。《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的男女演员罗伯特·帕丁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森一时间成为全球热门流行时尚人物,成为世界各国电影、娱乐、时尚界的宠儿。而《暮光》系列小说作者斯蒂芬妮·梅尔也在2008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新世纪全球百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暮光之城》的热议,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流行,它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蔓延到全球各个文化领域。
《暮光之城》系列電影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流行现象,有其成功的原因,电影以人类和吸血鬼的成长和爱情故事为主线,期间着重塑造了狼人这一哥特代表形象。整个影片所传递给观众跨种族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内涵超越了以往哥特电影,造就了电影的最终成功。《暮光之城》系列电影荣获MTV电影奖和土星奖中的多个重量级奖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哥特文化的发展,使哥特文化成为全球流行现象。本文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解读哥特文化内涵。
3 死亡和永生文化内涵
中世纪,人们处于教会严酷的精神统治下,统治者运用宗教手段驯服人民,教会热衷于谈论宗教,并用死亡来恐吓和控制人民,他们宣扬死亡的超验体验,描绘出死亡后的天堂和地狱,以便更好地统治民众。另外,由于频繁的宗教政治斗争和黑死病、狂犬病的大规模暴发,死亡的气息笼罩着中世纪的天空,使人们产生紧张和恐怖的心理。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死亡便成为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内涵,用作家雅克·勒高夫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死亡正在流行”。取自西塞隆的《德色内克图特》中写道:“没有什么是比死亡更确定的了,也没有什么比死亡的时间更不确定的。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否定,反过来也肯定了人类集体生命的生生不息。死亡的意义从根本上说,便是在于人类怎么以他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困顿与恐惧。”
永生代表了人类欲望的极致想象,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梦想能够长生不老,拥有永生的能力。而吸血鬼身上所拥有的超自然永生属性加上人类思维方式、情感世界,是人们对死亡后状态的欲望想象。永生以后是否就完美了呢?孤寂、凄凉和迷茫,一般为吸血鬼的普遍心理状态,也代表了人类对永生的一种思考。如果一切都不会失去,那么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是值得珍惜的了。人生正是因为这种转瞬即逝才变得弥足珍贵。在永生代表的吸血鬼身上,最为珍贵的也往往体现在已经失去的美好回忆中。
4 《暮光之城》中对死亡和永生的思考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为主线,描述了两个人从相识一见钟情,发展到互相成全对方而选择生离死别,最后到选择结婚生子一系列过程中,男女主人公对生和死的不同选择和思考一直贯穿始末,呈现出完美纠葛的跨越人类和吸血鬼的浪漫爱情故事。欲望使人们热衷于追求肉体和灵魂的不朽,《暮光》中展现了人类和吸血鬼在死亡与永生中的挣扎与执着、爱恨与情仇,表现出他们各自对活着和死亡的不同诠释和选择。
电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可以永生,那么该为什么而活?吸血鬼爱德华爱上人类女孩贝拉,两情相悦的同时,由于“跨生死”的不同属性使这段爱情陷入危机和迷惑之中。影片以高中生的视角无限放大了爱情的美好和浪漫,在连绵不断的暧昧中述说着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距离产生美,而这一段充满危险和诱惑的距离里,有男女主角撕扯不断的情意和挣扎。贝拉迷惘忧伤的情绪,空气中潮湿阴冷的气氛,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诸多困境和不知所措,穿越了上百个世纪等待的是一份惊世憾俗且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爱德华停留在17岁的光阴里,无止境地等待、消磨和孤寂后,遇到贝拉以后使他在爱与欲望的诱惑中苦苦挣扎,自我克制。死亡和生命之间的距离只在一念之间,生命很脆弱,就像影片中贝拉在昏迷中娓娓道来的一样:死亡是平静而安谧的,而生活是痛苦的。
莎士比亚曾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贝拉和爱德华,爱德华对贝拉的爱体现在:希望成全贝拉作为人能够活着的状态和拥有选择的自由。影片中,贝拉和爱德华在毕业礼上共舞,贝拉要求爱德华把她变成吸血鬼,爱德华拒绝了她,他说:跟我相伴长长的幸福的一生,难道这还不够吗?用一个世纪等待可以去爱的人,和她相伴一生,看她慢慢老去,直到某天在这个世界永远消逝,再用多少个世纪去遗忘和回忆,所谓大爱将至,无外乎如此。然后懂得,孤独,寂寞,存活。而贝拉對爱德华的爱体现在:牺牲自己活着的权利,跨越生死找寻真爱,在永生的轮回与爱德华共同找寻精神意义和价值。在贝拉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即使在爱德华的强烈反对下,贝拉在永久死亡和创造新生上选择了生下孩子。贝拉在孕育过程中处于高危状态,孩子不断地从体内消耗和摧毁她,贝拉以人类的身体无法容下半人半吸血鬼婴儿,胎儿的成长速度让贝拉的心脏无法撑到它出生,甚至使贝拉不能完成到吸血鬼转化,只能直接面对死亡。这种选择下,她对爱德华说:爱德华,对不起,我生命的一部分会陪着你,孩子需要你。这也是一种对爱德华无畏生死的爱的极致表现。影片为死亡和永生找到了一种答案,那就是爱才是跨越生死永恒的心灵归宿。
5 结语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成为一种全球流行文化现象,该片作为哥特电影的典型代表,在吸血鬼、人类和狼人的世界中建立了真挚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关系。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示给大众时光荏苒,描述了失去青春的同时获得阅历,体会爱与分离,了解生命的意义。富有人性的吸血鬼、狼人和人类身上承载着关于死亡和永生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该系列影片获得成功的内在原因。
参考文献:
[1] 李荣涛.近年来好莱坞吸血鬼题材电影的深度开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 戴锦华,高秀芹.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J].文艺争鸣,2010(10).
[3] 朱振武,王子红.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92-96.
作者简介:张修华(1988—),男,吉林长春人,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影视技术与艺术。
陈青青(1987—),女,吉林长春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留学生教育及管理,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