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工匠精神与工业化体系构建的思考
2018-07-23黄立玮
摘 要:本文以2018年电影市场表现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基本情况与问题,指出中国由电影大国向强国转变中,必须重视电影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工业化体系的构建,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电影产业;工匠精神;工业化体系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取得的各项成绩十分瞩目:总票房首次突破600亿元,影院和银幕数量分别达到1万家与6万块,稳居全球第一。可以说,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但是,电影大国并不意味着产业竞争力强,如何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是中国影人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工匠精神与工业化体系则是电影强国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
1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40年。80年代,中国电影业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市场化观念初步觉醒,改革势在必行;90年代,“广电3号文件”下发,电影业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型,虽然困难重重但成效显著;21世纪初,《电影管理条例》的颁布开启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进程,中国电影产业来到爆发的前夜;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201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成为文化领域第一部行业法,电影产业规范发展之路就此开启。40年的改革历程,硕果累累,中国电影生产力逐步释放,电影产量爆发增长,票房纪录一再刷新。
2018年对中国电影人与企业而言并不平常,影院倒闭、税务风波、股价暴跌等问题引发了业内的担忧,同时也折射出电影市场中的诸多问题:造假票房营造电影大卖的浮华表象;依靠“鲜肉”的低质作品来市场大肆圈钱;牺牲创作预算支付天价片酬;急功近利导致电影品质参差不齐;电影题材与类型的跟风与固化等等。当原本强调“内容为王”的电影产业逐渐变成“票房至上”,那么我们就应该放缓脚步自省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出路。
2 中国电影人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电影创作品质的参差不齐是当前我国电影业的主要短板。现阶段的许多电影作品无法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达不到广大观众不断提升的欣赏水平。电影从诞生之日起,首先是技术驱动,其次是内容驱动。因此,电影创作必须重视方法,而提及方法,我们就需要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仁者见仁。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是专注、纯粹去做好一件事的决心。大师需要的是天赋,匠人依赖的更多是态度。从剧本写作、项目策划、演员表演到拍摄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益求精。只有各个环节都做到完美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匠心之作。除了电影创作人员之外,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工匠精神亦不可或缺。电影行业投资回报率高,但真正能够持续稳定盈利的公司只有少数。无论是电影投资,电影宣发还是影院经营管理,只有通过不断刻苦钻研,长期的经验积累,才有可能实现稳定的经济效益,这正是经管人员所需的匠人品质。
其次,工匠精神还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让我们不断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做到极致。电影是大众文化,每一个电影作品都能影响广大的观众。作为电影生产者,应该抱有严肃的态度来创作电影,我们创作的内容必须对观众负责。在利益驱动下,当下一些电影作品只图经济效益,糊弄感情、糊弄观众,失去了电影应有的文化内涵,不见了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情怀,更没了电影所应承载的责任担当,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强烈反感。对于这样的公司也好,创作者也罢,应该尽早地悬崖勒马。毕竟每一部电影都将成为历史中的一笔,每一个拷贝都会记录下公司的名字。作为电影人,我们对电影应有敬畏之心;作为电影企业,我们应有打造百年老店的勇气。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底线,也是中国影人的尊严。
3 中国电影与工业化体系的构建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电影票房保持着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但合理的產业运营机制却始终没有建立。如果说“工匠精神”能够提升电影创作品质,那么打造电影强国的基础就是构建中国的电影工业化体系。
众所周知,电影工业化的范本来源于美国,无论是制片、发行、放映还是投融资、版权经营等方面,好莱坞都有一套十分成熟的运营机制与行业制度。相比之下,中国电影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因此,构建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首先要有师夷长技的理念。但是仅仅通过学习好莱坞的成熟经验并不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全部。电影工业化体系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标准化、可复制、可量化的项目运作流程与产业运营机制。但复杂之处在于,诸如完片担保、绿灯系统等机制虽然都是好莱坞的黄金法则,但在中国却难以实施。因此,电影工业化不能停留在对好莱坞的借鉴上,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产业自身特点进行本土化的创新。这需要政、产、学、研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理论研究应该义无反顾地走在前列,为产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电影教育要与产业现状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创意型艺术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在产业层面,电影从业人员和电影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技术、构思创意、创新模式,用实践反哺教育和研究;政府层面,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积极的政策规制与激励手段来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具体要求,为中国电影营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构建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之路或许要比想象的更加艰难,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其结果也定会是一片光明。
2016年底,美国动画电影《魔弦传说》在国内上映,它就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下的匠人作品。全片投资超过5亿元,300人的制作团队平均每天只能拍出2~5秒的镜头,耗时5年最终完成,成就了世界定格动画的新高度。结尾处,主人公久保放下千辛万苦寻来的3件法宝,转而用母亲留下的发丝、父亲遗落的弦弓制作了一把二弦琴,借助回忆的力量感化了月神。导演告诉我们,有回忆就有传承,而传承意味着永恒。回忆如是,电影亦如是。我们要把什么样的电影留给后人,值得我们用心思考。
作者简介:黄立玮(1987—),男,江苏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产业与媒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