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剧灯光的发展和演变

2018-07-23龚茂南龚茂莉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灯光

龚茂南 龚茂莉

摘 要:傣剧是少数民族戏剧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从它产生之初,傣剧中的灯光使用就一直随着傣剧的发展演变在变化,从最原始的马腿灯到现代大型的舞台灯光,傣剧灯光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条件以及傣剧剧情的需要在进行着自我的调试。

关键词:傣剧;灯光;发展演变

傣剧()是少数民族戏剧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它于19世纪初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产生,主要流传于德宏州的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怒江沿岸、缅甸东北掸邦等地的傣族聚居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傣剧以其说傣语、唱傣歌、演绎傣族故事的独特艺术个性,决定了它演出服务的对象乃是生活在农村最基层的傣族群众,因此傣剧在德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寨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每逢节庆活动,傣族群众都以能看到傣剧为荣,即使请不到专业剧团,也要请业余剧团登台助兴。在他们的心目中,少了傣剧演出的节庆活动是不完整的。虽其发展历史不长,但深受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德宏州傣剧团每次到村寨演出,当地的乡镇党委和群众都很高兴,用傣语热情地说:“我们的亲戚又回来了!”“又可以看到你们的精彩表演,太高兴了!”傣族群众就是喜欢看傣剧,说:“电影下来了也不稀罕。”除了在州境内的演出之外,傣剧团还受邀跨出国门到缅甸的木姐、南坎等地演出。观众少则逾万,多时竟有三四万人,演出场面之宏大,观众看戏情绪之高涨,常使许多专家和同行惊叹不已。

傣剧中的灯光使用也随着傣剧的发展演变在演变,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条件以及傣剧剧情的需要进行自我调适。说到傣剧灯光的发展演变就必须说傣剧的几个发展时期。

1 原始宗教信仰

傣族是万物有灵论的信仰者,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谷子收完了要叫谷魂,犁完田要拴牛魂,放鱼塘喊鱼魂,人病喊人魂。叫魂时要举行“跳柳神”(傣语称“跳勐”)的仪式。“跳柳神”是一种祭拜土地神为主的巫术祭祀礼仪。当雨水不足、六畜不旺时,就要举行“跳柳神”。“跳柳神”时,巫婆头上身上遍插柳枝。同时,一手执柳条,另一手执竹枝或竹刀。做法事的场地,先设在主人家的堂屋,后在庭院里。在这些地方,也要插上柳枝和栽上芭蕉树,并设香案供上香蜡纸烛和果品、三牲等。祭祀时,首先由巫婆祈祷请神,神附体后全身发抖,手舞足蹈。舞蹈形态则视祭祀内容而定,如遇牛、马瘟病和人遇重病,巫婆就会请来虎神驱疫,巫婆便会跳起模拟猛虎跳跃的舞蹈动作;如遇天旱无雨,巫婆则请来蛇神降雨,巫婆便作蛇形舞蹈。巫婆边舞边用歌唱代主人与鬼神通话,祈求邪鬼远去神灵降福,天旱时降雨,人畜病时去病。随歌而舞,随舞而歌。然后,巫婆再挥动手中的柳枝和竹刀把作祟的鬼怪由堂屋赶至庭院。这时巫婆的门徒及围观的人群,可以跟随舞蹈。在巫婆的带领下,一齐把鬼怪由庭院赶至村外的树神前,请树神震慑。可见,这一时期使用的灯光设备主要是蜡烛。

2 请戏神和打财神

农村傣戏班每年都要在春节期间演出,在傣剧的演出传统中,有特殊的“请戏神”(“点灯”)和“送戏神”(“关灯”)仪式。两项仪式都在演出期间进行,开戏前由戏班“摩整”(戏师)点燃一马腿灯,挂于舞台前。该灯演出期间昼夜长明,以祈求戏神保佑演出顺利,傣剧演出中称“请戏神”,俗称“点灯”。半月演出结束后由“摩整”亲自熄灯,以示演出圆满结束,傣剧演出中称“送戏神”,俗称“关灯”。这种“点灯”“关灯”仪式即使在现代有先进灯光设备的情况下,在开戏期间一定要点一盏马腿灯,戏才能上演。春节演戏半月内,如有该年新婚的姑爷回门到姑娘家,寨子里的戏班老人会提着马灯拿着线香,在早上去姑娘家递上“灯贴”通知他们晚上戏班要专门在戏场为他家祝贺祈福,俗称“打财神”(请财神),这户人家就要拿红包、糖果礼物、烟、酒、纸火、鞭炮到戏场酬谢。以上不难看出,傣剧艺人在很早以前就意识到灯光在演出中的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马腿灯作舞台灯光并赋予马腿灯灵性。因为,如果马腿灯不亮,当晚的演出将无法进行,这就是在傣剧演出中把“点灯”当作“请戏神”的原因。这种吸收了汉族宗教文化的演剧习俗在农村傣剧班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照明设备主要是蜡烛和马腿灯。

3 《十二马》和《布腾那·雅送毫·少借怀》

元、明以屯兵、屯田制迁居麓川的数十万内地人民,把戏剧形式带到了麓川地区,并且对以后形成的傣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腾那·雅送毫·少借怀》和《十二马》的演出就是其中的两种。

从明代至今,在德宏盏西(今属盈江县)地区的少部分艺人中流传着一种传统小演唱节《布腾那·雅送毫·少借怀》(意为:夫犁田,妻送饭),又名《使春牛》。据考证,它是由腾冲春节唱灯中一出小戏《大舜耕田》传入盏西傣族地区演变而来的。还有另外一个汉族剧目演变为傣族剧目的小歌舞演唱《十二马》(),又称“玩春灯”“春灯戏”。傣语称为“马西(卜)双”,即十二匹马的意思。《十二马》属于载歌载舞的歌舞表演形式,唱的内容视演出目的而定。过去,但凡村寨里谷子歉收、牛马鸡猪遭瘟、人遇病害,尤其是瘴疠肆虐或是认为不吉利时,一般就要演《十二马》,求福驱邪。当时两个节目的传入演变对傣剧的初步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族春节的《春灯戏》《使春牛》演出形式都离不开春灯。春灯用竹篾编制成各种灯笼型,再用各色棉纸裱上,里面用蜡烛或香果油点燃照明,是当时的春灯演出灯光照明灯具,有吉祥的氛围和效果。

表演《十二马》,很重视道具和请神活动。道具为篾扎纸糊下系红绿裙的十二马形,由演员身背肩挎固定在身上,用作歌舞表演。除了马形外,还有一对篾扎纸糊方圆不固定的前引灯和一对水桶。道具均由男性制作,道具制成后,暂借村中寺庙供祭,直到演出才取出。期间任何人不许触摸,否则便犯了禁忌亵渎了神灵。临近演出,演员们沐浴更衣,禁止同房,在摩勐(巫师)带领下到寺庙取出马形等道具。在表演前要请出寨神,这时演员们身背马形肩挑水桶手抬两盏前引灯,載歌载舞,到村寨的寨心,①迎请村寨保护神寨头鬼。点香燃烛,供祭三牲,由摩勐念祷告词,众人向寨心拜祭,一齐请寨头鬼看戏,请它驱邪逐疫。祭祷完毕,由摩勐带领全体人员和群众绕村一周,去到村外,意即请寨头鬼把邪鬼恶鬼赶跑。然后队伍回到村中,演出《十二马》,酬谢寨神的保护。演出完毕,再把寨头鬼送回寨心,请它永保全村人太平。过去演出《十二马》是在晚上进行。据盈江县盏西支那地区老艺人说,因为鬼在晚上才出来活动,白天演出鬼看不着。所以,演出《十二马》时,每个演员要提一个纸灯笼,以便照见善鬼和恶鬼,帮助寨头鬼赶恶鬼。当然,既然是在晚上演出,灯笼也可为演员照明。在70年代初,初次看整理后的《十二马》演出,仍然是舞台灯光全暗,演员仍是手握电筒代替灯笼照明演出。[1]

猜你喜欢

灯光
水中灯光秀
灯光秀,美丽又有趣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对面的灯光
来一场灯光派对
第六届阿姆斯特丹灯光节
城市的灯光
聊聊汽车灯光的那些事
城市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