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中女性题材的历史溯源
2018-07-23黎云靥
黎云靥
摘 要:绵竹年画作为我国四大年画之一,是西南地区一颗耀眼的民俗文化之星,而绵竹年画中的女性文化也是绵竹年画有代表性的题材。
关键词:绵竹年画;女性;历史;溯源;发展
深厚的历史创造了数量庞大的年画作品,是当代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依据。女性题材的年画更是揭露了以往不为人所知的闺阁事物,也见证了地位低下的女性逐渐翻身做主独立起来的历史。
1 起源
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主要发展在宋代之后,清朝到达顶峰,而绵竹年画出现于宋代,在清朝到达鼎盛时期。女性题材的年画作品是年画中一直以來的常青题材,反映了各个时期女性的日常生活和衣着打扮状态,给现代专家考证古代生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依据。
绵竹年画中女性角色的建立可以追寻到仕女图,大多表现大唐宫廷权贵女子的生活。那时的女子地位崇高,她们可以游园、骑射、宴饮、狩猎等,又因出自宫廷画家之手,仕女画的画面奢华精致,人物丰腴饱满热情。但唐代衰落后,女子地位下降,受到封建伦理和戒律清规的约束,女子只能墨守深闺。这一期间的仕女图自然气质幽怨,题材不鲜。宋代之后,民间的世俗画大兴发展,仕女图也随着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流传到民间,民间艺人学习模仿后,题材打破了只描绘传统的贵族女子的概念,对民间的女子生活也进行了相似描绘,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名媛淑女、戏子歌姬都成了画师手中的表现对象。
绵竹年画中的川剧题材年画《西厢记》中出现了崔莺莺和红娘的角色,《老鼠嫁女》中的新娘,《五子告母》中的母亲,神像类题材《麻姑献寿》《八仙过海》中的麻姑和何仙姑,《女门神》中的穆桂英和梁红玉等女性形象,虽题材不尽相同,但女子的风格和仕女图一脉相承。
2 阶段性特点
2.1 发展时期
清初,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剧烈,那时的妇女身心受着社会道德清规的重重枷锁。这一时期的年画出现了《二十四孝图》《唐氏乳母》等作品,多是宣扬“孝”道。后世批判称是“愚孝”,但是这些作品在当时不仅起着审美作用,更是有宣讲教育的用途。
清中期,绵竹年画也达到了繁盛时期。和谐的社会背景下,自由的川人闲时遛鸟、喝茶、打牌、看戏,这期间的年画颇受川剧的影响,成为年画题材之一,其中也不乏对女性角色的演绎,如《双旗门》中的周营女将龙吉公主、《连环计》中的貂蝉、《白象山》中的花姑子等。
2.2 全盛时期(清末与民国)
清末,资本主义国家入侵让新鲜事物传到内陆地区,妇女从禁锢闺阁的谦卑依附的形象逐渐变得独立。画家姚春荣在清末绘制了大量的仕女图,如《抽烟仕女》《举伞仕女》《执扇仕女》等。其中《骑车仕女》是绵竹年画的代表形象,画中一名身着清代旗袍,头戴男士瓜皮帽的女子骑着一辆没有链条的自行车,这是年画艺人凭自己想象造出来的。四川身处内陆地区,新事物并不能快速地传过来,前卫的绵竹艺人能够早早地把握住这样的潮流信息,将它实施在年画作品中,体现在一名女子身上,这样一种大胆的尝试足以说明女性地位的改变。但是这名女子拥有一双三寸小脚,也说明当时的审美还没有完全被颠覆。
民国时期,女性身心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女子不再身居深闺,她们可以上学、出街。《女学生》《插花女子》《行走的女子》《春燕少女》等作品均是女性自由的代表作。她们穿着时髦,有的甚至踩着高跟鞋,正常尺寸的脚显得更加健康快乐。
2.3 改革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改革开放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新中国刚成立后大力建设的时期,传统的年画题材变成具有煽动性、鼓励性的激昂文字和大字报。出现“妇女能顶半边天”等语录,女性的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题材年画人物结实健康。但这一时期的画作不是由传统的民间艺人所作,其特点和传统年画相距甚远。
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绵竹年画一直在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画家用全新的方式去诠释绵竹年画。著名的绵竹年画画家刘竹梅女士创作了许多女性题材的年画作品,《黄杨扁担》《节气歌系列》《割草女》《绣花女》《回娘家》《舞系列》《四川太阳喜洋洋》等是当代年画创新的代表之作。
3 结语
当下,许多新生代的艺术家一直在着力探索年画的未来,通过先进的电脑技术绘制数字化的年画作品,有效地将年画和现代审美结合,用特殊的方式加强对绵竹年画的宣传作用,为年画在现代传承找到了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萍.仕女画从宫廷走向民间——以绵竹年画为例[J].艺术大观,2013(3):54.
[2] 杨畅.浅谈民国时期传统年画和月份牌年画中女性形象的差异[D].吉林艺术学院,2016.
[3] 董瑞娟.绵竹年画在现代旅游产品中的设计研究[J].艺术探索,2014.
[4] 刘竹梅,刘诗源.海内外遗珍——世界各地散藏传统绵竹年画[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
[5] 侯兵.中国绵竹年画创新年画集[M].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