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设计差异与融合
2018-07-23孙乐
孙乐
摘 要:中西方建筑设计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建筑设计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从中西方建筑设计的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别出发,分析中西方建筑形体审美、空间构成、建筑材料与装饰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加强对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认识,进而总结出中西建筑融合的途径,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差异;融合
1 中西方建筑的文化背景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所以,研究建筑无论中国建筑还是西方建筑,都得考虑建筑的文化背景。建筑与文化在思想和生活两个不同的层次上相互联系着,实际上建筑是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建筑的文化深刻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艺术特色、设计思想方面,还是建筑的发展渊源上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土壤不同,自然也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差异。建筑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不同的文化地域差异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反映的是秩序和艺术的境界,即儒道思想。儒道思想经过对悠久历史的传承,一方面限制了大众的审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独特的风格特征。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和”解释了儒家的审美思想,即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中点,建筑的象征性和直观性给我们清楚地传达了这一信息。道家经典《老子》主张一切顺应自然,一切运用自然,从艺术角度来看,表现为艺术应该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两派的主张和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中,希腊艺术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艺术有一种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对自然的模仿,另一方面反映了对形式的追求。希腊神话主张“人神同源”,将人类的现实生活融入神话中,并赋予了神话美好的愿望和梦想。西方在美学理论等方面,尤为突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杂多的统一”,柏拉图按照“美的理念”创造艺术的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石,这些美学思想为艺术家参与到创作活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植物,都以写幻求真、模仿自然为原则,庄重而和谐,建筑形式遵循比例对称、端庄而协调的形式,充满活力并展现出人们的精神气质。西方文化就是站在希腊艺术的巅峰上造就了今天的现代文明。
2 中西方建筑设计差异
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东西方建筑不论是从形体审美和空间布局上,还是建筑材料应用和装饰色彩上,都体现出了双方的差异以及各自独特的魅力。
2.1 中西建筑形体审美对比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线形美”,注重线条的节奏。这一特征也体现在中国画中,简洁的线条就体现出人物的意境。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像单体建筑的外部轮廓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与中国绘画中的勾、描相似。而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绘画中,与中国写意相反,追求写实艺术,将物体的体积进行塑造。在古希腊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下,美丽的建筑就是由几何比例关系和一定的数量关系构成,所以建筑的形式美多由几何造型和数的组合来表现。由此可见中西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
2.2 中西建筑空间布局对比
中国建筑是一个封闭的,类似群体的空间模式,在地面上平铺展开。从住宅到宫殿,平面类似于“四庭”模式, 在前、后、左、右,按主宾关系规律分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向和礼教。与中国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建筑,它是一种开放的单体空间形式,采用向上扩展和“体积”垂直叠加的模式。例如,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大厅的圆顶距离地面60米,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万神殿”高43.5米等。相比可知,中国建筑占据了地面,西方建筑占据了空间。
2.3 中西建筑材料与结构对比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以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材,以墙柱承载重量,注重面与块的结合,形式厚重。中国传统建筑结构适合家庭个体生活,小体量的空间使得力学知识在搭建时运用得比较浅。然而,传统的西方建筑不同,空间多为大跨度拱门和穹隆,用以容纳数以万计的群众,必須运用复杂的力学知识才能完成,因此,西方建筑还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4 中西建筑装饰色彩对比
中国传统建筑使用木制部件,这些部件需要油漆的保护,色彩常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鲜艳夺目,台基多为汉白玉,对比强烈。传统的西式建筑则采用石材,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和米色,简约而优雅,但室内装饰明亮而多彩,追求的是一种怪诞、朦胧而又迷乱的宗教氛围。
3 中西方建筑设计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与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什么截然不同?下面通过地理、环境等外部原因与宗教、政治等内部原因两大角度,对中西方古典建筑设计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外部因素分析
(1)资源。中国古代中原林木多,便于就地取材,而石材较为难寻,且运输不便,所以人们通常选择木材进行建筑。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梁架承重。由于西方自然环境多为山石地质,缺乏树木,传统的西方古建筑则多为石结构,墙柱承重。
(2)自然地理背景。中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土地都在平原上,这种环境下的东方人很大程度上根据四季的变化进行耕种,人们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自然的依赖性。而在西方文化中,强烈的空间意识与其早期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辉煌,古希腊的众多岛屿相对孤立,无形中形成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概念,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概念中形成了一种“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空间是有限的”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这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西方建筑文化强调建筑的单体空间概念,而中国建筑文化则更倾向于建筑群体概念。
东方各族人民多生长在大河流域,生活稳定,生存环境与世隔绝。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追求和谐等文化特征,遂产生了“天人合一” “中庸”等思想。但是,西方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好,生活不稳定,往往需要与自然作斗争,与外敌作斗争, 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东西方不同的生活环境影响着建筑风格的差异,因此,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其风格相对平和与含蓄。
3.2 内部因素分析
除了资源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外,宗教,政治文化等其他概念的影响,也是形成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的重要因素。
(1)精神现象。在中国,除了陵墓建筑外,古代中国人注重自然生死法则,并没有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性。而西方建筑被称为“石头的史书”,主要运用厚重、硬实和巨大的石头,追求高大、强大、神秘、雄伟、震撼的视觉效果,体现宗教出世的精神。
(2)宗教文化观念。中国的宗教文化观念相对薄弱,因此宗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很小。最早的佛教寺庙是在官邸的基础上建造的,采用官式建筑的尺度模式是民间建筑的特点,与封建社会时期的其他建筑在形式上差别不明显,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西方宗教建筑以中世纪建筑哥特风格的基督教堂为例,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向往天国的文化观念,反映了西方人对尘世幸福的渴望,歌颂的是宗教美与灵魂美。
(3)政治文化观念。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建筑是一面镜子,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因此,也应该从政治文化中分析中西方建筑差异的原因。
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皇权至上、等级制度严格以及传统的思想。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中,各类建筑的体积和形态大多是统一的,主从分明、中轴对称、秩序有序。它深刻地描绘了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概念和人民生活的规律。而古希腊政治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民主的开朗生活,建筑亲切明快,城市布局呈同心放射状并普遍建有面积较大的广场。
4 中西建筑融合的途径
中西建筑的融合也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中西建筑设计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胜之处。通过对比和分析产生差异性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建筑各自的发展方向和风格特征。中西建筑的融合不仅是建筑风格与技术的融合,也是建筑体质与建筑观念的融合。
中西建筑文化融合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对中西建筑的理解。一种是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本体去吸纳西方建筑技术、纹样和造型特征的途径,另一种是以西方建筑为本体去吸纳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和装饰纹样的途径,正是基于这种对建筑的认知,产生出了这两种建筑文化融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建筑的本质,能够宏观地去分析和把握建筑。
5 结语
由于建筑材料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当然承载的文化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各自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各自传统思想的本质,也体现了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更代表了中西建筑的价值差异。中国建筑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西方的建筑更重视它的社会功能和实用性,双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西建筑设计的差异在当代仍是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设计师,我们要怎样在21世纪认清问题并处理好这两个层面的关系,怎样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去看待传统的现代化,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我想,我们应该多思考中西建筑设计的差异,充分发掘并合理地应用中西建筑融合的途径,学会变古为今,化西为中,这无疑是有助于我们的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