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东北秧歌的课堂教学

2018-07-23王兆祥

艺术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教学

王兆祥

摘 要:东北秧歌作为专业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舞蹈专业学生接触学习的首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着重针对学生上半身的动律、下半身的步伐、双手的手指与手腕进行初步的肢体开发性训练课程,其教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对职业教育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首先阐述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教学分析,其次对东北秧歌特色道具“手绢”的技巧训练难点进行剖析,并宏观地对东北秧歌舞蹈教学提出相关展望。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点;教学

扭“秧歌”是汉族舞蹈的代名词,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秧歌”的种类有东北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陕北秧歌等。而中国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就是“东北秧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历几代艺术工作者的民间采风,将老艺人们的舞蹈素材提炼、加工、整理、创作,便有了我们现在所学习的东北秧歌教材。东北秧歌是所有职业舞蹈学习者的必修课,也是专业院校学生学习的首门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其教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对职业教育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 如何准确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里的“体态”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的,它的站姿、坐姿和舞姿包含了本土民族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稳中有浪,浪中带艮,艮中显俏,在体态动律上讲究出急落稳、慢移重心的风格韵味。在教学过程中,体态是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下颚微收、小腹收紧、身体重心的前倾,力量贯穿在前脚掌上,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站姿截然不同。东北秧歌是专业舞蹈学生最先学习的舞种,因此在舞蹈动作运动的过程中,对重心不能很好地拿捏,这也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靠耗体态为主,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一直从事一线舞蹈教学工作,在东北秧歌的体态训练上,针对重心转换的体态训练有效合理组合化,在方向的移动上加上压脚跟动律和提旁肋动律,通过方向——前、后、旁、斜前、斜后等方位的变幻,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东北秧歌的体态动律的风格特征。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过程中,八字圆是最常用的一个,几乎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会在上身划圆动律上作文章。对于初学者而言,舞蹈的划圆动律也是最难掌握的学习难点之一,其发力点由腰部带动旁肋,使动作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完整的八字圆。笔者在这个动律难点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灌输圆圈和躺着的8字形象,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两个图形的立体画面,其次用笔在纸上画出两种图形,使学生重点感受形象的具体化,最后通过两人一组的形式互帮互助,被动方双手叉腰,主动方双手搭在被动方的胳膊肘上,形成一种双手拿桨划船的动式,这能辅助被动方快速有效地掌握划圆动律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的针对性、形象性、辅助性训练,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东北秧歌体态动律的风格特点。

2 东北秧歌“手绢”技巧的运用

2.1 “挽花”是基础

“挽花”是初级阶段学习的技法,包含“里挽花”和“外挽花”两种,而“里挽花”则是数十种“繞法”中的基础。因此,面对初次接触道具的学生来说,“开范儿”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延续性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慢”是决定后期延续性训练好与坏的关键。之所以要讲究“开范儿”的慢,其一,学生初次接触道具,对道具的外形、结构、手感等都存在陌生感。其二,手指、手腕、小臂都属于肢体欠开发“零部件”,只有通过极其缓慢的细微训练才能使学生清晰地认知身体的每一个“零部件”。“里挽花”有两大难点:其一,将手绢花的运动路线形成一个完整的立圆;其二,手绢花完成立圆路线后紧贴手背,这也是训练过程中的难点。笔者将手绢和手腕分为两块进行针对性练习。首先,双手握实拳拿好手绢,将大臂、小臂、手腕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左右旋转。此时,手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性的大立圆。其次,空手分解手腕与手指之间的配合,强调“绕”“提”“压”的运动过程。通过细微部位的分解训练,学生能够快而准地掌握手腕、手指之间与手绢的协调统一。

2.2 “绕法”是灵魂

手绢的“绕法”可谓千变万化,犹如两只蝴蝶在双手中翩翩起舞。它的种类包含片花类的“里片花”“外片花”“立片舀花”;碎绕花类的“里外碎绕花”“连续碎绕花”;出手花类的“大出手花”“小出手”;转花类的“立转花”“顶转花”“底转花”“抱转花”等手绢的绕法。东北秧歌情感的体现全都依托手绢这件道具,其情感的表现、情绪的渲染都紧紧围绕在红艳艳的手绢里。因此,绕法与绕法之间的连接,绕法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则是手绢使用方法里的一大难点。比如,里片花接立转花接过肩花,这是手绢技巧与技巧之间的连接变化,不仅能体现手绢的技巧性,更能突出手绢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练习只是基础,手绢技巧之间连接过程的方法和重点才是课上更要反复强调和训练的。

2.3 “炫技”是特色

手绢的高难度炫技有“立转花”“大出手”“小出手”等,这一类的技巧在舞台上更能展现出东北秧歌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大出手”,这对舞蹈演员的基本功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手绢的技巧运用更要与自己的心相融合,使手绢抛向远方盘旋着又回到自己的手里,这在舞台表演上能起到非常活跃的现场效果。由此可见,这一类技术技巧要靠前期教学的扎实铺垫,进而为后期掌握高难度的技术打好基础。

3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东北秧歌教学是最基础的单元课训练内容,对刚开始接触舞蹈的学生而言,对该民族风格特点的掌握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针对东北秧歌上身动律中的八字圆动律反复训练,脚下的压脚跟动律、前踢步、后踢步、抬提步综合训练,手绢绕法的变幻训练。只有抓住东北秧歌元素动作的风格性强化训练,才能为学生后期的民间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瑞林,战肃容.东北大秧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 白石.手绢花在东北秧歌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加强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培养途径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