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艺术的两种精神方式

2018-07-23王智炜

艺术科技 2018年2期

摘 要:以往在艺术的评价标准上往往呈现出西方艺术体系的主导优势,在目前的艺术环境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之间两种精神方式的差异和共同点,才能让艺术的多样性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西方艺术是造出“像某种东西”的形象,东方艺术追求“承载很多精神”,还有更多的精神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包容的艺术格局,对传统的西方艺术理论反思,探索出符合当下环境的艺术道路。

关键词:形象艺术;内在艺术;全球艺术格局

借用中医和西医的是非争辩,来理解东西方艺术的两种精神方式更为容易介入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中医的评价在现代社会是处于弱势的,因为人们习惯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从出发点和评价标准上就已经有了误区。而艺术的东西方争论也在不断进行着,并且有着与中西医对话同样不对等的对话。从学习艺术理论开始,我们接收到的所有艺术框架是西方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化体系也一直以自己独立的形象出现,虽然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共存着,但是真用到艺术体系评价的时候,大家似乎往往就忘记了还有中国的评价标准。诺贝尔文学奖有了第一位中国获得者,莫言让我们看到西方世界终于可以“看懂”中国艺术了。但是其受奖理由是“朴实的超现实主意幻想文学”,这个词语全部是西方艺术框架的描述,所以为莫言能获诺奖捏了把汗。不过也能看出世界艺术框架的进步,虽然用了这么个体系在套用,但是也肯定有了艺术框架对所有文明的艺术进行解读的包容心。

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对艺术的认知也是不断变化的。最初接触中国传统艺术是处于完全的迷恋状态,对于西方艺术要么排斥、要么仅仅是好奇。后来在罗马亲眼看到支撑起西方美术的作品,那时的震撼让自我感到渺小,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沮丧感,那些大师已经把写实艺术推到如此高的地步,给我们后人没有留有任何余地。待逐渐消化这些震撼之后,突然意识到的是文化多样性的并列存在,并且有多角度的思维去成立其艺术框架,才是评价整个人类艺术文明的真正艺术框架。西方艺术史理论的基础依据是作品、实物与现象之间的写实关系,如贝尼尼的人物雕塑已经让石材超越了石头的质感,让人感受到的是和皮肤一样的细腻,似乎让观者能感受到体温的存在,但是如果用这种从西方引进的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根据写实的程度评判艺术的高低,就无法解释中国的书法艺术和写意画的笔墨和意境。所以过去和目前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从一个地区(西方)的艺术创作理念出发的观念和方法,试图以之涵盖全世界艺术史发展的脉络,这显然是不够的。

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区别可理解为人类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一种方式是造出“像某种东西”的形象,另一种是力求在“笔迹里承载很多精神”而无所谓是否有形象。除了这两种艺术理念,还有第三种、第四种,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更包容的文化心态,通过对传统西方艺术理论的反思,推动整个世界文化格局、艺术格局的重组,推进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在当代,有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可以很好地诠释文化多样所表现出的力度,其中之一便是贝聿铭,一位成长在中國,学习在美国的,用招牌式笑容在全球留下很多让人足以细细品味的建筑作品,他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世界性。而这种世界性不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框架,他的作品阐述的是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文明的显著特点,例如苏州博物馆,一个让人看到绝对认为这就是典型的苏州建筑,但他设计的苏州建筑却是不同的,是一个具有时代印记的苏州建筑。另外,有日本的代代木美术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这些建筑体现的就是本土建筑精髓,有民族、有宗教,非常的纯粹,可以看出大师对于全球文化的理解之深。李安导演和贝聿铭似乎有着很相似的经历,在中国台湾接受中国士族文化的教育,在西方成熟起来的人生,其作品本身也让人看到了那份纯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果不看导演名字,估计很多人会认为其是一个地道的印度电影。再到《色戒》,再典型不过的一个中国人拍摄的港台味十足的中国式电影,电影让我们完全看不到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人的作品,作品的跨度、对各地区文化的理解,非常的地道与纯粹。这就是世界性。他们两个在不同行业的成就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如何在世界立足的思路。

那么,我们应该探索出一个思路,一个属于我们自己艺术语言的体系。以书法为例,王羲之的那几个字成了流芳千古的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般人其实只是人云亦云。如果你也有了书法经验,就会明白书法艺术有很多个层次。书法造诣越高,理解终极价值的体验就越深。书法本质上就是把人的精神贯注到一根线里表达出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流派就是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启发才发展起来的,只是还有另外的造型和观念的渊源。再谈《蒙娜丽莎》,它的价值显然就不是技巧问题,或者不是可以说出来供大家学习与仿效的技巧。从蒙娜丽莎脸上看到的神秘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神秘,并不是画出来的,这是这幅作品的高明之处。达·芬奇之前的人们都画不到这个程度,无论是结构、色彩、微妙的光线变化,以及人的表情中若有若无的状态。

有一条可以是承载了很多精神的幻想,而无所谓是否有形象。而幻想艺术从精神上的自由可以很好地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题材。开始提到的莫言作品,魔幻现实题材的创作被东西方共同认可的成功,《星际穿越》和《超体》都是尝试用现象学的科技来尝试幻想的合理性,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人接受,接受它假设的真实感,不认为是单纯的幻想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在表达出来的深度和精神载体。敦煌壁画的幻想,因西域传来的宗教信仰的刺激和新技术的启发,让中国艺人摆脱了传统礼教的理智束缚,驰骋他们的想象,线条、色彩、形象,无一不飞动奔放,虎虎生风。飞是他们的精神理想,飞腾动荡是那时艺术境界的特征。随着中原的战乱和佛教的衰退,这种崇高的艺术境界也“如幻梦如泡影”,支持画家意境的也只是残山剩水了。

作者简介:王智炜(1983—),男,甘肃静宁人,硕士,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