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雕塑与中国书法的艺术语言熔融性研究(二)

2018-07-23金迪

艺术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形态书法艺术空间

摘 要: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回归发展,是基于在全球化文化话语权弱势的情况下的必然行为,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经历了至少两次大的“阵痛”式发展历程。从我国书法艺术对雕塑艺术的回归即可见一斑,这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又一次历史融合,也是再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契机。

关键词:传统雕塑;书法艺术;形态;空间;熔融性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将目光锁定在西方外来文明和主义上面,希望由此来解救当时中国的危局,在政治制度、文化成果等诸多方面施行所谓的“拿来主义”,将本来就残缺不全的传统文化盲目封杀。至此,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被文化激进主义劫持,“穿布鞋的”被押解去“坐洋车”,这样,传统中国变成了迷茫中国……就雕塑艺术而言,中国雕塑用西方雕塑n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演变,且不论质量如何,总算在进度上“赶英超美”了,但是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根红苗正”吗?在笔者看来不是这样的。且不说艺术创作思维的西化,就连艺术审美思维也很大程度地偏离本土化,却美其名曰“全球化”,殊不知西方人所认为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立场是对于意识形态输出的一方而言的,而作为被输出一方的中国文化需要抱有开明但又审慎的态度来看待这个过程,在保有民族文化特性方面,必须自觉秉持自身文化内核并且深刻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就中国传统雕塑和书法艺术的互通性来说,文脉需要加以梳理、深挖。

1 中国传统雕塑和书法艺术的形态互通性

书法艺术是主张运用间架结构来表达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的生活体验的,不同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书法艺术表现个性特征和独特感受。但是所有的书法艺术章法中都用间架结构来支撑的 “龙飞凤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雕塑对于“形”的探索,间架结构决定了传统雕塑(当然也包括所有时期的雕塑)的体量、气韵和美的传达,在传达过程中就会影响审美客体的审美心理,所以在同构心理的作用下,我国书法艺术做了最早的“拿来主义”尝试。

相对于这些“平面符号”来说,传统雕塑艺术在空间和体量上会占有一定的“量”,而这些“量”不仅是通过三维空间尺度来营造的,还是通过相对书法艺术同样具有的“张力”来体现的。这些内在表达独特生活感受的力量会衍生出许多形态特征,比如内空间、气场空间、外部张力等等。比如我国石窟的宗教雕像,在宗教人物飘逸、流畅的衣纹塑造和灵动、飞扬的发丝刻画等方面皆能看到我国贯穿书法艺术的“气”对于传统雕塑的“量”的影响是有多么深刻而久远。

书法艺术中,艺术家通过笔法、墨法、章法来充盈自身的“张力”,或是运用精彩的连笔和飞白将“气”贯穿在字里行间。饱满的字迹和飘逸的风格是每一个书法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同样在传统雕塑艺术中,艺术家们也不断追求“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艺术境界。传统雕塑艺术家通过简练精湛的手法使作品看起来一气呵成、畅快淋漓,这也正是拜书法艺术对于传统雕塑艺术的影响所赐。在传统中国,这种现象让人觉得司空见惯,然而在当代中国,通过理性分析,从具象艺术的学术风格,回归到精神强度、物质感、空间表现“不等量”的学术风格上,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呢?在笔者看来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以融合各时期的雕塑造型形态之间的长处和书法艺术的优势,将艺术手段之间的藩篱有选择性地打破,达到真正的艺术自由,才能得以证实。

2 中国传统雕塑和书法艺术的历史再融合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深受“85美术运动”和“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广州双年展”)的影响,当代艺术几乎占据了中国艺术界的“半壁江山”。由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在艺术领域的输出达到顶峰,中国艺术市场几乎变成西方当代艺术的“殖民地”,致使一批目光深远的艺术家开始了文化自觉之旅,重新寻求中国传统雕塑和书法艺术的结合,成了新时代的历史必然趋势。

然而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是带有“阵痛”的。从1992年广州双年展当代艺术正式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至2008年經济危机席卷全球,在长达约15年的时间里,“粗制滥造”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名词,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经历了经济危机。西方当代艺术“宗主国”经济低迷,“殖民地”自然“原产料”滞销,大批艺术家终于“猛回头”,思索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竟被当代人弃如敝屣,痛定思痛,领悟到重拾文化根脉才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于是传统雕塑和书法艺术的历史再融合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这其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当代才俊解决的 “历史问题”——传统雕塑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关注较少,体量感较弱,对光的研究缺乏。传统雕塑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特征,甚至有传统雕塑是书法艺术变相载体一说。在笔者看来,以上问题不可忽视,然而却言过其实,毕竟两种艺术形式在“量”的方面有本质的差异,所以怎样辩证地看待传统雕塑和书法艺术的再融合,以及怎么样去做,是我们思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思路清晰才能避免“走火入魔”,中国传统雕塑才能在新时代、新条件下和书法艺术共同进步。

正是由于传统雕塑和书法艺术在“量”和“张力”等方面有诸多异同,我们更应该注意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学术差异,从而更好地将两者的艺术语言进行熔融,使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走向更加清晰的发展之路,也希望后来者能提出更加清晰、新颖的学术观点,以期共勉。

参考文献:

[1] 李景芳.写意雕塑与中国书画写意精神的互通性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2] 王爱红.书法与雕塑的结合[J].中国书法,2004.

[3] 杜远,陈杰.雕塑与中国书法的共通性研究[J].美与时代,2010.

[4] 李晓林.试论书法研习对雕塑创作的积极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金迪,男,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雕塑。

猜你喜欢

形态书法艺术空间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创享空间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