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冯小刚作品的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研究
2018-07-23董姝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电影美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冯小刚电影作品的创作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电影的美学特征,旨在为推动国产商业电影的良好发展,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影美学;冯小刚;国产商业电影
1 简述电影商业美学基本概念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影创作通过融合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从某个角度来说,电影的题材、场景布设、故事情节,甚至是角色选择都受到电影商业性的左右,而电影也在商业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美学系统。这种美学系统要求电影遵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顺应现代传媒的宣传方式,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
2 冯小刚影视作品的风格转化进程
近年来,冯小刚导演的影视作品将国产电影推上了新高度,并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冯小刚导演的大部分影视作品的成本投入并不是很高,但在演员的选择、人物性格的描画、故事情节张力及铺垫等方面处理较好,而且电影本身叙事性极强,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
3 深度剖析商业电影美学特征
3.1 冯氏幽默元素的渗透
冯小刚导演的初期作品主要以都市贺岁片为主,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电影题材逐步趋向多样化,但始终未曾改变的电影内核依然是冯氏幽默。与国内大多数电影导演不同,冯小刚的影视作品通常蕴含着极其浓重的讽刺色彩。其电影中的幽默元素基本上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从小人物看社会乱象,使电影更具深度。
冯小刚导演的影视作品的突出特征不在于华丽的视觉效果和多层次的故事情节,而是追求语言的精炼性,换言之,就是人物的对话一定要出彩。在冯小刚导演的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幽默性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能够起到渲染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这在国产商业电影中并不多见,属于冯小刚导演的特有标识。
首先,冯小刚电影中夸张幽默的语言表达与内敛的叙事风格交相呼应,且在叙事手法上,冯小刚导演从来不追求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和华丽诡谲的叙事场面,对整体节奏的把控从容淡定。其大多数经典的都市影片,如探究现代都市个体精神困境的《私人订制》,讲述都市爱情故事的《非诚勿扰》,抑或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唐山大地震》,都具有鲜明的冯氏叙事特征。但冯小刚导演对于人物语言的设计从不吝啬笔墨,这也使得简洁精辟的语言表达和内敛的叙事手法成为其特有的艺术符号。
例如,在《甲方乙方》中,著名影视演员葛优扮演的姚远曾有这样的台词:“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没有房子的婚姻则更不幸福。”這些对现实充斥批判色彩又颇具深意的台词为剧情营造了轻松诙谐的基调。
在电影《老炮》中,京味儿十足的调侃台词既赋予了整部影片灵动性,又迎合了现代审美。影片中的人物语言,不仅可以推进故事情节,而且也展现了电影的别样艺术魅力。语言是彰显地域文化特征的载体,北京话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亲和力,运用到电影作品创作中,既可以营造诙谐的氛围,也可以传承地方文化特色。
3.2 充分体现人性关怀,彰显对生命的尊重
人性关怀是冯小刚导演商业电影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商业电影之所以占据消费市场的绝大部分,得益于其充分满足了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对生命本质的关注、对生存方式的反思也是当下每一个普通受众应当深刻思索的问题。好莱坞电影能够成为国际电影市场的主力军,不仅仅是其掌握了尖端的技术和完美的特效,还在于其大力弘扬的美国精神。
首先,冯小刚导演的作品都是以小人物的心路历程为题材,在大时代背景下,更多地关注基层群众的生活百态。一方面,冯小刚导演始终着眼于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网络下,发生的种种冲突与矛盾。例如,《唐山大地震》以1976年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地震灾害为题材,以普通女孩儿方登的内心创伤修复为线索展开叙事。方登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并非是灾难本身造成的,而是其母亲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弟弟,放弃了自己,故而受到了情感的打击。由此可见,电影的温情路线极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电影作品更加侧重于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困苦。例如,在电影《天下无贼》中,刘德华与刘若英饰演的男女主角在“偷与不偷”之间产生了矛盾,而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由王宝强饰演的普通农民工——傻根儿身上,这种矛盾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下变成了“是否保护或帮助”的问题。影片最后,为了保护傻根儿,刘德华饰演的王薄与葛优饰演的盗窃团伙头目黎叔展开殊死搏斗,最后,王薄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及人生的升华。王薄与王丽尽管达成了协议,但故人已逝,徒留伤悲。尽管整部影片以悲剧结尾,但充分迎合了受众的价值取向,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4 结语
通过深入解读冯小刚导演的几部经典商业电影,充分体现出国产电影商业美学的故事基调,只有符合大众情感,达到价值观的认同,才能打开电影市场,为国产电影注入一剂强心针。
参考文献:
[1] 韩露.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6(7).
[2] 骆育红.时光坐标上的冯小刚电影——冯小刚电影创作与中国电影运行机制变迁的关联[J].当代电影,2009(10).
[3] 蒋晓晓.冯氏幽默语言——谈冯小刚贺岁片的喜剧因子[J].电影文学,2009(01).
[4] 于文秀.对贺岁片现象的文化解读——以冯小刚电影为例[J].文艺研究,2005(05).
[5] 周根红.文学改编视野下冯小刚电影的文化转型[J].文艺评论,2015(09).
作者简介:董姝(1983—),女,辽宁沈阳人,学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