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融入艺术:论博伊斯的艺术主张及影响

2018-07-23张鑫治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博伊斯理念

张鑫治

摘要:20世纪下的西方社会的艺术圈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绘画艺术的地位逐渐降低,现代艺术开始悄然崛起,公众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特定的内涵上。而这样的内涵对于博伊斯这样一位经历战后重建时期的德国艺术家来说,更加晓得如何能将其通过特定的艺术语言阐述清楚。本文试图从博伊斯的公众艺术的出发,具体分析其艺术语言形成的过程。公众艺术,无论是在国际领域和中国当代的艺术体系中,都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焦点,很多人认为,公众艺术是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种偏向于建筑、雕塑、设计、乃至绘画相结合的综合性产物。总体来说,公众艺术则是艺术家通过某种自己的艺术手法在某个特定的公共空间里所创作出的某个作品或设计。

关键词:理念;公众艺术;博伊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54-02

一、现代主义下的博伊斯与他的公众艺术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资产阶级的思想遭到批判,各个文化领域也随之被影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纷至沓来,如同泉涌一般喷薄而出,无论是杜尚为《蒙娜丽莎》添的两笔胡子,还是安迪沃霍尔用其特意的丝网印刷作出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玛丽莲梦露。无疑都是在向世人说明:世界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宣告了现代主义的到来,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标准,无论是在艺术语言上,还是艺术的表现方式乃至精神内涵方面。而博伊斯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则是通过一系列公众行为,在作出自己的创作的同时,也在以他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展示何为现代艺术,何为公众艺术。

公众艺术,就自身而言,它的存在性本就在一定的历史范畴之内,而博伊斯的历史背景则大可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艺术家,尤其是一位在德国出生的艺术家而言,深谙战后德国在经历重建的整个过程的艰辛尤其是在这段时期的人们所经历的心理阴影,和难以愈合的灵魂创伤。身在这样一个有巨大历史裂痕的国家里,博伊斯也在尝试用自己的艺术主张帮助人们慢慢习惯并适应随之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建的新局面。

二、“人人都是艺术家”

博伊斯艺术的核心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口号显示出了博伊斯艺术的本质,其实这原本也是公众艺术一个重要内涵。公众艺术最基本的便是“公共性”。公众艺术,一旦离开了公众的参与,支持或是展示,便不能称之为公众艺术。人作为公众艺术的主体,其本身的定义不能仅仅从政治学或社会学意义角度来分析了,这使传统的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有了全新的界定。博伊斯艺术思想中的“人”自然是不受传统的束缚与禁锢,在特定的民主环境下生存的社会主体。

所以,“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概念,反映出的是博伊斯个人对人作为社会主体有权作出感情反应和思想表达权的认定。“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指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是指人人都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力或是创造力。他在传达这样一种思想:那些传统的由所谓文化精英作为主导的艺术表达技巧,并不能阻止大众进行艺术创作,大众创作的能力来自于其自身的天赋。博伊斯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证明:扬弃传统的专业技巧和工具,通过人人可以掌握的方法,广大群众也可以进行各种视觉或非视觉的艺术创作。

博伊斯用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放弃了使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性表达媒体。他将艺术的媒体扩展到一切对象与行动,强调对感官和意识的综合作用,取之于生活并重新塑造生活。

这种理念的实施,使得大众不再畏惧专业性的手法表述,艺术的创作籍此由艺术家的手传递到了广大的公众手中,因此人们将他的作品称为“扩展的艺术”,他的“种树”行动便是最好的证明。将自己的创作过程放置于公众群体之中,创作的主体与群众紧密结合又顺应时代潮流与趋势,因其作品富有一定的批判性,与社会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同时很多作品又与大众有着紧密的互动性,因而对社会大众具有更多的号召力与感染力。

之所以会建立这种与公众的互动性,激发群众参与性的原因,是因为博伊斯认为,人的内在感受同外观感受的形式而言,更为重要。这也由此上升到了另外一层的高度,即观念。前文曾提到,博伊斯的艺术理念扎根于德国的历史背景之中,纵观德国人的思辨精神,无论是尼采,亦或是黑格尔,博伊斯也不例外。他认为,观念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一位从事艺术的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艺术创作的途径是可以摆脱画笔、画布等传统工具单一的塑造方式,通过观念的升华和价值的雕塑,来表达人类的精神价值和形上美感。因此有人也将他的这种艺术创作称为“观念艺术”,这是一种将内在精神视觉外显的行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公众可以从各种外在而简单的视觉载体,体会到其创作的深邃理念。

三、无处不在的公众艺术

公众艺术由来已久,对公众艺术的认知,不应只是把它看作是结合了城市的建筑、景观、绘画、雕塑在内的综合性艺术。也不应将其仅仅限定于能够改变所在城市的景观,展现城市历史与价值等一般性功能的表述上。这类定义恐怕都已改变了公众艺术应当具有的真正内涵与作用。

从博伊斯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公众艺术的深刻理解。通过运用椅子、油脂、石块、钢板等介质,向大众分享了非常有意思的经验。通过他对于公众艺术身体力行的阐述,才有了像欧洲街头陈列的熊、奶牛雕塑,英国的公共电话亭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媒介自由发挥想象,去涂抹,去设计,表达他们的审美意愿。当代各国城市里常常见到的涂鸦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公众艺术意味的视觉表达。

至于如何设计创作,吸引公众参与公众艺术。博伊斯已经通过了“种树”等活动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公众艺术的发展本身旨在给予公众表达的空间。德国纽伦堡的人权宣言立柱上镌刻的文字,巴黎铁塔旁树立的玻璃装置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各国文字书写的“和平”。

公众艺术是以公共环境作为展示的舞台,如今整个社会乃至世界都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给予人们巨大的交流平台,公众艺术活动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表达空间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街头或广场,在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比如,当下流行的和互联网密切联系着的各种“快闪”活动,其实也潜藏成为新的公众艺术表现样式的可能性。

公众艺术属于公益性的范畴。它的推动应当由公共资源资助、然后由公众参与、最大范围地实现公众的利益和愿望。它最不应该掺杂进商业利益的因素。更不应该成为少数利益群体谋取私利的工具。

四、结语

博伊斯的艺术是多元的,他的艺术创作里包含了诸多因素,政治、宗教、教育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要素融于一体,共同构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样貌和发展轨迹。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以及“观念艺术”等一系列的艺术思想及主张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艺术领域,更将博伊斯的艺术与公众社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博伊斯的艺术使得大众更好的融入艺术,同时也使得艺术成为了改造社会观念,造福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武器。虽然,外界关于博伊斯的评价至今仍旧热议不断,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公众艺术的发展已然与博伊斯密不可分。

纵观公众艺术的发展,其中仍然包含着巨大的开拓与进步的空间,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地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博伊斯理念
“毛毡与油脂”
——论博伊斯作品中材料语言的隐喻性及运用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自我救赎到涅槃重生
“巫师”艺术家——博伊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博伊斯和他的社会雕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