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陆对村上春树小说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8-07-23陈佳慧李儒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研究现状

陈佳慧 李儒俊

摘要:目前中国大陆村上春树小说研究已蔚然成风并初具规模。在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对中国大陆村上春树小说研究现状予以重新审视并作前瞻性思考对于研究者们动态把握国内村上春树小说研究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村上春树小说;研究现状;阐发研究;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11-02

一、前言

随着村上春树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村上春树热”已然成为当今文坛的一大现象。刘研在《国内村上春树研究概况及走向》中提到“2001年以后对村上春树作品的解读才频繁出现在各类文学核心期刊中,可以说中国学者从这时开始仔细阅读村上,对村上的研究才真正展开”,可悉,国内对村上春树研究起步较晚,但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来,研究现状仍蔚为可观,村上春树小说研究尤其成为典型,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关于村上春树小说研究的成果可分为四类:阐发研究、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研究、比较研究、译介研究。传统的阐发研究包含四种阐发方法,即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村上春树小说阐发研究常通过作品阐发与理论阐发展开。围绕村上小说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的研究是国内村上春树小说研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随着研究成果的日渐丰富,新的观念与解读方式也在悄然滋生。比较研究与译介研究较阐发研究与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研究成果较少,但质量不俗,为村上春树研究者对村上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多维视域。

在此,介于村上春树小说传播接受问题同样具有相当研究价值,且对我们重新审视“村上春树热”有很好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故本文将把此内容单独提出,作以村上春树小说研究第五大角度——传播接受研究,与其他四大角度共同纳入国内村上春树小说研究现状分析范畴。

二、阐发研究

王向远在《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率先将村上春树小说创作归于后现代主义,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如后现代文化的消费性、自我意义的消解来阐释村上春树作品,对之后中国大陆有关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阐释有着启蒙意义。

除后现代阐释外,存在主义阐释也是村上春树小说阐发研究常被切入的一个角度。彭骋就在《哲学性自杀的悲歌——存在主义视阈中的村上春树小说》专注关注村上春树小说中的“自杀”事件,并基于村上春树存在主义世界观,提出观点村上春树笔下的自杀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性自杀。从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等角度看村上春树小说近年来比较热门,崔明路等人《在通向强势话语途中——从森林里走出的女性主义》较早关注到村上春树小说中女性形象问题,将女性与森林的隐秘性、系统性、原始性、荒野性、边缘性相关联。

总体而言,引入不同理论对村上春树小说文本进行重构与创新解读,对于展示村上春树小说的文化独特性与内涵深刻性,揭示村上春树文学的多样性大有裨益,也表明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多元与整合。

三、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研究

围绕村上春树小说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研究的文章占比重最大,成果最丰。总体形式有三:一类立足文本,从微观入手把握村上春树作品主题及艺术特色;二类关注村上春树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揭示村上春树的创作观及世界观;三类从村上春树小说中提出代表性意象,展现村上春树小说独特的创作艺术与价值。

首先,在第一类研究成果中,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论述得比较全面,文章再次对村上系列经典小说进行细读,完成了对村上春树近30年文学活动的勾勒。这类文章立论详实,在帮助读者进一步深入村上文学方面很有意义。不过,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村上经典文本之外的其他作品,未来若能把这类“边缘化”的村上作品纳入研究范畴,想必能为学界展现一个更完整的村上春树发挥作用。

其次,有大量文章对于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细致的分析进而揭示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如:董群智在《村上春树小说的女性解读——以青春三部曲为例》中选取村上“青春三部曲”中的女性作为分析典型,反映村上春树的女性意识。从人物形象入手把握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念是文学作品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如何在已有研究成果上实现新跨越,在形象概念整合基础上发散视角寻找内容盲区再做阐述则是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最后,村上春树小说意象的提炼同样是我们走进村上春树艺术世界的一大抓手。姚韫《村上春树笔下独角兽意象的文化阐释——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为例》从文化角度切入,选出独角兽意象对比阐释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关于独角兽的不同解读,折射出村上对寻找精神家园的反思和对现代人心态的深刻剖析。从意象角度入手,对我们重新把握村上春树艺术世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这类文章目前成熟程度尚不及其他。想要深入体悟村上式的意象还需借助更丰富的中外文学理论知识并对村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人经历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比较研究

朱道卫在《中国大陆村上春树研究述评》里说“就村上春树文学展开的比较研究,明确以‘比较为题的论文为数不少,包括主题、人物、艺术成就等……文化大潮中的村上春树研究是比较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比较研究惯以平行研究着手,大多将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位作家或是作品加以比较,从异同处的归纳对比进而导出符合逻辑事实的结论。

国内学者偏爱将村上春树与大陆作家进行类比,其中尤其以莫言为其对比观照对象的居多,尤其是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主要成果有十一篇,以林少华《莫言与村上春树的文体特征——以比喻修辞为中心》为代表。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村上春树与莫言的文学作品和人生经历,在此基础上总结二人的创作手法、价值观与人文诉求表达。除了与莫言进行比较之外,金英夏、吉本芭娜娜、余华、东野圭吾、卡森·麦卡勒斯等人也常作为村上春树的比较对象。可以说,目前有关村上春树的比较研究涉及面较广,且成果质量较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将村上春树与其他作家进行对比时,研究者需要把握好尺度,尽可能保持客观姿态。

五、译介研究

从译介角度研究村上春树大致分两类:

其一,以村上春树作为研究个体。这得益于村上春树本人在作家身份之外还是一位造诣精深的翻译家,其翻译水准得到了日本文学界的普遍认可。

其二,以村上春树小说译本为研究对象。因本文是基于村上春树小说研究而进行综述,故于此选择对村上小说译本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梳理。

中国大陆主流的村上春树作品译者一是林少华,二是施小炜。但施小炜的译作出现较晚,直到2009年施译版《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推出才崭露头角,在此前近20年的村上春树作品中译本市场中,大多由林少华掌舵。因此,以林少华译本拟作研究对象的成果更甚。

孙雅丹在《村上春树小说的语言特色及翻译特色-以<挪威的森林>为中心》中就以林译本《挪威的森林》为中心调查研究,从作家原文的语言风格入手,在词汇、句型、作家惯用比喻方面予以考究。除了单独以林少华译本为研究对象之外,还有部分文章从译者的对比角度来对村上春树作品译介进行阐释,包括周萌的《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以赖明珠译本为对照》在内共九篇。这类文章以具体文本为源,对比分析村上春树作品的几大经典译本,考察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对读者接受心理的影响。

有关村上春树小说的译介研究在2011年后开始兴盛,其中以硕士论文居多。但这类文章大多从文本入手,结论止于对影响译者译介因素及译者翻译风格的总结,这显然是不足够的。

六、传播与接受研究

事实上,有关“村上春树现象”解析的文章很早就已出现,但大多文章都只是将之作为阐发研究的附属部分捎带提及,专论“村上春树热”、介绍村上春树小说接受状况的文章数量偏少。统计可得,目前有关村上春树小说传播与接受的论文共计13篇,它们多从現象成因着手阐述,如吕秋薇《浅析<挪威的森林>畅销的原因》等。

另外,还有部分文章比重多放在现象的描述与介绍,例如马军、胡雪《中国的“村上春树热”》。详论村上春树小说传播接受状况的文章尚少,赵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相较论述更完整,该文以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为论题,从传播学、文艺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多角度、多层面,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内涵、表现、原因、启示。

需要提出的是,现有关于村上春树小说传播接受研究的文章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因此,村上春树小说传播与接受研究仍有较大空间让更多村上研究者们可尽兴发挥。

七、结语

经过对中国大陆村上春树小说研究的已有文献分析可悉,当前中国大陆有关村上春树小说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若希望进一步丰富村上春树文学在中国的研究成果体系,研究者们需要更多关注村上研究的缺失点,进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针对性补足。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研究现状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