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蜀派国画衰落的理性审视

2018-07-23刘炎琦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衰落

刘炎琦

摘要:当代蜀派国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深邃的精神内涵,是当代山水画创新发展多元态势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揭示当代蜀派国画独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实践与思考,试图理性审视当代蜀派国画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探讨提高当代蜀派国画创作水平的技法与思路。

关键词:蜀派国画;衰落;理性审视

中图分类号:J21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62-0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出了四川地势地貌的险峻,而四川西部高原常年积雪,对外交通更是不便。但是,连绵不绝的雪山草地、平原、森林、河流也带来了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中国美术史上没有多少关于蜀派绘画的记载,这不免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遗憾,但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当下,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能够亲身体验蜀国的神奇、圣洁、瑰丽,不少画家也开始将目光聚焦西部蜀国,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之情付诸于笔端。蜀派国画研究,是当代国画创新发展多元态势的一种趋势,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深邃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艺术课题。

一、当代蜀派国画的独特性

当代蜀派国画既有别于传统的“国画”,又区别于北方的“国画”。传统的“国画”萌芽于晋代,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至成熟。国画是历代画家的宠儿,古代画家们通过各种方式体悟人生、澄怀观道,为国画平添了很多内涵深远的意境。国画也因此而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了高洁、静寂、超尘忘俗等品格。举例来说,上世纪80年代崛起于中国北部边陲、以于志学为代表的一支冰雪画派,将古代画家用矾改变色墨形态效果的特殊技法发扬光大,画出了充满北方韵味的冰雪景观。和于志学先生北方冰雪画所不同的是,川西高原雪山冰川更加雄伟壮阔、神秘瑰丽、粗犷厚重、神圣庄严,它不同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也不同于西北的黄土高坡,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是当代国画家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仅用传统山水画的画法去表现雪域高原是极其困难的,因高原雪山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截然不同。可以这样说,传统国画的画法在这里显出了它的局限,同时又没有现成的技法可直接借鉴,因此我们如何开拓画界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如何构建国画的精神框架,显得十分重要。

二、当代蜀派国画的技法衰落

当代蜀派国画的发展已初见端倪,我们看到了国画家努力探索的热忱和成果,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当代蜀派国画绘画语言和图式构成。但是由于当代蜀派国画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重视,将研究不断系统化、理论化。要画好国画,从技法层面上来说,一是要处理好“黑”与“白”的关系,二是必须学会运用“光”。在进行国画创作的时候,要注重光在画面上的应用与变化。光是给人以独特美感的重要因素,在光的表现上,不能简单引入西方绘画的技法,而是要更多地将中国传统的“阴阳”“虚实”砚念用于表现当代蜀派国画之形貌。三是要处理好画面的“虚”“实”关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大特色,画面太写实会失去空灵感和神秘感,便不具备绘画的意境美。四是要追求画面的意境表达。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就需要作者除了掌握高超的绘画技巧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先天禀赋和“功夫在画外”的修炼、积累。

正如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中云:“笔墨相为表里,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连络,则皮燥肉温筋缠骨健,而笔之四势备矣……一笔之中,初则润泽,渐次干涩,润泽者皮肉也,干涩者筋骨也。有此四势者谓之有气,有气谓之活笔,笔活画成时亦成活画”。

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像、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陈子庄(1913-1976年)原名陈富癸,又名思进,有兰园、南原、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下里巴人、石壶山民、阿九等号,晚年直称石壶。四川荣昌人,十五、六岁浪迹江湖,开始卖画糊口生涯。其作品构图平远浅近为主,小品居多,意境平淡天真、机趣盎然。一生热爱巴蜀之地,热爱巴蜀山水,是蜀派画家的代表人物。陈子庄的画生动、自然、不做作、天真烂漫、造型简单,笔墨生动随意,淋漓洒脱。当下在描绘当代蜀派国画绘画的时候,我们仍然要通过处理好笔法与墨法的关系来表现出当代蜀派国画独特的地域特点并抒发自己内心的意念和情感。清代石涛曾说:“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在他看来,笔墨之运用,并非由自然来规定限制,主要还由画家自身的主观感受、禀性、修养等决定。当下在画自然题材时,如何运用“笔”与“墨”,仍然要看画家本人的天赋秉性和艺术修养。二是如何处理笔墨与意境的关系?笔墨本身虽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笔者认为笔墨最重要的功能仍然是表达作者的心境。一幅好作品,更重要的还是意境方面的美感,毕竟意境是艺术的灵魂。以中国画的艺术规律论,在写实和写心上,写心论更进步一些。正如石涛所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张躁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同样,在描绘时,画家们也不可只局限于绘画语言和图式构成,而应更加注重传达精神,以笔墨营造国画的意境美,正所谓“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

三、当代蜀派国画的概念界定模糊

关于蜀派国画概念问题,首先,“蜀”是四川盆地及其东部、东北部山区地域历史沿袭已久的称呼,涵盖了今天四川、重庆两个省级行政单位。所以,以蜀地所诞生的画家群体而名之曰“蜀派国画”是无可非议的。历史上关于“画派”的定义,亦包括或以“见解、立场或风气相同的一些画家们的组合”,如西方的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点彩派等等;或以所描绘对象相同或相近者的组合,如:中国山水画之南北派(宗)、湖州竹派,西方之巴比松画派、未来派等等;或以画家地域、籍贯而组合的画派,这类组合在中国美术史上最多,如华亭画派、吴门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等,蜀派国画亦属此类。稍有不同的是,上述这些地域画派,皆是某一段时期因某些知名画家的出现或聚集产生巨大影响而被后人总结归纳而成的。

所以,我以为,蜀派国画的定位應相以集中一段时间为宜。比如或定位于20世纪,甚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或者20世纪80年代至今。当然,如果定位为近三五十年,完全抛弃前期众多有影响的大家,显然不妥。相比较而言,我更倾向于将蜀派国画的时限定位于20世纪百年。因为这一时期已经被公认的绘画大师众多,且相对集中于中国画这一块。

四、当代蜀派国画的规划定位不明晰

一个画派的形成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统一或相近的思想理论,近似的题材或画风;要有领军打头的核心人物。一般认为,由于时代的关系,四川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客观现状表明,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画派名称统揽四川美术的全局,要繁荣四川美术创作和流派建设,政府应出资加以引导、梳理、提炼、总结和培育。画派能否“打造”?当然,“打造”乃至“扶持”“包装”一支在时下艺术界具有较强创作能力和影响的艺术家队伍,本来也是可行的。问题是,作为艺术史的一般规律,所谓“画派”还不等于一支当下正在成长的队伍,它具有历史沉淀的因素。画派是由美术史研究者认定并经历史沉淀后被公认的一种在历史上具有影响的流派,而不仅是时下处于发展中的一支创作队伍。“打造”式的生拼硬凑是否有利于艺术流派和当下四川区域艺术创作的发展,还可进一步讨论。

五、结语

当前当代蜀派国画的发展面临一些难题,一是如何处理好“笔”与“墨”的关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二是规划建设的问题和定义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以上问题,蜀派国画的发展就遥遥无期。

猜你喜欢

衰落
“衰落”乡村的振兴
安阳民间舞蹈“军庄秧歌”的生存现状调查及衰落原因分析
英国“衰落”了吗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衰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日本电子企业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