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衰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2015-10-14张天燕
张天燕
(楚雄师范学院 云南·楚雄 675000)
摘 要 本文先以韩非子法治思想衰落的历史过程来揭示韩非子法治思想衰落的历史原因,然后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分析指出法治以及依法治国是中国顺应社会发展,发展并建设好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法治 衰落 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8.065
Inspiration of Fading of Hanfeizi's Law to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ZHANG Tianya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from Han Fei 's Law Thought historical process of decline to reveal historical reasons Han FeiziS thought rule fading,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realities, analysts pointed out that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to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build socialism inevitable choice.
Keywords: law governance; fading; inspiration
1 韩非子法治思想衰落的演化
1.1 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它借以生成的具体历史时代及其社会大环境。西周时的封建社会,维系社会存在与运行的纽带是礼和刑。周礼以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为原则,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①为基本特征。这些关系在此后若干世纪里逐渐削弱。
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候割据称雄、相互混战、兼并、争霸的年代。为争夺领土和霸权连年混战,以血缘和宗亲关系为基础的礼制已遭到严重破坏,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整个社会也日趋激烈动荡。孔子认为天下兵荒马乱的原因在于“礼崩乐坏 ”。②至战国后期时,只剩下秦、楚、燕、韩、赵、魏、齐七雄并立。各诸侯国为避免国破家亡,在诸侯争霸和兼并天下的混乱中一举胜出,都需要强化君主统治的权威,集中权力励精图治以强盛国家。
1.2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其运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面对当时社会的这种形势,并没有消极避世,而是积极思考,在潜心透彻研究的基础上,构筑了一套与政治一统相适应的“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相结合君主集权的法治思想体系。
1.2.1 韩非子君主集权专制的法治思想
(1)国家法治的必要性:韩非子指出“明法者强,慢法者弱”。③
(2)“以法为本”的国家治理:韩非子认为必须“以法为本”,提出“不务德而务法”, ④要求“以法为教”。⑤他曾说:“一民之轨,莫如法”, ⑥用它来治国“举措而已矣”。⑦
(3)“法”、“势”、“术”三者相结合的法治:韩非子的“法”指国家法律、法令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势”指君主的权势;“术”指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在韩非子看来,国家要“尚法而不尚贤”。⑧但贯彻法需要君主借助其“势”来实现,他说:“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⑨而君主要掌握“势”,必须要运用好“术”,才能控制好臣子,集权于一身,推行法治。
(4)重刑主义:韩非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⑩只有施重刑于民,才能“禁奸于为萌”,豘否则“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豙
不难看出,韩非子的这些法治思想是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和强化君主个人权威,其核心是紧紧围绕“君权”,并为维护“君权”服务的,其实质在于建立中央集权政权,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1.2.2 韩非子君主集权专制思想的运用
随着战国末年天下一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比较能满足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追逐霸业的需要,所以它在实践中颇受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在这一特殊社会变革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诸候变法中成就最为显著的是秦国。秦国从当时的统治实际出发,在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变法图强,短短几年时间便很快强盛起来,兼并了六国,达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豛可以说,正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君主集权专制思想促进了诸候争霸的结束与当时中国的大一统,造就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秦王朝。但统一后所建立的秦王朝继续以韩非子君主集权专制思想为指导,创建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并将其发挥到极致而走向了极端。一是绝对的君主集权专制。由此导致的后果自然是统治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穷困潦倒。二是在国家统治上“以法为教”、豜“以吏为师”、豝实行严刑峻罚,激化了社会矛盾,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豞秦王朝很快就在人民起义声浪中迅速灭亡了。
1.3 西汉儒家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
1.3.1 西汉初期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
公元前202,刘邦即皇帝位,秦灭汉兴,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秦的暴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政治形势上各路诸侯王势力逐渐壮大,日益威胁着中央政府的集权地位。鉴于秦亡的教训(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等),为巩固政权、安定民生、恢复经济,包括汉高祖至景帝时的汉初统治者因时顺势遵循“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在国家治理上轻摇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在当时这种特定环境下,道家 “无为而治”克服了法家“专任法治”弊端,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果,国家“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豟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典型——文景之治。
1.3.2 儒家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此时的汉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恢复,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秩序已趋于稳定,国力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因奉行黄老思想,长期执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也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发在,各种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弊端也日趋严重。还有,北方的匈奴一直是中原的忧患。显然,此时的政治局势已不同于汉初,社会出现了新的危机,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因过于消极已明显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日趋严重的内忧外患亟需变无为而治为有为政治,统治阶级迫切需要确立一种为封建专制君主中央集权服务新的指导思想。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诏举天下贤良方正、板言敢谏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治国之策及天人关系,“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豠董仲舒当庭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上对策三篇,史称“天人三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了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理论。董仲舒所提出的新新儒学主张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极其吻合,迎合了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帝国政治需要,得到了他的认可和采纳。儒家思想从此取代了黄老思想成为汉武帝统治的指导思想,获得了“独尊”的正统地位,指导着汉朝以后的立法、司法的各个环节,并为后世统治者所效法,成为封建专制社会主导的正统思想。
2 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2.1 韩非子法治思想衰落的原因分析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产生是适应了战国末年天下大乱当时新兴统治阶级大一统帝国巩固政权的需要。西汉初期,统治者鉴于秦因法而亡,采用了道家学说,黄老思想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当时是适应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到了汉武帝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演化,道家思想成了制约社会发展(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巨大障碍,而儒家思想经董仲舒进一步发挥所建立的新儒学,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满足了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反观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西汉立国之后,其后的发展未能紧跟社会发展变化为封建帝王提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理论依据,统治方法和策略,同时秦朝因严刑峻法和暴政仅仅存在了十五个年头,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豣的历史,引起了历朝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和警惕。自西汉后,法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下降,逐渐走向衰落,成为后世儒家治国思想的一种工具。
韩非子法治思想衰落的历史指出:对于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治理来说,任何时代的统治者总是在寻找契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主导其统治的思想服务其统治,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2.2 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法治是治国安邦固本的基石。正如韩非子所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豤改革开放以来,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我国开始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从党的十五大把法治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加以确立并贯彻实施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力推动并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今天,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现实来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的内在要求,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特别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深层矛盾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其中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从执政党的建设来看,中国共产党自身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法治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豥因此,我国今天依然要继续高举法治治国的大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法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创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3 结语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对当代中国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方略和途径就是法治。
注释
[1] 礼记·曲礼
[2] 论语·阳货
[3] 韩非子·饰邪
[4] 韩非子·显学
[5] 韩非子·五蠹
[6][7]韩非子·有度
[8] 韩非子·忠孝
[9] 韩非子·难势
[10] 恒斋文集·勤训
[11] 韩非子·心度
[12] 韩非子·内储说上
[13]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14]豝韩非子·五蠹
[15] 汉书·刑法志
[16] 资治通鉴
[17] 汉书·董仲舒传
[18] 过秦论上
[19] 韩非子·有度
[20]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网,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