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分析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8-07-23王兴林陈华平张福洲郭志伟张川李兵

健康大视野 2018年7期

王兴林 陈华平 张福洲 郭志伟 张川 李兵

【摘要】

目的:探究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CT、MRI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对应时间段内选择5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50例眼眶神经鞘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CT、MRI检查,并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价值。结果:CT对于眼眶神经鞘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定位诊断准确性均低于MRI,组间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CT、MRI应用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中,后者可获得更高的准确性,故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眼眶神经鞘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CT;MRI;影像学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06-01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均属于常见眼部肿瘤,二者在肿瘤生长的位置、形态等方面均存在多种共同特点,但是其预后和治疗方法却存在差异,因此临床需要及时对患者做出诊断和鉴别,为其准确治疗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主要分析CT、MRI在眼眶神经鞘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供相关研究参考,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对应时间段内选择5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50例眼眶神经鞘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0例眼眶神经鞘瘤患者的年龄为27-56岁,平均年龄为(38.24±2.13)岁,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6例和24例;5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年龄为29-71岁,平均年龄为(42.31±2.08)岁,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7例和23例。本次研究前均已经对患者说明了研究概况,入选者均表示知情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2方法

分别对入选患者实施CT、MRI检查。设备选用Philips16排螺旋CT扫描机(机型号:MX 16-Slice),层间距为10mm,层厚控制为10mm,电压设定为120kv,电流设定为220-300mA/s,按照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对应层面,对其实施常规扫查,平扫完成后可对显像不清的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扫描时层间距为5mm,层厚为5mm,扫描的矩阵则为512*512,增强扫描时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作为对比剂,选择50-100ml对患者进行静脉给予[1]。

MRI检查时选择GE 1.5T高场双梯度的核磁共振仪,其扫描的FOV为340*340mm,T1W的TR为2.5ms,TE为2.5ms,T2W的TR为3500ms,TE为69ms,层厚为4mm,层间距为0.4mm,常规扫描后均进行增强扫描,即选择扎喷酸葡胺(批准文号:國药准字H10860002,生产厂家: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造影剂,对患者静脉注射后进行扫描[2]。

1.3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价值,即统计本次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并将手术中病灶的位置和手术后病理检查的性质情况作为金标准,对比本次影响检查的定位准确性、定性准确性。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中计数资料以n统计,使用χ2检验,检验后P值在0.05以内表示两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5.0软件。

2结果

2.1两种方法定位诊断准确性

CT对于眼眶神经鞘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位诊断准确性均低于MRI,组间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其详细情况见下表1。

2.2两种方法定性诊断准确性

MRI对于眼眶神经鞘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均相对较高,且和CT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其数据见下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以超声检查方法对眼眶神经鞘瘤患者检查,同样可获得其简单的影响资料,即显示其病变组织和周围组织的边界相对清晰,内部回声的分布则多数不均匀,且存在回声较弱的现象,而患者的肿瘤内部则存在片状的无回声区域,有囊性变化现象。但是通过超声检查难以全面对两种肿瘤作为区别,故而及其容易误诊或漏诊[3]。使用CT对患者扫描,则可从冠状位、水平位和矢状位分别观察其情况,进而获得相关资料,判断患者疾病位置和性质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但是由于多数患者的常规CT扫描结果较为相近,故而仅仅只能凭借强化后的扫查结果对患者实施鉴别,此时增强扫描后的特点虽有不同,但仍然受到肿瘤自身的结构和形态影响,故而检查定位和定性的准确率均不甚理想。磁共振扫描则主要是将特定的原子核放置在磁场内,通过射频脉冲的激励,原子核可释放出相应的脉冲信号,进而利用智能系统形成体层像,而按照患者的病变类型和肿瘤类别不同,其磁共振成像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磁共振能够对患者肿瘤的边界、性状、位置等情况均作出相关反应,而按照不同参数下的成像情况,肿瘤内部成分则可被及时明确,同时判断肿瘤组织和周边的关系,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故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对于眼眶神经鞘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定位诊断准确率均相对较高,且和CT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CT、MRI的价值比较存在差异,其中MRI对于患者疾病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均更高,因此值得优先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建防. CT及MRI在诊断15例眼眶神经鞘瘤中的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8):198-198.

[2]魏菁, 张明华, 卜战云. 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探讨[J].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 38(7):490-493.

[3]肖日国, 吴佩红, 许晓杰. CT及MRI在神经鞘瘤诊治中应用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10):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