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8-07-23郁金
郁 金
(海门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海门 22610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性病变。此病患者的病情可持续进展,在病情较重时可发生腹膜炎、心肌炎、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及癌病等并发症[1]。目前,西医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并无理想的方法,仅能对此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延缓其病情的进展。中医认为,脾虚湿胜、肝脾不和是导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在治疗此病时可采取清热燥湿、益脾平肝、解毒消痈之法。本次研究主要观察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海门市中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病历卡的单双号,将这5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中药组方组与西医常规组。在中药组方组28例患者中,有16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其年龄为18~76岁,其年龄均值为(42.25±5.73)岁;其病程为4个月至6年,其病程均值为(2.35±1.63)年。在西医常规组28例患者中,有17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其年龄为19~78岁,其年龄均值为(43.14±5.37)岁;其病程为6个月至5年,病程均值为(2.26±1.36)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P>0.05。
1.2 方法
为28例中药组方组患者应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进行加减用药治疗。芍药汤合痛泻要方的基础方为:芍药30 g,黄连、当归、黄芩、白术各15 g,大黄9 g,木香、炙甘草、槟榔各6 g,肉桂、陈皮各5 g,防风3 g。水煎服,每日服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用药10 d为一个疗程。为有明显发热、腹痛症状的患者在此基础方中加用黄柏、生地。为有严重便血、腹痛症状的患者将此基础方中的甘草去除,加用山楂和桃仁。为有严重纳呆、腹胀症状的患者在此基础方中加用干姜。为28例西医常规组患者应用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和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柳氮磺胺吡啶的用法是:口服,1~2 g/次,每隔6 h用药一次。甲硝唑和地塞米松的用法是:将100 ml浓度为2%的甲硝唑与5 mg的地塞米松混合,用此药液对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每日治疗一次。治疗10 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便血、消瘦、发热、呕吐、纳呆等临床表现与治疗前相比改善的幅度≥80%或完全消除。有效: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便血、消瘦、发热、呕吐、纳呆等临床表现与治疗前相比改善的幅度为50%~79%。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未达到上述的标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中药组方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43%(27/28),西医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57%(22/28)。与西医常规组患者相比,中药组方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与西医常规组患者相比,中药组方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其恶心、失眠、乏力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较低(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便血、消瘦、发热、呕吐、纳呆等。中医认为,此病属于“泄泻”、“痢疾”的范畴[4]。芍药汤合痛泻要方的组方为芍药、黄连、当归、黄芩、白术、大黄、木香、炙甘草、肉桂、陈皮及防风等[5]。在此方中,芍药有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功效;黄连、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当归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大黄有解毒消痈的功效;木香有健脾消滞的功效;炙甘草、陈皮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肉桂、防风有散寒、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燥湿、健脾益气、解毒消痈、敛阴平肝之功。研究发现[6],应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这一研究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而且较少引起不良反应。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