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流入地经济发达程度视角的流动人口城乡户籍工资差异分析——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为例

2018-07-23王广慧季云菲

关键词:流入地户口户籍

王广慧,季云菲

(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引 言

近十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一个令人瞩目的户籍制度变革时期,劳动力流动的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劳动力的流动,几乎已经不存在户籍上的障碍。因此,该群体的工资决定机制中,户籍的影响应该是不显著的。但是现实却是,即使在这一批流动上几乎不受户籍限制的劳动力群体中,仍然存在显著的户籍工资差异。

关于户籍工资差异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现有文献多集中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工群体与城镇工群体的工资差异。例如吴贾等发现1989—2011年间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对农村户籍劳动者的歧视程度有所增加[1]148-160。孟凡强和邓保国则发现农村劳动力中相对于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受到的户籍歧视程度更为严重[2]56-65。而关于户籍工资差异产生的原因,一些学者认为户籍歧视是造成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例如余向华指出农村户籍者遭遇的同工不同酬和就业机会不平等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户籍与部门进入和岗位进入等存在联系[3]97-110。而有些学者则认为人力资本差异是导致工资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例如王维国和周闯指出城镇工之所以获得稳定就业的比例远高于农民工,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差异引起的[4]62-74。孙中伟也认为较低的受教育水平是导致农民工工资低于城镇工的主要原因[5]70-78。

尽管农民工群体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但我们通过将研究关注范围扩大到其他群体上,可以更多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在这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群体的工资和就业经历就没有得到充分研究。而且,近年来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比率正在不断增加,其流动趋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与农民工群体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受教育水平高,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追求高收益的流动倾向更强等特点,因此该群体在流动时对目标地的选择上更加理性。而流入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往往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大学生的主要流向地[6]44-48。。这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得就业机会相对偏少,而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劳动力市场较为开放,拥有的机会较多。同时,流入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对流动人口特点和工资收入也具有显著的影响[7]657-671。因此,在对该群体户籍工资差异进行分析时,必然要考虑流入地经济发达程度对其流动方向选择的影响。

综上,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应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解方法,从流入地经济发达程度的视角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的户籍工资差异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群体中,是否存在工资户籍歧视,程度如何?(2)如果户籍歧视存在,流入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对其歧视程度的影响如何?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给出计量模型;第三部分为数据来源与变量统计描述;第四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最后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

二、计量模型

为了分析受过高等教育流动人口的户籍工资差异,需要分别对不同户籍群体的工资方程进行估计。但是由于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不同户籍的群体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这种情况下如仍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工资方程将会产生选择偏差问题[8]153-161,内生转换模型为这类选择偏差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1)

(2)

假定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体的就业工资方程分别为(3.1)和(3.2)式。

(3.1)

(3.2)

(4.1)

(4.2)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估计出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是否存在户籍歧视及其大小,以及流入地的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对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户籍工资差异和流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户籍工资差异进行估计和分解之前,还需要考虑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比率的差异。所以,本文最终的研究结果是通过以下两个步骤获得的。

首先,根据Fairlie[9]305-316提出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解方法可以对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比率进行分解,如(5)式所示。

(5)

然后,分别估计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个体的工资方程,并根据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分别对两个地区不同群体的户籍工资差异进行分解。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群体的户籍工资差异可以分解为:

(6)

其中,Ed表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非农流动人口和农业流动人口可观测禀赋差异导致的工资差异,为可解释部分;Dd表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禀赋回报差异导致的工资差异,为歧视部分;Sd表示由选择偏差的差异所导致的工资差异。S项的存在使工资差异的解释变得更加复杂,为此采用Neuman & Oaxaca[10]3-10对选择修正项Sd进行分解:

(7)

其中,S1d为不同户籍劳动力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禀赋差异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归为可解释部分;S2d和S3d分别表示选择修正项的系数和就业禀赋回报差异导致的工资差异,归为歧视部分。因此,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工资差异的可解释部分为Ed+S1d,而歧视部分为Dd+S2d+S3d。

相应地,可以得到流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群体的户籍工资差异的分解方程,此处不再赘述。

三、统计描述

(一)高等教育流动人口流向分布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集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子样本。将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下,以及离退休、失去劳动能力和在校学生等样本剔除之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数为13 630。其中,非农业户口样本数为7 687,占总样本数的比例为56.40%。

此外,由于分析的需要,本文根据2000年至2013年的全国各地区的GDP排名将流入地分为两类,排名前十的省、直辖市被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其他的省、直辖市被划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辽宁、上海、四川和北京;其他省、直辖市被划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样本数为7 156,非农业户口样本数为3 952,占55.23%。详细的统计结果参见表1。

表1 高等教育流动人口样本流向分布

观察表1可以发现,高等教育流动人口群体中,户口性质不同,其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就业人口比例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对其流入地选择进行修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不同户口性质的高等教育流动人口群体在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表现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表2给出了具有不同户口性质的高等教育流动人口群体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表现。

表2 不同户口性质的高等教育流动人口群体在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表现

根据表2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农流动人口的月工资都要高于农业流动人口,并且平均周工作时间都要低于农业流动人口。而且无论户口性质如何,经济发达地区的月工资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周平均工作时间显著低于后者。这表明,即使是在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流动人口群体中,也存在户籍工资差异,而且该差异受到流入地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

(一)不同户口性质高等教育劳动者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差异分解

由于地区的经济环境与劳动者的收入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劳动者在选择工作地点的时候,该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往往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然而,最终流动者能否成功就业,还取决于流入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例如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流动前社会保障情况、流出地经济环境和流动距离等因素均可能会对其流入地的选择产生影响。基于以上考虑并结合调查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本文在个体流入地选择方程中包含了其年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婚姻状况、行业、户籍地、户籍地社会保障享有情况和流动距离等变量。表3给出了相应的Probit模型回归结果。

观察表3可以发现,在拥有非农业户口的高等教育流动群体中,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对其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概率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年龄则具有显著的负的影响。此外,与女性相比,男性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概率要低一些。在户籍地拥有城镇居民医保等社会保障对非农流动人口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概率具有负向影响。户籍地为西部的个体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概率最低,中部次之。流动距离相对较短的个体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概率较小。总体而言,个体能否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人力资本变量。

类似地,在拥有农业户口的高等教育群体中,只有经验对其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概率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其他变量的影响均为负的。尤其是估计结果显示本科生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概率最低,这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出现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样本中具有农业户口的群体大专的比例占比较高,而这些人中又有较大比例进入了经济发达地区。

表3 不同户口性质的高等教育劳动者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注:***表示在1%水平显著,**表示在5%水平显著,*表示在10%水平显著。

比较表3的变量系数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人力资本变量对于高等教育流动人口中的非农业户口群体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概率的影响显著大于农业户口群体,而这种差异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户籍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确定户籍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Fairlie[9]305-316提出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解方法对不同户籍的高等教育劳动者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差异进行分解。

表4第1栏给出了不同户籍的高等教育劳动者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比例差异的分解结果。可以发现,不同户籍群体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差异为0.450,其中由可观测因素差异解释的部分为0.121,占总差异的26.89%,不可解释部分为0.329,占总差异73.11%。在可解释部分中,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差异解释了12.66%的地区就业比例户籍差异,其反映了两个群体的人力资本差异;流动范围差异解释了15.33%的地区就业比例户籍差异,其一方面反映了两个群体在流动成本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个群体获得信息能力方面的差异。

此外,流入前的社会保障差异对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率差异也有贡献。然而两个群体在社会保障享有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户籍差异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人力资本或其他因素的差异引起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对其加以区分,将流入前社会保障变量剔除之后重新对地区就业比例差异进行分解之后,发现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差异对地区就业比率差异的解释力有所上升,增加了1.56个百分点;而流动范围差异的解释力却增加了4.45个百分点。这说明该差异部分是由人力资本因素导致的,但是更主要的是由流动成本差异和获取信息能力差异所导致的。

表4 不同户口性质高等教育劳动者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比例差异的分解结果

注:a.受教育水平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变量总的影响;b.户籍地为户籍地为中部和西部两个变量总的影响;c.流动范围为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两个变量总的影响。

(二)基于流入地经济发达程度视角的高等教育劳动者户籍工资差异分解

工资方程因变量为个体的月工资对数,自变量除了包含经典Mincer方程常用的变量(例如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之外,考虑到流入时间和工作特征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因此工资方程中又加入了流入时长、行业和职业类型等变量*章莉等[11]35-46指出在对户籍工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时,变量选择对分解结果有重大影响。如果工资分解忽略了职工的职业特征变量,那么教育年限等禀赋差距的解释能力就会增加。。

表5给出了不同户口性质的高等教育劳动者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区就业工资方程的估计结果。观察表5,可以发现所有工资方程修正项的系数都是显著的,说明校正样本选择偏差是必要的。此外,估计结果还表明,受教育水平、性别、职业和流入时长对非农群体工资的影响要高于对农业群体的影响,而年龄的作用是相反的。

表5 根据流入地经济发达程度划分的不同户口性质高等教育劳动者工资方程估计结果

注:***表示在1%水平显著,**表示在5%水平显著,*表示在10%水平显著。

表6给出了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高等教育劳动者户籍工资差异的分解结果。结果表明,可观测的禀赋差异可以解释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高等教育流动者户籍工资差异的57.30%,不可解释部分占总差异的42.70%。类似地,可观测的禀赋差异可以解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高等教育流动者户籍工资差异的34.62%,不可解释部分占总差异的65.38%。如果将不可解释部分全部归因于劳动力市场歧视,那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使对于流动限制较少的高等教育劳动者而言,其就业工资也存在户籍歧视现象;而且其歧视程度因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不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群体工资户籍歧视程度要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可能与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有关。

表6 基于流入地经济发达程度视角的高等教育劳动者户籍工资差异的分解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流入地经济发达程度划分,基于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应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解方法对高等教育流动人口的户籍工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于高等教育流动者群体,即使其流动限制较少,但是在流入地的选择方面仍存在户籍歧视现象。其中,不可解释部分比例约为63.23%-73.11%。第二,对于高等教育流动者群体,在控制了流入地选择偏差之后,其工资仍存在户籍歧视现象。而且其歧视程度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而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群体的工资户籍歧视程度显著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也就是说,对于高等教育劳动者群体而言,虽然经济发达地区户籍歧视程度要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在流入地的选择上户籍歧视现象却非常严重。这一方面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决定机制可能更加市场化,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户口类型对于是否能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均受过高等教育而且都不具有流入地的户口,他们的流动几乎不受任何限制,那么为何还存在这种差别呢?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不同户口类型的个体,其生产力是不同的,尽管他们的学历相同。换句话说,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只能部分体现个体生产力的差异,更大的差异可能来自技能方面。而导致不同户口类型的个体存在技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由于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存在,即与非农业户口高等教育劳动者群体相比,农业户口的群体获得教育数量较少或质量较低。关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证实[12]35-42[13]43-49。而且本文的数据统计结果也表明,农业户口群体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显著低于非农业户口群体*其中农业户口流动群体中,大专的比例为75.35%,本科的比例为23.98%,研究生的比例为0.67%;非农业户口流动群体中大专的比例为53.68%,本科的比例为42.29%,研究生的比例为4.03%。。

因此,本文认为要减少甚至消除劳动者工资的户籍差异,一方面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而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更重要的,就是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切实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从而使农业户口个体能够获得与非农业户口个体相同的接受教育(尤其是教育质量)的机会。惟有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猜你喜欢

流入地户口户籍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给失管无名道路上“户口”
户口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八类“黑户”可登记户口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