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高分子石膏夹板与小夹板固定疗效对比
2018-07-23韦欢黄福才杨群有
韦欢 黄福才 杨群有
(1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 龙川 517300;2广东省龙川县中医院 龙川 517300)
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女性[1~2]。高分子石膏夹板与小夹板固定方案均为目前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重要手段,但何种固定方法效果更佳尚无明确结论。本研究旨在比较高分子石膏夹板与小夹板固定应用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男20例,女 12例;年龄 60~81岁,平均年龄(70.5±1.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5±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无严重肾脏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及精神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高分子石膏夹板固定。骨折局部麻醉后手法复位,作超腕关节高分子石膏夹板前后位固定骨折断端。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固定,伸直型骨折患肢旋前位、掌屈尺偏位固定,屈曲型骨折腕关节背伸尺偏位固定,复查X片查看骨折复位是否满意。口服消肿、止痛药物,1周后复查X片观察骨折是否移位,3周后更换功能位石膏托,4周后拆除石膏并进行腕关节主动功能锻炼,6周后进行被动活动,直至康复。
1.2.2 研究组 采取小夹板固定。骨折局部麻醉后手法复位,以4块小夹板分别固定于桡、尺、掌、背侧,掌、背侧夹板略宽,桡侧夹板略长,超出腕关节,以保证稳定性。伸直型骨折背侧夹板超腕关节稍屈曲位固定;屈曲型骨折掌侧夹板超腕关节,使腕关节稍微背伸位固定。复查X片查看骨折复位满意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根据患者患肢肿胀情况调节松紧度。予以消肿、止痛药物服用,1周后复查X片观察骨折是否移位,4周后拆除小夹板,并进行腕关节主动功能锻炼,6周后进行被动活动,直至康复。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1)骨折复位后1周复查X片,以骨折再移位情况评价两组骨折固定效果。优:无移位;良:移位 1/4;可:移位 1/3;差:移位 1/2。(2)8周后观察两组患肢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良:腕关节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15°;可:腕关节腕关节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15°~35°;差:腕关节腕关节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35°。(3)检测两组治疗4周后健侧与患侧第二掌骨骨密度值。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4周后第二掌骨骨密度值比较 两组健侧第二掌骨骨密度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健侧与患侧第二掌骨骨密度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4周后第二掌骨骨密度值比较(g/cm2,±s)
表1 两组治疗4周后第二掌骨骨密度值比较(g/cm2,±s)
?
2.2 两组骨折固定效果比较 研究组骨折固定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骨折固定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质会逐渐发生变化,老年人极易出现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几率随之增大[4]。桡骨远端骨折为老年人群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5]。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且多数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或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手法复位后外固定较手术具有创伤小、费用少、风险小的特点,易被老年患者接受[6]。但患者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当肿胀逐渐减轻后,石膏夹板对骨折断端的约束作用逐渐减小或消失,造成骨折断端再次移位。小夹板外固定容易调整,若消肿后有所松动,可一次调整三根缚带的松紧度,有效维持骨折原来的位置,避免骨折断端再次移位,防止压疮、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发生[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第二掌骨骨密度、骨折固定优良率及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固定效果理想,可有效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对骨密度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