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益肾活血泻浊法对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改善临床观察
2018-07-23郑剑琴王晓光
郑剑琴 王晓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肾内科 广东广州 511495)
慢性肾脏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严重危害全世界公共卫生健康的常见疾病,常伴发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微炎症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微炎症状态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治疗的关键[2~3]。西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常依据患者病变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预后不佳。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研究旨在探讨补脾益肾活血泻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及对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56.43±10.02)岁;病程 2~6年,平均病程(3.62±1.02)年;平均肾小球滤过率(36.89±7.46)ml/min/1.73 m2。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5.87±9.69)岁;病程 3~5年,平均病程(3.65±1.03)年;平均肾小球滤过率(37.14±7.56)ml/min/1.73 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统一诊断标准“K/DOQI对慢性肾脏病的分期”[4]Ⅲ~Ⅳ期,且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兼湿浊血瘀证;肾小球滤过率为15~60 ml/min/1.73 m2;近1月内未服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及铁剂;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近1月内有急性感染和严重心、肝、胃肠道、血液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病变患者;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或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依从性差者,如合并精神病患者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降糖治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3335),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用药剂量,严格控制血糖,使患者血糖基本保持正常;降压治疗:口服氢氯噻嗪片(国药准字H34023354)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泻浊法治疗。药方组成:党参15 g,黄芪30 g,山茱萸10 g,茯苓10 g,白术 10 g,泽泻 10 g,熟地黄 10 g,木香 10 g,砂仁 10 g(后下),桃仁10 g,红花 10 g,大黄 6 g。加水800 ml煎至200 ml,分早晚各100 ml(重度浮肿或尿少者用水800 ml煎至100 ml,早晚各50 ml),饭后温服,2次/d,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中医证候评价量表对患者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面色晦暗、腰痛等症状进行评分,各项症状有轻、中、重之分,轻(+)计 2分,中(++)计 4分,重(+++)计 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2)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 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及白介素-6(IL-6)等微炎症指标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面色晦暗、腰痛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面色晦暗、腰痛 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微炎症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 CRP、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微炎症指标变化比较(ng/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微炎症指标变化比较(ng/L,±s)
?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肾脏疾病常由脾虚气血生化不足,阴精虚亏,湿浊内停所致,患者表现为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腹胀满等。本研究所用中药补脾益肾活血泻浊方中,黄芪益卫固表、补气升阳;党参可健运中气,健脾和胃;茯苓可健脾益气;大黄可利湿泻浊;山茱萸补肝益肾、涩精固脱;桃仁、红花可活血化瘀;白术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泽泻可利尿、清湿热;熟地黄可补血、滋阴生津;木香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砂仁可健脾胃消积滞。全方共奏益气扶正、泄浊消毒、健脾补肾之功效。微炎症与慢性肾脏疾病瘀浊毒病机密切相关,微炎症状态下,机体各种炎症因子导致脏腑功能失常,邪实成聚而发生炎性反应,导致炎性损伤,加重病情[5]。现代药理研究证实[6],方中黄芪、茯苓、党参等中药均具有明显抗炎、抗氧化、增加机体免疫力等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面色晦暗、腰痛积分以及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泻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抑制其微炎症反应。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且观察周期短,缺乏安全性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