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水神信仰文化述略
2018-07-23胡梦飞
胡梦飞
(聊城大学 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明清时期江南运河沿线的镇江、常州、苏州、嘉兴、杭州等地既是当时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同时也是各种水神信仰较为盛行的地区.在复杂多元的水神体系中,既有金龙四大王、晏公、龙神等全国性水神,也有潮神、湖神、地方祈雨神等区域性水神.本文在依据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以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为视角,在论述水神庙宇构成及分布情况的同时,分析其传播及盛行的原因,探讨神灵信仰与区域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以求为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漕运和航运保护神
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既是漕粮的重要输出地,也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繁忙的漕运以及水上航运的现实需求使得江南运河区域漕运和航运保护神信仰极为盛行.在职能类似的众多水神中,信仰人群较多、影响范围较大的主要有金龙四大王、晏公和金总管三种.
1)关于金龙四大王信仰的起源地,学界存在争论.
1.1 金龙四大王信仰
金龙四大王,名谢绪,南宋诸生,杭州钱塘县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村)人,因其排行第四,读书于金龙山,故称“金龙四大王”.1)作为黄河河神和漕运保护神,金龙四大王除具有防洪护堤、护佑漕运的功能以外,民间也赋予了保障航行安全、掌管水上生死等职能.既为河漕官员、漕军、运丁所崇祀,也为船工、水手、商人所供奉(见表1).
表1 江南运河区域金龙四大王庙宇分布情况表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共有金龙四大王龙庙宇25座,不仅庙宇数量众多,且分布地域较为广泛.创建庙宇的既有地方官员、漕军、运丁,也有商人和普通民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龙四大王信仰群体的普遍性.相较其它运河区域,江南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庙宇并不是太多.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1)因为江南地区并无严重的水患,当地官民信仰河神的欲望并不强烈,金龙四大王只是作为航运保护神和乡土神,职能较为单一;(2)江南地区神灵众多,其中不乏晏公、金总
管等水神,它们同样被人们赋予了保障水上航运安全的职能.职能相同的神灵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故相较苏北(淮安、徐州等)、山东等地区,江南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信仰并不是极为盛行.
金龙四大王为漕运和航运保护神,往来于运河之上的漕军、运丁和商人成为信仰的重要媒介.光绪《丹徒县志》记载丹徒县金龙四大王庙:“在城西西津坊关帝庙左,……万历末,运军及商贾建庙江口.”[1]石门县金龙四大王庙:“在甘露庵左,即靳公祠故址,国朝康熙初,运丁公建,久圮.乾隆二十八年,复醵金重建,别建靳公祠于左.”[2]民国《镇洋县志》记载镇洋县金龙四大王庙:“在水仙庙西,漕运官军祀之.乾隆六十年,镇海军更建长春桥东,二卫遂分祀.”[3]康熙六十年(1721年),济宁商人于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建金龙四大王庙.乾隆《吴江县志》记载:“邑故无庙,自山东济宁众商往来盛泽,遂建庙祀之.”[4]丹徒越闸有金龙四大王庙,为安徽商人所建,两江总督陶澍《丹徒越闸金龙四大王庙碑记》云:“丹徒越闸之有神庙,乃皖人之客于此者所建,其基购于镇海菴僧并店民纪氏.自嘉庆丙子始建神殿,道光丙戌,又增新楼及左右廊庑,既焕既崇,有严有翼,皖之人经此,必奉瓣香致散焉.”[5]
1.2 晏公信仰
晏公亦是江南运河区域较为盛行的水神之一.
晏公姓晏,名戌仔,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元初以人材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堂长,死后为神,由于曾在明初鄱阳湖大战中搭救朱元璋,并传授江岸民众捕杀猪婆龙的方法,多次显灵于江湖,故得到朱元璋的册封.1)晏公是兴起于元代的水上航运保护神,明朝初年,在官方认可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未出现之前,晏公信仰尤为盛行.漕运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每年有大量漕军、运丁往来于运河之上,从事漕粮运输活动.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商船、民船从事客货运输.水上航行难免有漂溺之患、风波之险,故晏公得到了漕军、水手、船工、商人等社会群体的信奉(见表2).
表2 江南运河区域晏公庙宇分布情况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共建有晏公庙宇10处.虽然庙宇数量不多,但分布地域广泛,北至镇江,南至杭州,运河沿岸各州县几乎都有晏公庙宇的分布.晏公信仰的传播和明初漕粮海运有很大关系,故晏公庙宇建立的时间多在明代,尤其是明初,其建立者多为漕运官兵.明代中期以后,随着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广泛传播,晏公护佑航运的神职已逐渐被其所代替,逐渐呈现衰落之势.
1.3 金总管信仰
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的金总管信仰较为盛行,其庙宇主要集中于苏州、杭州等地.正德《姑苏志》记载总管庙:“在苏台乡真丰里,神,汴人,姓金,初有二十相公,名和,随驾南渡,侨于吴,殁而为神.其子曰细,第八,为太尉者理宗朝,尝著灵异,遂封灵祐侯.灵祐之子名昌,第十四,初封总管,总管之子曰元七总管.元至正间,能因翊海运,初皆封为总管,再进封昌为洪济侯,元七为利济侯.一在阊门外白莲桥桥西,……一在盘门外仙塘桥下.”[6]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元和县总管庙在葑门外金家荡,初建无考,嘉庆十五年(1810年),列入祀典,同治十年(1871年),里人重修.[7]《太湖备考》载利济侯庙:“在东山金湾,俗称金七相公庙,初建无考.……神,汴人,姓金,名元七,至正间,阴翊海运,封总管,进封利济侯.”[8]乾隆《震泽县志》载总管堂:“祀利济侯金元七,在本城城隍庙中.……今震泽各乡村亦多有此庙.”[9]民国《杭州府志》记载杭州总管庙在清波门流福沟,祀金元七总管,神司水,庙始建不可考,雍正七年(1729年),里人重建.“康熙间,徐紫山撰《碑记》,谓神元时人,七者行次,总管其官名也.……别有总管庙在城东招宝堂,又有利济侯金总管庙及利济侯庙均在县东北六十里,一长桥南堍,一五杭桥北.”[10]
1)有关晏公的事迹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依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大明会典》等史料,并无朱元璋鄱阳湖落水及册封晏公的记载,故有关晏公的事迹当为后人附会之词.晏公是否确有其人,学界仍然存在争议.
2)有关妈祖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以此种说法最为流行.
2 福建商人与妈祖信仰
妈祖,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都巡检林愿第六女,生于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2)有关妈祖的起源及身世,学术界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基于海上航运、军事活动、漕粮运输、河漕治理的现实需要,宋元以来,官方不断对妈祖进行加封.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妈祖的封号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佑天后”,达64字之多.官方的倡导和支持推动了妈祖信仰在民间的盛行,善于经商的福建商人在从事商业贸易的同时,也将妈祖信仰传播到运河沿线区域.下表是笔者在依据地方志等史料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天妃庙宇数量及分布情况所做的简要统计(见表3).
表3 江南运河区域妈祖庙宇分布情况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区域共有天妃庙宇19处.由于妈祖信仰的传播路线大体是沿运河自南向北,镇江、苏州、嘉兴、杭州等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妈祖信仰的发源地福建,故庙宇建立时间普遍较早.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福建商人视其为乡土神,故福建会馆多奉祀天后妈祖.上表中吴县、嘉兴等地天后宫皆为福建商人所建.
福建商人之所以在会馆内奉祀天妃神,是因为其具有“祟乡祀而联乡谊”的特殊作用.“天下通都大邑,滨江濒海,商贾辐辏之区,客是地者,类皆建设会馆为同乡聚晤所.而吾闽之建是馆者,又必祟以宫殿祀天后其中,盖隆桑梓之祀,亦以(天)后拯济灵感,江河之舟揖往来,冀藉沐神庥也.”[11]清代苏州城内有泉州、漳州、三山诸会馆,因馆内皆祭祀天后妈祖,亦称天后宫.清人陈万策《泉州天后宫记》载:“圣天子既定海外,鲸波永恬,市舶大通,吾闽之物产群萃于吴阊,风帆往来无虚日月.自阊门外之南濠,率皆粉榆之客,衣冠济楚,比屋相望,而吾乡尤盛已.越二纪,吾郡人思立一馆以为会聚、讲礼之所,且以海舶南北上下,利涉以安,是惟天后之庥,其弗可以忘,乃购地于南濠之南曰雁宕村,而经营焉.”[12]余正健《三山会馆天后宫记》载:“今天后之灵能使海波不惊,风帆无恙,远人无涉险之虞,商艘有安澜之乐,其德于斯民者不亦大哉!况斯宫之建,不特为答神贶而资游览,且以敦乡谊、讲礼让,夫谁曰不可?”[12]黎致远《汀州会馆天后宫记》载:“夫同井之谊,期于共相亲睦,今以全汀八邑之广,人各异业,居各异地,一旦聚集于此,涣者萃之,踈者亲之,雍如穆如,皆不啻若至戚耶!余三十年宦游四方,乡人士罕识其面,亦得以藉此一叙,恍若素知,然则会馆之设,宁可忽乎哉?”[12]由此可见,会馆内祭祀天后妈祖,在增进乡谊、扩大交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的乡土信仰使得福建商人紧密团结,更容易在商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 自然灾害与神灵信仰
江南运河区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空间分布不均,再加上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水旱、风潮、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在对民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同时,对社会心理和信仰文化亦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种灾害神信仰的盛行.
3.1 水旱灾害与龙神信仰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又以旱灾影响最为突出.严重的旱灾往往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故民间对祈雨神的信仰极为盛行.民间崇祀的祈雨神可谓名目繁多,既有专门祈雨的各种龙神,也有兼有祈雨功能的真武、三官、二郎神、城隍、观音、关帝等神灵,此外,还有以乡贤、名宦、地方名人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神灵.在众多祈雨神信仰中,以龙神信仰最具有代表性.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也是龙神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祭祀龙神的庙宇遍布城镇和乡村,是江南运河区域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神灵信仰之一(见表4).
表4 江南运河区域龙神庙宇分布情况表
由表4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区域龙神庙宇共有34处.考虑到众多民间龙神庙宇因为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等原因,未被列入地方志中,故实际数量远远大于此数.龙神庙宇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地域极为广泛.龙神信仰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再加上其职能较为多元,兼具祈雨、防洪、护堤、护航等多重功能,使得龙神信仰在民间极为盛行.此外,各地的龙神信仰深受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庙宇名称千差万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龙神信仰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农业生产的丰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降雨是否调和.苏州为东南财赋重地,也是江南漕粮的主要输出地,其农业生产的丰歉无论对于封建王朝,还是当地民众都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府长洲县灵济庙,所祀为白龙神.因宋代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四月乡人祈雨有应,而被封为“灵济庙”.同治《苏州府志》记载灵济庙:“在阳山澄照寺,祀白龙神,初庙在山巅,宋太平兴国中,移建于山南曹巷.熙宁九年,又迁于此.绍兴二十九年,赐今额.乾道四年,封龙母为‘显应夫人’,后又屡封龙神为‘忠烈昭应广惠灵丰公’、龙母为‘显正孚顺圣善妃’.绍定中重建,元元贞二年,参政张瑄重修.明宣德五年,知府况钟重修,金幼孜记,仍额‘灵济’.弘治三年,知府孟俊重修.嘉靖四十一年,知府徐节重修.……咸丰十年毁,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建,以祷雨感应,奏请封号.”[7]
弘治三年(1490年),入夏不雨,明人吴宽《重修阳山白龙神庙记》记载;“公(苏州知府孟俊)以农事为忧,曰国家粮饷多仰给是郡,使禾槁不收,非民无以为食,其何以免征敛之苦乎?乃七月朔,斋沐已,率僚属行祷庙中,未至,而雨远近沾足,民皆欢然.”[13]到清代,当地只要遇到旱情,官府或乡人必至庙祷雨.雍正六年(1728年),下诏特赐牌匾,并令地方官员专建龙神庙.同治年间,因祷雨有应,重建龙神庙.江苏巡抚张树声《重修阳山灵济龙神庙记》记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月不雨,越闰六月至七月,崇祷之方殆尽,“或以阳山灵济庙龙神征应告,爰命按察使应君宿戒祷焉.未及首涂,即沾霡霂,比及神所,嘉澍继降,凡兹既种,农功得施,岁靳有收,弗即大匮,官吏谋畣神贶,以庙之久坏也,易而新之.”[7]
道光《浒墅关志》记载长洲白龙禅寺在阳山西龙母冢前,东晋隆安年间建,上有龙湫、晋柏.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运干(宋代转运司干办公事的简称,为各路转运使辅佐官员)高彦博重建.[14]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榷使王之都祷雨感应,建龙柏亭.邑人顾时在其《龙柏亭记》中论述了地方官员祈雨的重要性:“夫吴为东南重地,田赋甲天下,民之食地力者亦夥支于他郡,赖三时之耕,以赡一岁之需,百谷之所仰而生成者,雨泽也,可乏绝哉?万历乙巳夏六月,丰隆屛迹,蓱翳潜踪,零陵之石不飞,天河之豨莫浴,不雨者逾月,则山泉竭,川泽涸,金欲流,石为铄,赤卤千里,望之若燔,民皆疾首蹙额,悲啼载道,莫可谁何.济南王公奉天子命,榷关税驻吴,目击时灾,乃曰:‘东南财赋所出,国用赖以足,无禾则无租,何以给大司农之征?且百万生灵嗷嗷待哺,无禾则无食,何以立生民之命.”乃为之斋戒,徒步祷于群望以及龙母祠.……王使君祷于六月甲子,丙寅遂雨,己巳,白龙横亘阳山之巅者弥时,庚午福雨,壬申又雨,七月一日癸酉,霈雨祁祁,甘霖遍三吴矣.……于是,田悉有秋,上得以输国家之租,下得以全生民之命,使君其大有造于吴哉!”[14]
乾隆四十年(1775年),苏郡亢旱,江苏巡抚萨载率属虔诚步祷,因祷雨有应,事成之后,萨载率属官隆重祭祀,并作文以记之,以酬谢神灵呵护之功.其《龙母神道碑记》云:“苏城西北有万安山,即俗呼为阳山,山之麓有龙母冢,冢前有寺曰“白龙寺”.……凡遇岁旱,祈祷即应.……己卯、壬午两岁夏苦不雨,田苗将槁,是时,大中丞陈公两次步祷于庙,均得雨泽,因将庙就新,里人、尚书沈文悫公作文志其事.……今年夏,苏郡亢旱,农民望余情殷,余抚斯土,心甚忧之,乃率属步祷于神,而屡祈屡应,辄得甘霖大沛,岁获有秋.……事成,率同苏州布政司增福、按察司龙承祖、苏巡粮道朱奎扬、苏州府知府孔传炣、长洲县知县姚其旋、原署长洲现任娄县知县张履观、元和县知县纪澄中、吴县知县杨宜崙等,备具牲醴,报以馨香.自兹后,民无水旱,年谷顺成,神之呵护于斯土者,正是无穷,是不可不勒诸贞石,以垂示来兹者咸尊祀之勿替云.”[14]
3.2 风潮灾害与潮神信仰
杭州临近东海及钱塘江,受潮汐及地势的影响,明清时期潮灾频发,对沿岸民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浙江潮决江塘万四百余步,坏田四十余顷,汤镇、方家塘江堤为风浪冲激,沦为江者四百余步,溺民居及田四十顷.”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浙江潮溢,冲决仁和县黄濠塘岸三百余丈,孙家园塘岸二十余里.”永乐十一年(1413年)五月,“杭州大风潮,仁和十九、二十两都没于海,平地水高数丈,田庐殆尽,溺者无算.”[10]永乐十八年(1420年)夏秋,“仁和、海宁潮涌,堤沦入海者千五百余丈.”[10]成化七年(1471年)秋七月,“杭州府大风雨,江海涌溢.”[15]万历三年(1575年)夏六月,“杭、嘉、宁、绍四府海涌数丈,没战船、庐舍、人畜不计其数.”[16]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杭州府江潮泛滥,平地水深丈余.”[10]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风潮大作,冲圮海宁及仁和海塘,木棉地被淹四万余亩.”[10]
频发的潮灾使得杭州地区潮神信仰极为盛行.在众多潮神中,以张夏最为有名.张夏,生卒年未详,排行六五,称十一郎官,浙江萧山县长山(今楼塔、河上镇一带)人.其父张亮曾为五代吴越国刑部尚书,以父“任子”(荫封)授郎后任泗州知州.时泗州大水,田宅被淹,张夏募民修建堤塘,疏导河渠,以减轻灾害.宋景祐年间,以工部郎中出任两浙转运使.当时,浙江钱江海塘年久失修,分段守护.杭州的江塘原用木材、泥土修筑,常被江潮冲毁,张夏首次发起将其改建为石塘.张夏死后,朝廷为嘉奖其治水功绩,追封其为宁江侯.宋嘉祐八年(1063年),赠太常少卿.淳祐十一年(1251年),封“显公侯”.咸淳四年(1268年),敕封“护塘堤侯”.清雍正三年(1725年),敕封“静安公”.民国《杭州府志》记载杭州城内祭祀张夏的昭贶庙:“在候潮门内浑水闸东,故司封郎官张夏祠也.……每潮水啮岸,祷辄应.明成化间,工部侍郎李容来治潮患,祷神患息,即旧址重建.国朝雍正三年,敕封静安公,春秋致祭.”[10]安济庙旧在荐桥门外马坡巷,宋宣和间建.俗名祖庙,亦祀张夏.“初,夏治潮患,筑石塘自六和塔至东青门,人德之,立祠隄上.今庙址正宋东青门外,元始拓入城内.宋东青门,俗呼菜市门,今名太平门,与清泰门相距里许,今为马坡街,在清泰门傍则是庙.或即旧时隄上所立,后入城奉为土谷者也.”[10]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也有捍潮御灾的功能.杭州英卫公庙在吴山,吴地百姓感念伍子胥的功德,立庙祠祀,故吴山又称胥山.庙宇建时不详,唐、宋、元时期不断对庙宇进行重修.明洪武四年(1371年),定其名号为“吴行人伍公之神”,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修.成化十年(1474年),庙毁,弘治初重建.嘉靖三十年(1551年),郡守孙孟修.万历四年(1576年),巡按萧廪重建.崇祯五年(1632年)、十六年(1643年)均重修,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雍正三年(1725年),以神为江海保障之神封“英卫公”,发帑重整祠宇,两庑附祀掌潮之神.乾隆元年(1736年)、十四年(1749年),并发帑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抚杨昌濬重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郡人丁丙重修.[10]
此外,杭州还有潮王庙、运德海潮庙神、英显通应公庙、茶槽庙等祭祀潮神的庙宇.民国《杭州府志》记载潮王庙在芳林乡,又名石姥祠,神,石姓瑰名,生于唐长庆三年(823年).钱塘古称涛江,民苦潮害,石瑰奋力作堤以捍水势,功未就,死于潮,后为神.咸通中,立庙封“潮王”.宋宣和间,方腊起义军进攻杭州,以韩世忠御敌,闻空中叱咤声,仰见旗帜书“石姥潮王”,军士大破寇兵.嘉熙年间,潮水冲毁护堤,漂荡民居,京尹赵与蔥祷祠下,潮水复归故道,有司上其事,加封其为“忠惠显德王.”[10]运德海潮神祠在琵琶街,俗称龙吟庵,祀宋曹春.德祐三年(1277年)建祠,水旱、灾沴祷之辄应.元至顺三年(1332年),显圣运河,封大将军、显应侯.明嘉靖间,加封卷帘使者、大将军.清雍正三年(1725年),江潮汹涌,当事祈祷,潮不为患,题请敕封“运德海潮神”,命布政使佟吉图致祭建庙于城内琵琶街,春秋致祭.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盐道徐绵请以祠为盐政香火院.嘉庆二年(1797年),加封“威惠平洋王.”[10]英显通应公庙:“在庙子头,宝祐元年,江潮冲啮,神显灵迹,塘岸安堵.二年十二月加封.”[10]茶槽庙在会城东,沿江七十里北至皋亭山,屡受潮患.明永乐间,新城茶商陈旭出资修筑新塘,后洪水与江潮相接,沿江俱没,新塘圮坏.陈旭资蓄已尽,于是跃身入潮,尸体随潮水漂浮至皋亭,泥沙随尸而涨,新塘乃成.巡抚奏闻,敕封其为“茶槽土地、兴福明王.”[10]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信仰崇拜几乎都是自然崇拜.地理环境、水旱灾害都对民间信仰有着重要影响,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互不影响的,而是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地理环境是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诸多水神信仰的产生都是地理环境和水旱灾害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故地理环境、水旱灾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自然因素作用于社会心理的重要表现.
4 地域文化与乡土神灵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信仰文化.除上文提到的金龙四大王、妈祖、晏公等全国性水神外,江南运河区域还出现了众多带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区域性水神.
苏州府吴江县临近太湖,故有祭祀太湖水神的太湖神庙.乾隆《吴江县志》记载太湖庙祀太湖之神,旧在江南醋坊桥,北宋祥符年间建,绍兴十五年(1145年),赐额‘永利’.元至正三十年(1370年),千户杜福重建.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县贾忠再次重建.成化八年(1472年),知县王迪再次重修.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县江钟廉移置垂虹亭南.清顺治二年(1645年)毁,康熙二年(1663年)重建.乾隆三年(1738年),驿丞王廷祐重修,有司岁以春秋二仲上戊日遣官致祭.[4]
苏州境内还有水仙庙和水平王庙.吴县水仙庙共有三处,一在阊门外西十一都二十一图雁宕村,唐末建,宋高宗南渡胥江“显应”,敕封“水仙明王”.明洪武二年(1369年),颁赐铜印,将其与天下岳镇海渎诸神同等看待.弘治十年(1497年),庙圮重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川堂二殿.雍正二年(1724年),敕封“德元汇利洞庭神”.乾隆二年(1737年),奉上谕,列入祀典,祭品礼仪动用正项钱粮办理,春秋遣官致祭.乾隆八年(1743年),殿宇倾圮,里人捐资增修庙貌.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中重建.一在胥门外大日晖桥,南宋绍熙中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建.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一在横塘,创建无考.[17]元和县水仙庙,亦名柳仙堂,在娄门外官渎桥,所祀之神,即为唐代儒生柳毅,后被当地民众奉为乡土之神.[17]吴县水平王庙在太湖中北昂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里人重建.旧传水平王为后稷庶子,“佐禹治水有功,人因祀之,并祀神禹,故亦名禹庙.”[17]
明清时期杭州境内同样有众多区域性水神.嘉靖《仁和县志》记载仁和县通圣庙:“在忠清里宋琼花园内也,神姓褚,讳载,(褚)遂良九世孙.性行端洁,学问该博,乡邦敬仰.先家广陵,即今扬州,传得织绫锦法,归寓故里,业益以精,人多仿效,迄今环里之人善织绫锦,自神始也.殁后显灵于人,忽降笔曰:‘今承上帝之命,以吾忠臣后裔,平生正直有善无恶,得以庙食琼花旧园,汝辈知之.’由是,里人相闻,郡邑大夫立祠祀,以牲牢题曰‘通圣’.凡有水旱疾疫,词讼经营,悉往问祷,无不响应.”[18]白泽大王庙:“在纯礼坊,宋真宗景徳年间,辽兵入寇,寇准倡议请帝亲征,时六师所食,仰给海运,(寇)准策中尉梁元帅专督漕运.行至海中,适有猛兽号白泽者,出没海中,洪涛巨浪交作,运船几覆,忽见空中一神乘龙马挥鞭驱逐,白泽趋服,涛浪顿息,粮运保全.元帅仰荷神庇,建祠祀之,逮后奏请,因敕封为土神.”[18]其他如杭州府地区的灵休庙、张明府庙、胡将军庙,苏州府地区的江东神庙、周宣灵王庙、李王庙,常州地区的祠山庙、隋司徒忠佑庙等,其祠神都是生前在当地有突出事迹的官员或乡人,于死后被封为神,是民间祈雨的主要对象之一.
5 结 语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产生活依赖于地理环境,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相比其它运河区域,江南运河区域水神信仰呈现出信仰种类多元化、信仰群体普遍性等特征.江南运河区域复杂多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运河的流经和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共同造就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水神信仰.水神信仰反过来又对运河区域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江南运河区域的“特殊性”,运河对当地水神信仰体系的影响远不如苏北、山东等运河区域突出.
信息启示
清华大学水利系主任杨大文教授等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4月26日下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教授”、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杨大文教授等一行来校进行访问交流.校长叶舟、副校长邹冰,以及科技处、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水利与海洋工程研究所、建筑工程学院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交流.
叶舟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杨大文教授等一行来校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基地平台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整体发展战略及工作重点,希望以杨教授此次来访为契机,双方在水利学科建设、研究平台共享、项目合作申报、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杨大文教授对学校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浙江水利发展理念、我校发展改革的举措及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赞赏,强调双方应找合作机会,共同为水利行业及浙江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水利工程省一流学科建设,杨主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技术、水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及关键加固技术、洪水预报、高效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等5个方向负责人分别进行了交流,就研究相关热点、难点及发展动态等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杨大文教授结合水利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其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最后,叶舟校长对杨大文教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杨大文教授等一行来校交流,涉及内容广泛、指导作用极强,进一步拓宽了教师学术视野,对水利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方向把握及课题申报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本次来访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双方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必将促进我校水利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达到新的水平.
期间,杨大文主任作了题为《基于分布式模型的水文与水环境研究》学术报告.他从基于地貌特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应用、流域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及应用、研究展望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流域生态水文机理及模型研究进展.杨教授阐述了基于3S技术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总体设计和基本单元的水量水质过程耦合模拟方法,总结了不同尺度下水文循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了多源数据融合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趋势及其适用性.杨教授与参会教师进行了讨论交流,并对大家提出的陆气耦合尺度问题、生态监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参会老师受益颇多.
摘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