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2018-07-22郭鹏越赵华
郭鹏越 赵华
摘 要:本研究通过调查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服务学习理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契合之处,探讨将服务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的必要性,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模式的对策,进而助力解决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服务学习;志愿服务;创新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活动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团队精神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發挥着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深入思考如何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和多样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服务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全国教育改革的推动,服务学习理论很快转化为实践,并逐渐变成一种将学业学习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服务学习理论通过一系列的实施程序,特别是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在服务过程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收获,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本文将围绕服务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模式进行探讨。
一、服务学习理论概述
服务学习(Serving Learning)是学习、服务、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1996年首先由美国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在高校教育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给予“服务学习”不同的定义,1990年美国的《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对服务学习的界定如下:社区、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计划互相配合,安排学生完成社区服务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让学生分享服务经验。服务学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教育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的学校和社区服务、链接服务以及社区学校的课程需要,传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方面,服务学习是一种有载体有目的的服务,通过知识和团队合作,增强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政府层面,多角度的服务学习,社会各阶层的综合训练,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公民责任感。
服务学习理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调服务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应用于服务实践中,满足社区的服务需求;二是强调学校与社区相互配合,沟通并找到社区实际服务需求和学校服务学习培养目标的契合点,二者相辅相成;三是强调结构化反思,将服务学习融入学习的课程教学中,在服务过程中安排有效的反思活动,增强服务学习的实际效果;四是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将学生学习空间从狭窄的教室扩展到开放的社区环境,在服务活动中实现对他人的关爱,使得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需要、思考个人发展方向。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人才资源的使用,导致大学生想要增加就业资本的意愿难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如下两点。
1.形式多样化不足,内容单一,缺乏专业性和深度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包括扶贫帮困、社区服务、大型体育活动、环境保护等,但是很多活动存在大学生参与流于形式的现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深度。当前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具有非专业性和临时性,且多以体力劳动为主,造成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非最佳使用。传统服务活动存在内容贫乏等问题,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志愿活动本身和志愿者主体的发展。
2.服务过于强调无私奉献,缺乏“互惠互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但是不少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概念比较模糊,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够深刻。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过多地强调大学生单方面的志愿服务,忽略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学生往往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缺乏系统性的反思,难以达到互惠互动的目的。缺乏反思的志愿活动难以促进学生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志愿者精神也难以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约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学习理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契合之处
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而服务学习则将课程学习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学生能在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受益。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借鉴和使用服务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改善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1.学术课程与志愿服务相互融合
服务学习将“专业学习”与“服务实践”相结合,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服务学习把专业学习从课堂教室拓展到社区情境,一方面学生为社区提供所需的服务,在与社区的互动中成长;另一方面社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并反思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应当把学术课程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术课程融合到志愿服务中,深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反过来促进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2.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互惠与反思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属于单向的活动,忽略了学生深层次发展的需要。服务学习理念强调互惠和反思,倡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借鉴这一优势特点,使大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和认识,加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理解志愿服务的深远意义。通过“反思”将社会服务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能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还能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实现互惠共赢。
四、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的几点建议
除传统的志愿服务形式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结合大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业化、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实践出真知,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在引导大学生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锤炼意志、提高才干。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志愿服务的经验,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服务对象扩展到社区范围,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扎根基层社区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服务时间短、服务对象单一。而建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争取社区的大力支持,增加长期的、常规性的服务活动,有利于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志愿服务应当立足于學校,面向全社会,为社区提供所需的服务,扩大服务的对象范围,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面向基层社区,增加学生与社区的互动,培养学生熟悉基层地方事务的能力,让大学生更多地认识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培养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优良品格。
2.服务内容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将专业知识渗透到志愿服务中,帮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达到服务与学习的有机融合。高校要充分创造有利条件,在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共赢。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既深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培养了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正面效应。
3.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反思环节,增强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
如果缺乏有效的反思和总结,志愿服务就没有实际的效果。通过形式多样的反思,如日志记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准确评估志愿服务目标是否达成,总结并输出心得体会。针对服务过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思考如何改进和优化。通过反思环节,使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增强服务的成效。
五、服务学习理论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民工学校志愿讲师团为例
“民工学校志愿讲师团”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之一。该项目结合学院学科特点和志愿者的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将服务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城市建设离不开最基层的建设者,民工学校志愿讲师团的志愿者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主,他们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深入一线基层建筑工地,开展了许多具有专业特色的服务活动。例如,讲解施工的基本技术知识和安全知识,帮助民工朋友更好地掌握施工技术,保护自身安全;举办各类培训和科普讲座,激发民工朋友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进行文艺演出,丰富民工朋友的业余精神生活等。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建筑工地现场,与建筑工人交流互动,能够了解建筑工人遇到的实际难题,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并思考如何解决客观难题和加深对基层社会的深刻理解,提升社会责任感。每一场民工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志愿者都会和民工朋友进行细致的交流,听取他们对服务活动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这些反馈意见,引导并促使志愿者客观评估实践效果,反思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总结优秀活动经验。通过有效的反思环节,“民工学校志愿讲师团”逐步改进服务形式和内容,并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Bringle R G, Hatcher J A.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ervic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71(3): 273-290.
[2]卓高生,易招娣.服务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14,34(3):155-158.
[3]夏青,赵冰.服务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启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26(1):92-96.
[4]欧小波.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4):55-59.
[5]戴旭楠,姜思哲.结合现代大学生发展实际实现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模式创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