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升庵诗话》看杨慎“代代有诗”的批评理念

2018-07-22万明泊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名作欣赏 2018年29期
关键词:杨慎宋诗诗话

⊙万明泊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升庵诗话》是明代学者杨慎的诗论专著,整部书层次分明,条目精当,既包含了作者本人对诗人诗作的独到见解,又包含了一些对细节名物的考证,折射出学者杨慎渊博的学识与天才般的艺术感悟力。翻阅整本《升庵诗话》,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杨慎那种不同于流俗的诗歌批评理念,因为从时代角度来看,这部诗论形成于杨慎被贬云南期间,算得上是他后期的代表作品。而在那个时候,明代文坛复古思潮声势正盛,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余音未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呼喊还依旧盘旋在当时文学的天空中,但杨慎身处其间却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而审慎地看待这场复古浪潮。他跳出了那种直接唯时代论的简单模式,平和地俯下身来,把许多朝代的诗作细加品鉴,探其源流,赏其韵味,就像李调元评论他时说的那样“作诗不名一体,言诗不专一代,兼收并蓄,待用无疑”①。这种博学多方的治学理念,突显了杨慎的思想风范。

并且,杨慎那种特立独行的批评态度也颇耐人寻味。事实上,杨慎作为茶陵派的后辈,与“前七子”中的一些人有往来,但他并没有因此形成所谓的门户之见,囿于“汉魏”“盛唐”的思想局限中,而是在学术思想上独树一帜,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批评理念。“无复依傍,自是一时之杰。”②长时间独处西南的生活,也让杨慎更好地反思当时的学术风气,以一个平和客观的角度看待文学的发展,公允地评判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正如他在《李前渠诗引》中提出的观点,所谓“六情静于中,万物荡于外。情缘物而动,物感情而迁。是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非先协律吕而后发性情也。以兹知人人有诗,代代有诗”③。这样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讨论的。其中所谓的“代代有诗”,就是不再简单地崇古抑今,而是积极地承认历代诗人的创作价值,发现诗歌本身穿透历史的光芒,把诗作从时代的大幕后放置到艺术的舞台前。可以说,这个批评理念是杨慎诗学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一反当时诗坛盲目的尊唐抑宋、割裂历史的风气,从一个更为弘广的艺术角度品鉴诗歌,并在其诗论专著《升庵诗话》中也对这一理念进行了阐发。我们通过阅读分析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杨慎诗学思想的某些特色,探寻他对明代复古思潮的反思与批判。

首先,在阅读《升庵诗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杨慎对于唐诗的态度并非一味吹捧,而是细加考证,辨其源流,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给唐诗以客观的定位。比如,杨慎在谈及李杜诗歌时,指出他们的才华并非凭空得来,有不少是通过仿效《文选》而习得的,“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杜子美好者亦多是效《选》诗,后渐放手,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逸不可当”④。杨慎认为,六朝诗歌那种清新流丽的风格,深深滋养了有唐一代的诗人,并最终促成了盛唐气象的形成。比如像六朝诗歌的代表人物庾信,他就深刻影响了唐代诗人,被杨慎评为“唐人绝句,皆仿效之”⑤。还有像谢灵运、颜延年、鲍照、吴均、魏收等一系列诗人的诗作,也成了唐代诗人争相模拟仿效的对象。可见,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内容上,六朝诗歌都为唐朝诗歌提供了极大的思想资源,为唐代诗人创作开辟了驰骋才华的疆域。此外,六朝诗歌不仅是唐诗的影响者,还发出了唐代诗风的先声,比如《升庵诗话》在评论魏收的《挟瑟歌》时,说它“缘情绮靡,渐入唐调”,并引得唐代“诸家皆效法之”⑥。所以说,唐诗的生发与繁荣,在杨慎眼中看来绝非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得以递推,这也为我们今天去评价唐诗的艺术价值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坐标。

在这里我们发现,杨慎评价诗歌的发展始终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去品评的,他既看到古对今的影响,又看到今对古的吸收,既有继承又有变革,把诗歌史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做那种简单的时代割裂。这也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变则其久,通则不乏”⑦,只有改变才能长久,只有继承才能不致贫乏,那种片面复古拟古的态度是不足为训的。杨慎在自己的著述里也常常流露出这种思想,在《杨子卮言》中写道:“《易》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礼时为大,顺次之。《文子》引《老子》之言曰:天下几有常法哉,当于世事,顺于天地,祥于鬼神,即可正治矣。又曰:先王之制,不宜即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制法而不制于法,故曰道可道非常道。”⑧对于当时诗坛盛行的盲目复古风气,杨慎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为学习唐诗,不是只学习唐诗之“形”,还要学会唐诗通变之“神”。他希望当时的诗人能够主动求新求变,不要再一味地“丐杜陵之残膏”,应该吸收更为广阔的诗歌养料。在《升庵诗话》中,杨慎找寻影响唐诗的真正源头,承认六朝诗歌对唐诗的精神影响,思考唐诗对六朝诗歌的革新意义。他说:“泝流而不穷其源,可乎?”⑨也正是由于杨慎那种对于诗歌本源的孜孜追求,没有把目光仅仅放在有唐一代,才让我们见识到更为宽广的诗歌世界,彰显了他“代代有诗”的批评理念。

其次,杨慎不光从大的历史角度去品鉴诗歌,还十分关注诗人个体的艺术表达。明代诗坛尊唐抑宋的风气非常明显,宋诗的艺术价值常被人们所忽视。何景明就提出“宋无诗”的观点,说:“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⑩而杨慎对于这种批评意见就非常不赞同,他从“代代有诗”的批评理念出发,认为诗之盛衰系乎人之才学。在《升庵诗话》里他发掘出大量优秀的宋代诗作,指出它们的风采不减唐诗,为宋诗正名。比如杨慎举出刘原父《喜雨》诗,虽说是宋人诗作,但却可以比肩唐人,“不可云宋无诗”⑪。而像欧阳修、梅尧臣这样的大家名作,又怎么可以仅因为时代问题而随意舍弃,“夫宋之诗,求其近古风人者,宜莫如欧、梅。岂例以时代弃之?”⑫我们看到,杨慎在研究和品评诗歌的时候,是非常细腻且客观的。他没有像“前七子”那样割裂历史,直接按照朝代来划分诗的好坏,而是关注到每一个诗人个体,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客观审慎的评判。对待宋诗,他做了大量基础且细腻的研究,对宋诗的艺术价值给出了相对公允的评价;对待唐诗,他也不是盲目赞美,仍是坚持对每个诗人个体的观照,指出唐诗也有极恶劣的作品。他在《升庵诗话》中列出“劣唐诗”一条:“学诗者动则言唐诗,便以为好,不思唐人有极恶劣者。”⑬这正是对当时诗坛那种盲目尊唐之风的强烈回应。而杨慎这种关注诗人个体,不以时代来论诗之盛衰的批评理念,也深刻影响到了后世学人。现代学者钱锺书就提出:“唐诗、宋诗,亦仅非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亦分两种诗。”⑭唐诗、宋诗的区别在钱锺书这里已不仅仅是朝代的分野,更是诗人个人风格的区分。而唐诗、宋诗两种诗风并举以及对诗人本体的回归,这无疑都是对杨慎批评理念的有力呼应。

最后,杨慎论诗力主“性情”。在《升庵诗话》里,他关注每个诗人主体的情感表达,这同样也是对“代代有诗”批评理念的深刻阐发。从一方面来看,杨慎继承了中国传统“诗缘情”的美学思想,关注诗人的主观情感,强调诗人应该为情写诗,而不应该为诗造情,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会创造出感动人心的作品。从另一方面来看,诗主“性情”也是杨慎诗学思想的重要依托,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提出:“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⑮这里面的《三百篇》代指的是诗歌艺术的高标。诗歌对性情的表达与展现,成为杨慎评诗的重要标准。杨慎对诗人性情的追求,也由此可见一斑。黑格尔说:“在抒情诗里,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使他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过的对象。只有当客观世界正变成内心世界之后,它才能由抒情诗用语言掌握住和表现出来。”⑯现实生活的素材必须要经过诗人内心情感的淬炼,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每位诗人情感与心绪的不同,才缔造出不同的艺术境界,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为之动容。而每位诗人与众不同的情感表达,更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味,去好好欣赏和把握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代代有诗”成为对每位诗人情感的最好体认,它将诗人性情与其作品紧密联合起来,构成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发现,杨慎“代代有诗”的批评理念在《升庵诗话》中有多处体现,构成杨慎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时以复古思想为主导的明代诗坛,这无疑是一股清新自由的空气。而“代代有诗”这一批评理念,也进一步促进了明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明代诗歌批评,把握诗歌发展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① 王文才编:《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96页。

②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38页。

③〔明〕 杨慎:《升庵全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8页。

④⑤⑥⑨⑪⑫⑬⑮〔明〕 杨慎,王大厚笺证:《升庵诗话新笺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8页,第151页,第114页,第133页,第716页,第1184页,第681页,第1192页。

⑦ 〔南朝〕 刘勰,陆侃如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26页。

⑧ 〔明〕杨慎:《杨升庵丛书》(第二册),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496页。

⑩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07页。

⑭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⑯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2页。

猜你喜欢

杨慎宋诗诗话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一方素帕寄相思
新诗话
小杨慎智对先生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
衔月楼诗话选
我会等你回来
杨慎的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