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中的老赞礼评
2018-07-22徐映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徐映荷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9]
一、老赞礼的副末脚色设置的合理性与超越性
(一)“副末”在传统戏剧中的定位与表现《桃花扇》中老赞礼的脚色是副末,南戏之末因职司开场的同时兼扮人物,成为其脚色体系中较为特别的一类。到明中后期,末脚自身分化出副末,副末和末都可以开场,而又同时兼扮人物,并分化出了老末和小末等脚色。①在南戏传奇中,末脚在装扮人物的同时还要负责开场仪式,直到末脚分化出自身的副末,开场职司才渐渐交给副末,这样才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副末开场”②。通常认为古代戏剧演出中这一开场的“副末”来自于宋金五杂剧色“末尼、副末、副净、引戏、装孤”中的“副末”,但明清刊本中开场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其演出特征与宋杂剧中配合“副净色发乔”的表演,职司“打诨”的“副末”有很大的形象差异,倒是与职司“分付”的“引戏色”在“分付”时的“引戏”职能相近,而又具有相近贴切的形象特征。
在南戏及明清传奇中,副末通常有两种功能。第一种功能是负责开场,在第一出“副末开场”一般是由副末先来介绍创作大意,剧情梗概,并报告剧名,引出正戏。此时副末并不扮演剧中人物,开场的介绍是其专职。第二种功能是副末进入剧情在剧中扮演不同的剧中人物,例如在《状元张协》 一剧中副末这个角色就分别扮演了张协友、张协仆人、村人、商贩、土地、判官、李大公、堂后官、考生等人物。在开场内容设置上,《桃花扇》 中副末脚色老赞礼的台词风格有别于其他传奇戏。一般传奇戏“副末开场”,大都只写曲词和吟诵部分,对答部分常常简写作“对答如常”,即艺人们可以根据演出当时的情况自己编制。但孔尚任将开场中老赞礼的台词固定,不容他人随意改动。
(二)老赞礼对传统副末脚色叙事层面的超越除却前文提到的在《桃花扇》中副末不仅担当开场之职,还扮演场上“老赞礼”这一角色的创新,老赞礼对传统副末脚色的超越最大体现在作者孔尚任在叙事方式上的推陈出新。在原刻本“试一出《先声》”有批语道:“首一折《先声》与末一折《余韵》相配,从古传奇,有如此开场否?然可一不可再也。”③足以见证批语者对“试一出”的重视性。在叙事方式上老赞礼对传统副末脚色的超越也最主要体现在该出中。当文本不止一个叙述者,而这些叙述者不在同一叙述层次中时,叙述主体有层次差异,高叙述层次的任务是为低一层次提供叙述者。通常叙述层次可以分为:超叙述层、主叙述层、次叙述层,分层具有文本选择的相对性,主叙述层的认定决定层次名称。我们可以依据叙事学“叙述层次”理论,尝试将《桃花扇》划分叙述层次,对文本进行叙述分层。老赞礼在正式故事开场之后仍然不时地出入于主故事层并与主故事层中的人物交流来往,这在一般的“副末开场”中是没有的。剧中人物老赞礼至开场中以副末脚色进行跨层叙述,交代剧作由来,然后又在剧作第三出、三十二出、三十八出、三十九出、续四十出中出现参与剧情,又在加二十一出跳出剧外指点。在加第二十一出《孤吟》中老赞礼响应内问“昨日看完上本,演的何如?”的答语几近有作者批语的意思:“演的快意,演的伤心,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司马迁作史笔,东方朔上场人。”
二、《桃花扇》中老赞礼的行为与言语
“赞礼”,即“赞礼郎”,赞礼郎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为正九品。礼郎职能通常负责宗教祭祀,为配置于太常寺之基层官员编制,其上有读祝官及主事等主管官。④在《桃花扇》中老赞礼出场时的行头是“毡巾、道袍、白须”,虽然自称“爵位不尊,姓名可隐”,但是“原是南京太常寺一个赞礼” 的职业身份一直贯穿于全文。早在夏朝中国便有了礼乐文明,在西周掌管礼制的是“春官”机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掌执五礼“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到了秦朝,主管宗庙祭祀和礼仪的机构更名为奉常,列位九卿。汉代改名为太常寺,“太常,王者笙旗也,画日月焉,王有大事则建以行,礼官主奉之”。隋朝实行“六部”制,礼部下设的太常寺是礼的具体执行机构。
(一)老赞礼文本中的职业身份以及基于职业本身的作为《哄丁》和《拜檀》两出较为具体体现了礼制祭祀文化中的“丁祭”与“忌日祭奠先帝”。《哄丁》一出中,“丁祭”仪式的描述较为简略,主要是交代背景。老赞礼在职业范围类的行为最集中表现在第三十二出,该出祭奠仪式的展现则详尽得多。在第三十二出《拜坛》中以副末脚色扮赞礼郎,冠带白须上,“身为太常寺一个老赞礼,住在神乐观旁,专管庙陵祭享之事”。
(二)老赞礼与职业身份有关但不完全依赖于职业本身的作为老赞礼在职场上有一定地位,在第三出《哄丁》有侧面描写。坛户担心祭祀食品被偷吃的言论被老赞礼听到,坛户们辩解“得罪得罪!我说的是那没体面的相公们,老先生是正人君子,岂有偷嘴之理”。老赞礼虽然担任职责,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超越职业。在第三十二出《拜坛》 中,老赞礼大哭:“老爷们哭的不恸,俺老赞礼忍不住要大哭一场了”,可见他并非是毫无感情念祝的旁观者。
通过这份职业,老赞礼得以认识一些当时朝廷之人。在第三十八出《沉江》中老赞礼当场认出了“扬州失陷,才从城头缒下来”的史可法:“ 【问介】 你是史老爷么?【外】 下官便是。你如何认得?【副末】 小人是太常寺一个老赞礼,曾在太平门外伺候过老爷的。【外认介】 是呀!那日恸哭先帝,便是老兄了。【副末】 不敢。”由此搭话见证了英雄末路,其后老赞礼为史可法设衣冠冢。并许诺:“我想扬州梅花岭,是他老人家(史可法)点兵之所,待大兵退后,俺去招魂埋葬,便有史阁部千秋佳城了。”这样的设置对于情节发展而言是毫不突兀并合情合理的。
(三)老赞礼违反职业身份的作为以及其反映的立场与身份第三出《哄丁》众人见阮大铖也来“与祭”,吴应箕等人骂阮大铖一段,却是老赞礼率先挥拳殴打阮大铖:“ 【小生】好骂好骂!【众】 你这等人,敢在文庙之中公然骂人,真是反了。【副末亦喊介】反了反了!让我老赞礼,打这个奸党。【打介】 【小生】掌他的嘴,ㄎ他的毛。【众乱采须,指骂介】 【越恁好】 阉儿珰子,阉儿珰子,那许你拜文宣。辱人贱行,玷庠序,愧班联。急将吾党鸣鼓传,攻之必远;屏荒服不与同州县,投豺虎只当闲猪犬。”赞礼出手打人是阮大铖万万没有料到的:“ 【副净 】 好打好打!【指副末介】 连你这老赞礼,都打起我来了。”阮大铖如此惊诧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在官场老赞礼官职职位较低,但另一原因是赞礼掌管“礼”,但却“无礼”,这违背了“赞礼”这一职业。老赞礼却回应阮大铖:“我这老赞礼,才打你个知和而和的。”最终阮大铖仓皇中被赶走,因而此处有眉批: “赞礼挥拳,焉有之事,藉以扬公愤”⑤。依礼制,赞礼挥拳是不合时宜的,但此处孔尚任安排领先挥拳之人是老赞礼,可见老赞礼在剧中的特殊地位。
三、老赞礼功能性人物的作用
老赞礼以“老”自谓,并在试一出《先声》中自陈:“爵位不尊,姓名可隐。最喜无祸无灾,活了九十七岁,阅历多少兴亡,又到上元甲子。”彼时正值康熙甲子八月,即康熙二十三年,公历1684年。依次粗算,老赞礼当属1587年生人,即明万历十五年。续四十出《余韵正值》“戊子年九月十七日,是福德星君降生之辰”,老赞礼为福德星君唱神弦歌,歌中有言:“我与尔,较生辰,同月同日;囊无钱,灶断火,不啻乞儿。”老赞礼与福德星君同月同日生,从《余韵》的眉批“云亭山人亦祥降于此日”,我们可知剧中的老赞礼与作者云亭山人同月同日生,因而不得不猜想,老赞礼的设置实际上是作者的代言人。
其一,老赞礼在全剧起情节引线的作用。老赞礼作为“全本纲领”,对情节具有推动作用。正如前文所言,《哄丁》 中老赞礼拳打阮大铖,是为了批判朝廷奸臣;祭坛上老赞礼大哭,反衬出新朝众臣的丑态;老赞礼见证史可法的死亡,使得忠良得以在剧中留名青史;而老赞礼率领众人寻道,使得后李二人得以相逢山中。
其二,老赞礼作为“时间老人”起着时间引线的作用。《桃花扇》 采用编年体记事,每一出都标出了具体年月,从试一出《先声》 中的“康熙甲子”(1684),到第一出《听稗》中“崇祯癸未二月”(1643)跨越四十三年,从第二出开始孔尚任就不再写明代的年号。从第十三出《哭主》“甲申三月”到第二十出《移防》“甲申三月”,剧中时间呈现顺序的排列,但在加二十一出《孤吟》里随着老赞礼的“孤吟”,时间跳脱自“康熙甲子八月”。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十一出《媚座时处》“甲申十月”(1644)到第二十四出《骂筵 》“乙酉正月”(1645),从第二十五出《选优》 “甲申十一月”(1644)到第二十六出《赚将》 “乙酉正月”(1645),这两个时间段分成了两条较为平行的时间段,作者孔尚任采取了双线叙事。直到第二十六出《赚将》“乙酉正月”开始到第四十出《入道》“乙酉七月”才恢复单线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最后的续四十一出《余韵》 时间拨到“戊子九月”(1708),已是康熙年间。从初始到结束,由第一出《听稗》 中“崇祯癸未二月”(1643)到“戊子九月”(1708),时间跨越65年皆由老赞礼在见证。而《孤吟》 和《余韵》 两出老赞礼直接抒情,对剧作者表达兴亡之感有重要作用。
其三,老赞礼对全剧的结构作用。孔尚任让老赞礼出入于主叙述层与次叙述层两个层次之间,使得现实空间中的读者看手中《桃花扇》 剧本里的老赞礼,书中的老赞礼让大家一起看台上哭一回笑一回的戏剧《桃花扇》,《桃花扇》里面又有老赞礼在担当角色,使得文本结构更加丰富。而副末老赞礼的设置亦使《桃花扇》在叙事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综上所述,孔尚任设置老赞礼这一角色不仅仅保留着副末脚色在传统戏剧中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老赞礼对传统副末脚色叙事层面的超越表现使得相较于其他戏剧作品具有超越性。通过对《桃花扇》中老赞礼的行为与言语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老赞礼人物设置的“功能性”,老赞礼在全剧起情节引线作用的同时,作为“时间老人”起着时间引线的作用,最终也对全剧的叙事层次有了影响,因而我们可以说,孔尚任对老赞礼角色的创造是具有创新性的。
①② 元鹏飞:《古典戏曲脚色新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0页,第359页。
③ 孔尚任著、王季思等合注:《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第7页。
④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⑤《桃花扇·哄丁》,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清康熙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