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偏误及其转变对策

2018-07-21牟秦杰,贾彤辉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给侧改革

牟秦杰,贾彤辉

摘 要: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就是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一种供需匹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观念,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以及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面对这些观念偏差和误区,需要学校配合社会和市场,实施对策进行扭转,促进学生就业,适应社会人才需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经济领域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如何推进高等教育的相关改革已成为热点话题。近十余年来,虽然高等教育取得了与经济发展比肩的巨大成就。但依旧存在人才供给质量欠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在社会发生变化,改革推向深水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的观念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匹配社会需求。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误区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并在 2012年达到30%,而且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可以预见未来高等教育会在大众化的路上越走越远[1]。而很大程度上家长往往以未来的高薪工作鼓励学生考好大学,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使得在校大学生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的认知,与目前的时代并不完全相符。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偏差就使得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偏差与误区,具体表现在:

1.自我认知:依赖多于自主

中国大学生在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往往接受的是完全以“学业为重”的思想,倾向于记忆书本知识,而忽视对自身的探索。因此,大学新生常表现出迷茫、依赖,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缺乏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中学阶段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这种特定状态导致不少大学生主动思考未来职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均严重不足,当面对就业问题时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依赖学校、同学、家长为他们提供信息、提供机会,甚至希望别人帮他们做出决策。可以想见带着这样认知错误以及消极心态进行择业、就业,是难以找到令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的。

2.择业偏差:能力难以匹配需求

部分大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在找工作时不能立足现实进行考虑,而是一味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好”工作。有的学生甚至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不愿去基层,不愿去艰苦岗位工作,不能从基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考虑和权衡,而是比较短视,妄想“一步到位”,没有充分考虑现阶段艰苦的岗位很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此外,自身条件也不能匹配工作意愿。基于上述问题,不少大学生在读书期间知识积累、素质拓展、兴趣培养、技能锻炼等方面都只用了“蜻蜓点水”之功,导致毕业时简历上亮点不够,却又常常“高估”自己,走入“学历=能力”的误区。实际上,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因在校期间表现一般,或因不善于包装、推销自己,或因缺乏实习、实践经历,直到找工作时仍不清楚具体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是什么、自己能为公司做什么,在大学期间并没为自己心目中的“好”工作做好准备。

3.就业误区: 以“稳定”和“对口”为工作标准

一方面,受社会舆论、家庭因素等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陈旧的观念,片面追求“稳定”,认为到国家政府机关、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作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到小集体、私营企业工作或是自主创业就不算就业。 这就导致一种人才供给上的不平衡: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一边是小型企业或其他私企招不到人才、无人愿来。这种需求与供应之间的不对等与学生们自以为的合理就业标准是有很大关系的。

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只把眼光局限在与自己专业紧密相关的范围内,而忽视那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低的职业。 以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是浪费了大学所学。这实际上是不认同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表现,认为自己不能具备非本专业的工作技能,也是不认同大学已经属于大众教育的表现。而事实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再加上高校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有一定滞后性,不可能和社会工作严格一一对应。另外,也说明大学生的择业观是“静态”的,没有认识到自己会随着工作一起成长、一起动态调整。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经济领域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如何推进高等教育的相关改革已成为热点话题。近十余年来,虽然高等教育取得了与经济发展比肩的巨大成就。但教育发展层次比例失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才供給质量欠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依旧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2]。体现在就业工作中,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其一,大学生就业的实质是专业人才的供需匹配,也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问题。大学生就业的实质是高校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包括人才供需的总量性匹配及各种形式的结构性匹配。易而言之,大学生就业也存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的“产品”即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质量和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这是由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决定的;“需求侧”对“产品”的需求是由产业、行业和职业决定的,并随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兴衰更替和职业更新变迁而不断变化。市场人才需求直接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同时,如果大学能培养出创新性、创业型人才,则可以实现“产品”创造“需求”的效果;否则。毕业生只能被动接受与市场需求对接的现实。因此,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互影响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是供给侧提供的“产品”能否与需求侧对“产品”的要求匹配。供给侧提供的“产品”能否创造出新的“需求”。

其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是专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也存在精准性和有效性供给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固然存在毕业生总体规模增长过快而高端就业岗位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更为根本的症结是,人才供需存在专业性、层次性、质量性、性别性、区域性、观念性等多种形式的结构性矛盾。从供给侧理论角度而言.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供给在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或错位,直接体现为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现象并存。易而言之,无效供给与低质量供给过多,而精准性和有效性供给不足,这才是万方数据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症结。

其三,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成因在供给侧,也存在“供给”难以引领、创造“需求”的问题。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要忽视需求侧,而是要通过制度化设计,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高校人才供给引领、创造社会人才需求。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市场导向”人才培养,实际上主要是以被动满足“需求侧”向就业市场输送人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以供给侧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和创新性适应乃至引领社会需求的作用,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与需求还不同于一般经济领域的供给与需求,人才培养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逻辑,人才供给相对于市场需求具有长期性、滞后性和稳定性。因此,过分强调“市场导向”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被动滞后。难以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进而产生各种形式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对策

1.分析就业形势,培养正确认知

邀请职场人士做讲座、毕业生与在校生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对社会各单位做访谈等多种活动方式,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及目前就业制度,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客观清晰的认识,避免求职时期望值过高。

2.课辅相结合,树立良好价值观

高校学生工作应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职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职业理念,使他们意识到,只有将自己融入到时代的需要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当前大学人才供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不足引起的,职业生涯在大学生未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占到其社会时间的71%-92%,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认识帮助大学生获取分析社会需求、分析自身职业定位的能力,从而使人才供给更好的对接社会需求。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既不是完全由政府主导办学,也不是完全由市场主导办学,而是市场和高校的合力,通过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带动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都有创新、创业的观念;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创新、创业的行为。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大学生转变观念,既认同创业属于就业,也能有理性地创业,有创造性地创业,自觉承担起“人才供给侧”拉动“人才需求侧”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孙启航,王芹芹等,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大众化就业[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51-64.

[2]曹洪军,论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术论坛,2016(5):159-163.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供给侧改革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