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2018-07-21叶霞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培养儿童

叶霞

摘 要:儿童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对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与自我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能极大增强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对儿童亲社会为的认知度和重视培养度,从而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使得儿童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原因与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因素的研究分析,探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希望可以帮助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完善社会化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

一、引言

现在虽然儿童的发展已备受关注,但是距离国外还是稍有差距,家长们过度放纵或者保护他们的孩子,导致孩子可能会出现后天的‘营养不良。随着社会上的校园霸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层出不穷,更应从本质上解决孩子们亲社会的行为培养,这也是现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儿童成长的环境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却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不重视等方面,一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失败,对于日后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都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发展出侵犯行为,例如打架、骂人,毁坏公务、违反社会规范等。因此,对于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培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提高社会、家庭、学校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视,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发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系统。

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解释

社会生物学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天生的,在我们基因里就有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因子,因此是可以遗传的。就像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经过大自然的筛选,有利他行为的生物生存了下来,并且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社会生物学家对动物的研究也显示利他行为是某些动物的本能,于是便有了利他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这样的观点。

Knafo&Plomin;于2006年对9000多名双胞胎进行了研究,父母在孩子3、4、7岁时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这一发现证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二者交互发生作用①。

(二)社会交换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交互作用,个体在做出亲社会行为时,必然会思考这一行为是否会给自己带来某种利益,是一个试图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利益的过程。心理学家福阿和格根都持这样的观点,并且认为外在奖励和内在自我奖励都会强化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交换论认为,亲社会行为的自身理由能更好的成为个体的行动动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助人行为似乎都带着“自私”的色彩。但是社会交换论也指出了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

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一)符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儿童社会化过程要求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和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获得,也要求儿童的品德发展。首先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儿童时期,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可以帮助建立角色意识,帮助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自我。

社会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观点的认知,包括思想、情绪、动机等方面,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特点中有一点是从对个人事件的关心发展到关心他人利益,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与发展可以很好促进社会认知发展,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思维与观点。

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获得关键在于儿童与周围人事物的交互作用,儿童时期开始接触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个体,其中教师与同伴对儿童交往技能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儿童在获得社会认知的发展后就会更倾向于对亲密的同伴表现亲社会行為,这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获得适应社会的交往技能。

前文中提到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对品德发展的作用。儿童在做出亲社会时,要求一定的回报,这样会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得到强化,从而能更好的表现亲社会行为。举例来说,助人为乐是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很多儿童也倾向于帮助别人,在做好事之后,身边的成人包括父母、老师在内都会很好的称赞这种行为,儿童便也更愿意做更多的好事,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的品德发展。

(二)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期可分为儿童早期、学前期和学龄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这三个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交往的需要,如果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就可以获得主动感、自主感,体验意志、目的与能力的实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为满足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当儿童倾向于表现亲社会行为,比如帮助他人、共享、合作等行为,就有利于儿童自我形象的建立,这也有利于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交往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

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

儿童的移情能力对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站在他人角度为他人考虑的儿童自然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此,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可以很好的帮助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移情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与提高,而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角色扮演是比较重要且常用的方法,角色扮演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使儿童将自我转化为“他”,促使儿童可以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人的想法,思考他人的观点,感受他人的情绪,通过区别自己与他人来获得相关的情绪体验,也获得表现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从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父母可以给儿童提供相关的书籍、影像等,陪儿童一起阅读、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儿童思考如何产生移情;在学校活动中,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教育者应该及时积极的引导儿童为他人着想,细心体会他人的情绪、思想等,引导儿童向需要关心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研究证明,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儿童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能够更好的表现亲社会行为,而移情能力比较差的儿童则比较少有亲社会行为。因此,通过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比较重要的一种途径。

(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儿童在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不管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无私奉献还是出于希望获得某种回报,父母与教师都应及时给予儿童回应。这种回应就是对儿童适当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可以帮助亲社会行为的强化,从而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这种鼓励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物质奖励。

儿童在表现出侵犯行为,如骂人、打架等行为时,父母与教师不应不加解释就对儿童施以惩罚,而是从正面出发,首先询问原因,如果儿童的出发点没有错,则应对他的动机进行鼓励,但是批评他的行为,并且引导儿童做出正确的处理矛盾的办法。父母与教师维护自己的权威很重要,但是也应建立在与儿童友好相处的基础上。

对儿童的鼓励要求成人反应的灵敏,也就是能够及时的给予反馈,这样可以有效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另外,成人还应有能力对可能会发生的困难有所防预,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帮助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三)组织合作游戏,促进同伴关系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很多研究证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有效途径就是组织儿童之间的合作游戏。这种游戏可以是搭积木,接力赛等,将儿童按4人一组来进行分组,每组定一个目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积木搭建或者接力比赛,这种游戏可以很好的训练儿童的合作能力,并且可以在小组内建立游戏规则,如果小组内的交流出现问题,目标就无法实现,只有相互沟通,共同分享才能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而在交流与共享的过程中,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儿童就会更多的表现亲社会行为。

五、结束语

儿童时期是自我意识、社会认知与道德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逐渐走向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探究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得出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不免会出现偏差,所以就需要成人的积极引导;儿童在参与社会生活时,不可避免的要与身边的人发生交流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所以成人要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很好的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注释:

①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第2版),第十三章,助人行为,2014.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5]陈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 1996.6.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培养儿童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