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火硝烟中的玫瑰

2018-07-21刘献弘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康妮教父波罗

刘献弘

1972年,由科波拉所导演的黑帮电影《教父》一经问世,就赢得了影评人和影迷们的嘉奖和拥泵。它讲述了意大利黑手党柯里昂家族在美国社会立足生存的传说,以饱含人性关怀的笔触谱写了黑社会家族的一曲哀歌。因为构建了男性荷尔蒙与枪火掠夺交织的世界,所以它素来在影史上有“男人的圣经”这一美誉。但这部以男性为主导的电影,也存在着特性迥异的女性角色,她们一方面促进剧情发展,完善男主角的成长主线;另一方面也绽放着自身的角色魅力,进一步烘托宏大叙事下的感情线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凯·亚当斯——反抗、初心与美国梦

作为出场最多的女性角色,美国女孩凯见证了麦克是如何从善良的军官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蜕变为沉着冷酷的新一代教父。从麦克的女朋友到为他洗手作羹汤的妻子,凯始终都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注视着整个柯里昂家族的兴衰。她是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也是涉身事内的局外人,象征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象征了追求文化认同的麦克的美国梦。

凯出场在康妮的结婚典礼上,整场戏中,她和麦克各占据屏幕的一半,多为对称构图,这也象征了两人始终势均力敌的关系。从一开始,凯就表现了对这种黑社会做派的不满与抵触,不过她相信自己的男友麦克会拥有光明合法的前途。镜头不停在两人中间正反打,但饶有趣味的是凯一直在光线下,麦克却有一半藏在阴影里,他身上似乎有黑白两种势力在争夺。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特在《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表示:“很多拍摄女性的镜头都处于“性凝视”,比如聚焦肉体的美感,镜头有窥视欲。”但是凯这个角色或多或少地具备女性主义倾向,她在镜头里总是端庄得体,不可侵犯,被男性平等对待。凯象征有智慧有魄力的美国女孩,导演倾注了文化导向,也给她设计了相应的服装风格——风衣或者其他线条硬朗的衣服。但骨子里她是不愿被左右的。这也为她和麦克的婚姻埋下罅隙的伏笔。

重返纽约的麦克依旧去找了她这个旧情人,表示“我们结婚吧,因为我需要你。”两人的感情再也不比从前,因为需要,所以爱,再才有了婚姻。麦克经常说自己是美国人,他比老教父更想融入这个现代化的国家,洗白上岸成为合法美国公民。凯除了是他的妻子以外,还象征了他追寻的美国梦。凯对于麦克的意义,也远超过她的女性本体。麦克想经商从政,让家庭拥有法律的庇护。能够帮助他完成这一宏伟事业的只有美国女孩凯,注入新鲜的血液,完成后代血统上的交融,赢得文化认同感。

另一方面,凯代表了曾经的自己,那个有理想的青年军官。所以凯注定无法被驯服,她总在质疑不法的勾当。两人不断争吵和好,而平静则建立在麦克撒谎的基础上。在最后的大景深镜头里:老教父的下属亲吻着麦克的手背,尊称他为“柯里昂阁下”,完成了两代教父的身份交接。横亘在夫妻中间的门轰然关上,阻隔了交谈和理解的最后可能。

二、艾波罗妮亚——传统、寻根与西西里

麦克的第一任妻子,是西西里岛上的女孩艾波罗妮亚,她和凯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女性。也是处于失语状态的麦克母亲的补充存在。她和麦克母亲一样,都是传统的意大利女子,安心相夫教子,不多问丈夫事务。两人均为典型的地母盖亚式的人物,孕育生养,朴实温柔,贤妻良母。

艾波罗妮亚出场是由全景拉镜头至脸部特写,是含苞待放的少女脸庞。她和回老家避难的麦克一见钟情,用随从的话是“好像中邪了”。接下来正式会见的场面,她像古典女神一般慢慢走出来,温和的五官笼罩着淡淡的柔光,映衬在西西里的宁静气韵里。脸部特写把她柔美、纯情的心理特质展现无遗。她和麦克在林中小道散步,渐渐消失在远景环境里。马赛尔·法赛在《电影语言》里说:“在全景中,人物有时被处理成一个渺小的形象,使人感到人物被世界所吞没,成了它的猎物,人物都被物化了。”麦克和艾波罗妮亚的全景镜头里,就大大渲染了人的无力和悲壮感,为不久以后她的惨死作铺垫。

和凯不同的是,艾波罗妮亚穿的都是面料柔软的连衣裙,烘托她没有棱角的性格特征。每次和麦克同框,都是麦克占据屏幕的大部分面积,艾波罗妮亚往往只有小小一方空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两人在婚恋中的权力关系:麦克是主导者,她只是顺从者。最后,她死于汽车爆炸是叙事冲突的核心,也是麦克性格转变的一个关键原因。本打算归隐田园,不再回到纷争中的麦克丧失了心灵的最后净土,尔后所有行动也带有了复仇的动力。

从人物设定的角度来看,等待救赎的纯情女子实在是黑帮片里最常见的元素,她们柔软美好、不敌暴力的摧残,在被摧毁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主人公心中的神坛,成为毕生的爱情幻想,象征人性的微光和纯洁的愿景。也许这样的西西里女子才是真正适合麦克的,所以他们才会一见钟情。艾波罗妮亚是一个母亲式的女性角色,如果她跟随麦克回到美国,将会是第二个老柯里昂太太,安心打理家庭,微不足道,忠贞一世。老教父的选择是明智的,但显然麦克无缘和这样的女性共度一生,他心中总有骚动的美国式追求。

三、康妮——利用、牺牲与身份错置

康妮是柯里昂家中的唯一女儿,她是意大利裔,却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她的一生具有悲剧性,大多时候都处于身份错置的状态。既不像开明先进的美国时代女性凯,也不像温柔内敛的西西里传统女性艾波罗妮亚,她是歇斯底里、无可奈何的一个异类。

所有的矛盾冲突她都有参与,间接或者直接地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是电影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故事开始于康妮的婚礼,也是柯里昂家族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在她的婚礼上引出了汤姆提到的与毒品头目的会面。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哥哥桑尼的死,这是她被家暴求救的直接結果,让对外勾结的丈夫了结了兄长的性命。桑尼的死、老教父的病不断把家族拖向式微的深渊。但家族重整旗鼓、肃清门户的转折点是康妮孩子的洗礼,交替的平行蒙太奇让生与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新生的婴儿受洗礼的过程,和其他家族头目的死亡交叉呈现,生死之间展露了电影的张力。以康妮的婚礼作为起点,以康妮孩子的洗礼作为终点,营造了恍如隔世的轮回感,她是家庭权力重心更迭不能少的一环。

但康妮未必能主导自己的命运,她的性格骄纵急躁,具有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双重身份。丈夫殴打她的时候,她是被施暴者;求救兄长的时候,她是被拯救者;桑尼被杀害,她是被利用者;麦克杀掉她丈夫,她是被左右者。从始至终,她都是弱者,但所有行为蕴含了恶的因子。她无心向恶,但总被卷入争斗,激发新的战争。

这三位女性之外,还有一些标签化的女配角:总是措手不及、诚惶诚恐的桑尼妻子仙度拉,桑尼欲求不满的情人,出场永远伴随着性爱关系……这些属于更为典型的男性话语权下,被定义好条条框框的女性角色,缺乏鲜明个性,只是群戏中可以忽略的角色。

不管是凯,艾波罗妮亚,还是康妮,三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迥异的女性都在《教父》这样一部荷尔蒙横飞的男人戏中担负重任。她们不仅推动剧情发展,见证了男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也从侧面补充了新老教父的性格特征,共同烘托了贯穿其中的情感隐藏线索。老柯里昂曾说:“保护好女人和孩子。”但他的心愿终究没有达成,出于情非所愿,女人们还是涉入于硝烟战火,就连低沉凄婉的哀鸣也湮没在了乱世的巨大洪流中。

参考文献:

[1][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英]露丝·道提.电影理论自修课[M].余德成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康妮教父波罗
沉默的友谊
爱的“歧途”是深爱
苏宁教父 张近东
沉默的友谊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
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