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研究多维视野

2018-07-21黄莹颖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应用

黄莹颖

摘要:隐喻研究从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发展到一种认知方式,最后融合进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涉及由微观至宏观的诸多层面。本文从隐喻的多维视角进行评述,以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隐喻,促使其向前发展。

关键词:隐喻;认知;应用

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时期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修辞学阶段-语义学阶段—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阶段,或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束定芳,2000a)。隐喻研究层面从微观上涉及词汇、句法、语篇,从宏观层面上涉及文化、哲学、应用。

历来人们依次对隐喻的本质、隐喻产生的原因、隐喻的功能、隐喻的运作模型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发展出了众多的隐喻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指称说”和“比较说”;昆提良的“替代说”;科特的“转移说”;马修的“变异说”;布莱克的“互动说”等。因此不难看出,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表层到深层、从修辞到认知、从初级到高级、从语言到思维这一复杂的过程(王松鹤 于林龙2006)。

一、隐喻的自身研究

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被定义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隐喻自身研究还包括隐喻类型、句法语义特征、隐喻的功能、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王葆华 梁晓波2001)。隐喻类型从语言结构角度可分为:词语性隐喻、短语形隐喻、复合性隐喻、语句性隐喻、篇章形英语等(蒋光友2005)。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形隐喻(束定芳2000a)。隐喻的功能从日常语言表达、诗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丰富语言表达效果,充满意向性以及趣味;精确语言表达功能,空缺填补、转换词类;揭示语言发展与变化等(束定芳2000b)。隐喻的运作模式也是隐喻理论的核心,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贡献:本体、喻体、语境以及其中的相似性。

二、隐喻与认知

Lakoff&Johnson;(1980)发表的《Metaphors We Live By》开启了人们对隐喻全新的认识。当代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既一种语言现象,又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王松鹤2009)。

认知隐喻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第一,隐喻是一种概念结构,隐喻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现象;第二,隐喻是正常的表达方式,而非对常规范式的偏离;第三,英语是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或“跨领域映射”(a transfer of a schema),包含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将熟悉的事物(源域)特征投射到陌生或抽象(目标域)的概念上,从而凸显理解目标域的本质特征;第四,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因此隐喻有真值;第五,隐喻基于身体经验,是身体、大脑、心智、生活经验的产物,不具有任意性(刘云红2005)

三、隐喻的应用

(一)隐喻与科学

隐喻除了是一种语言,离不开思维,更是一种科学。隐喻源于相似性,而创造出相似性是人类思维的特征之一,也是自然科学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时候科学关心的主题非但无法用肉眼看到,也无法感触及无法量度,而且还想象不到。唯一能检视这些难以琢磨的实体的方式,就是把它们按尺度放大或缩小,或者赋予它们视觉化的心像,是我们至少暂时得到掌握它们的方法。英语就是这种方法的最好代表,隐喻以我们熟悉的材料为模,再加上以幻想为型”(郭桂春 贺天平2005)。正如科学界那些伟大的定理与发明过程,万有引力是将行星与苹果下坠规律统一,牛顿的经典力学得以创造;汤姆生在发现电子后,将原子结构与枣糕类比,提出枣糕式模型。正如Kittay(1987)所说,当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而不是作為终极真理的贮藏室,并且认知普遍地被看作创造性地影响我们的世界观时,隐喻的想象作用和创造作用不仅是诗学的特征,也是科学的特征。

(二)隐喻与政治

“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参与国家事务,改造社会。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频繁用于政治宣传,服务与某种政治目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尽管对此屁多争议,但政客往往深谙此道,因为隐喻可以直接获间接地为某种政治利益服务。”(束金星2005)

隐喻在政治中体现了两大功能:命名功能和劝说功能(王松鹤2009)。政治活动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平民百姓很难清楚了解政治舞台,然而政治最终服务对象是广大民众,这就迫使政客必须用一种方式使得听众可以理解,这种方式便是隐喻。诸如“多米诺理论”(国际关系连锁反应)。此外,政治话语中,政客如何有效传递政治信息,引导听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处事,隐喻在其中的修辞功能得以充分体现。Johnathan Charteris-Black(2011)通过定量分析英美主要政治家在诸多演讲中修辞语言的使用,实现话语的说服功能。其中,隐喻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劝服:利用生动类以实现劝服,即简化复杂概念,讲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利用常归隐喻获得认同,即以更加简单明了百姓熟知的浅白规约隐喻陈述复杂抽象政治概念;规避直面回应淡化冲突,即将隐喻模糊的策略消除敏感话题,实现和平状态。(唐舒航 袁卓2018)。

隐喻的研究在不断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目前呈现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多元态势研究,使得人们对隐喻认识愈来愈深入,这也促进了人类不断挑战固有范式,将隐喻当做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有力工具,从而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Johathan Charteris-Black.Politicians and Rhetoric(2nd edition)[M].Palgrave Macmillan,2011.

[2]Kittay,E.F.Metaphor: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M].Oxford:Clarendon,1987.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4]束定芳(a).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束定芳(b).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2000(1):20-28.

[6]刘云红.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16-18.

[7]蒋光友.隐喻研究面面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7):112-114.

[8]郭贵春,贺天平.科学隐喻:“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论科学隐喻的基本原则和表现形态[J].哲学研究,2005(7):93-100.

[9]王松鹤,于林龙.自然语言语义变化中隐喻研究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3):56-58.

[10]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1]唐舒航,袁卓喜.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探析——以中方就南海仲裁案的外交讲话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2):67-69.

[12]束金星.隐喻与政治--"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隐喻思维透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5(1):116-120.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应用
《活的隐喻》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