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词“上、下、前、后”的研究综述
2018-07-21李娜
李娜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方位词的范围及词类界定上的分歧,总结前人关于汉语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认知的探究及教学方法,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旨在为其他汉语教师提供这些方位词的相关教学思路。
关键词:方位词;上、下、前、后;认知理论;教学策略
一、方位词的范围及词类界定上的分歧
20世纪90年代之前,语言学届对方位词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黎锦熙先生(1924)和吕叔湘先生(1942)将方位词归为名词;张志公(1957)和文炼(1957)把方位词看作是名词的附类,是带有虚词性的实词;丁声树先生(1961)明确提出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并下了定义:处所词常常带“上、下、前、后、里、外、内、中”这类字,时间词也常常带“前、后、里、外、内、中”这类词,这类词表示方向和位置,称为“方位词”;而赵元任先生(1968)和朱德熙先生(1982)把方位词跟名词、处所词、时间词、区别词等并列称为体词的一类;到目前为止,归类上还存在争议,如张谊生(2002)将方位词归入虚词;刘丹青(2003)将方位词称为方位后置词,跟前置词一起归为介词。
因此,不管怎么归类,目前方位词归为名词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我们看到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也是把方位词划为名词的一种,那么我们有必要选取其中的一些方位词,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
二、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研究与教学策略
在方位词的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数论文从方位词与名词、处所词的关系,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特点,个体方位词的使用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如陈满华(1995)《“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方经民(2004)《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这些都是从方位词语法特点来探讨。倪建文(1999)《方位词“上”、“下”在使用中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是对个体方位词的研究,此外,在方位词系统比较、探源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之前主要着眼于词性或句法功能。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深入,运用该理论研究方位词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得到大家的认可。如刘宁生(1994)《汉语怎么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方经民(1999)《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结构》,笔者从研究这些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基础论文中,总结前人关于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认知研究论文,为广大同行提供相关教学思路。
(一)方位词“上”、“下”的语义研究及教学策略
缑瑞隆(2004)在《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中详细论述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他提出“上”有[+接触]、[+附着]的语义,并通过图示和举证说明,上a:放到桌子上、上b:写在黑板上、上c:吊在天花板上;上d:穿在身上、上e:拿在手上、上f:守卫在边防线上、上g:在学习上。而上d:穿在身上、上e拿在手上、上f守卫在边防线上,这些他认为:虽然表面是一个体形,但是还是一个平面,而唯独上g:在学习上,这是引申用法,是汉语学习者不太好理解的地方,引申为“方面”,终究还是一个“平面”。
他认为方位词“下”有[+接触][-附着]语义,他通过图示并举例进行说明:下a:塞到枕头下、下b:种到山下、下c:放在桌子下等。
因此,缑瑞隆提出方位词“上”、“下”的语义由原型到各种变体的引申不是任意的,而是受人的认知制约的,但是“上”、“下”的语义并非对称性,人对客观世界中垂直方向上物体的相互位置和关系的认知中可以解释,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更好。
笔者认为方位词教学时,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展示“上”可以表示的一些位置,让学生先感受,之后结合缑瑞隆的研究再教学生关于指事字“上”的拼音、汉字的演变、常用搭配,如上+边/面,但是不是所有都能用,只能用于上a——上c,即,可以说上a:放到桌子上边/面、上b:写在黑板上边/面、上c:吊在天花板上边/面;*上d:穿在身上边/面、*上e:拿在手上面/边、*上f:守卫在边防线上面/边、*上g:在学习上面/边。
此外,需要注意的:‘黑板上与‘黑板上面/边不同,‘黑板上指黑板屏幕上,而‘黑板上面/边指黑板的上头。同理,方位词“下”也是如此,之后展示指事字“下”的字体演变,以及笔顺教学。
在周健主编的《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中谈到关于方位词“上”、“下”教学时,提到“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也稱“纯体验式语言学习法”练习方位词“上”、“下”,全班分组,两个人一组,一人念方位词“上”、“下”,另一人在相应位置拍手。如“上”,在头顶上方拍手;“下”,手垂下拍手。这种游戏方法能锻炼学生对方位词“上”、“下”的反应能力,但是学生不能清楚的理解是否一定要将手举到头顶才是“上”,手一定垂下拍手,才表示“下”。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语义,但是单就课堂教学活动效果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方位词“前”、“后”的语义研究及教学策略
李计伟(2007)在《方位词“前”、“后”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论述到:“前”、“后”均是朝人所面对的方向(因为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如眼睛都在面部,这是人类认知的生理基础)行进的,只不过快慢不一。他还通过图片和举例说明:一个行进的纵队,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朝自己所面对的方向为“前”,除了最后一个成员以外,都以比自己速度慢的人为“后”,即队中所有成员对动词“前”、“后”的感觉和认识是一致的。无论走在前边的人还是落在后面的人,均是朝自己所面对的方向为“前”,即人的“正面”所朝的方向就是“前”,那么当A与B面对面相向而行,或A站立不动而B向A走来的时候,A同样会认为B在朝B自己所面对的方向为“前”。
方位词“前”、“后”表示空间与时间,这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的例子也经常让学习汉语的学生发愁。
前/后a:她在前边走,他在后面跟着,像是她的保镖。
前/后b:村前村后都种上了树。房前房后都种了花和草。
前/后c:每次上课,她总是坐前几排。他学习成绩总是我班前几名的。
前/后a我们比较容易解释,这个符合人的认知,以人面对的方向为前。前/后b是在人的心目中有“正面”、“背面”之分,我們把“村子”当成人一样,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门的“朝向”,或者某条路的通向村子,当然现在这个概念越来越模糊了。还有房子大门的“朝向”决定了人认知中的“前”与“后”。那么前/后c,不管参照物是什么,我们总是把讲台当做前面,所以我们认为离“讲台”近为“前”,之后为“后”。学习成绩也是引申为排在前面位置的为“前”,之后为“后”。所以前/后b、前/后c都是一些不太好理解的,除了这个以外,方位词“前”、“后”还有时间义,笔者认为这些都是空间义投射后产生的时间义。这才是学习汉语的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如“前年”、“后年”,“前年”表示已经过去了,并非表示“未来”,而“后年”表示“明年的明年”,表示“将来”。但是“前程”却表示“将来”。
在周健主编的《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中谈到关于方位词“前”、“后”时,他认为这是有歧义的,即“工厂前边”:既可以指工厂里边的“前边”,也可以指工厂外面的“前边”,“工厂后边”:既可以指工厂里边的“后边”,也可以指工厂外边的“后边”。此外,他还提到“前边一站下车”,这是有歧义的,既可以指目的地的“前一站”,可以指目的地的“后一站”,那么需要结合语境提供其他信息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当然方位词“前”、“后”的空间义还是时间义都需要向学生解释,不然学生不会明白“前年、前天、以前”表示过去,而“向前进、前景、前头”表示“未来”,以及其他一些空间引申义。
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关于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认知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方位词“上”、“下”、“前”、“后”并不简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正确使用这几个方位词,值得汉语老师们思考。在教方位词时尽量多从学习者认知角度进行教学,画一些演示图,体验式教学法、TPR练习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方位词“上”、“下”、“前”、“后”。
参考文献:
[1]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3]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运用,2004(4).
[4]黄甄.对外汉语教学中方位词“上”、“下”的教学研究学位论文[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5]李计伟.方位词“前”、“后”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知识,2007.
[6]吴佳娣.方位词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1).
[7]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