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同音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8-07-21袁源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偏误分类

袁源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学好汉语并非易事,同音词就是二语学习者的一大难点。同音词是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種客观现象,由于造词时语音形式的偶合、语音演变、意义演变及其借用外来词的结果等影响,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同音词现象,这为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为了更有利于同音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本文从同音词的分类、二语习得者的偏误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三个方面来简单分析同音词现象,为同音词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为同音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分类;二语习得;偏误;策略

一、同音词的分类

虽然各位语言学家对同音词的界定还存在着种种争议,有些学者强调同音词的意义必须完全无联系,而有些学者将意义的联系弱化,没有在意义上作出要求。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词在语音形式(声、韵、调)上的绝对相同就是同音词。所以这里,我们在谈同音词的分类时,就抛开意义不谈,从语音和字形上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按音节的数量划分,可以分为单音节同音词和多音节同音词。前者如:杨-阳,话-画,美-每;后者如:数目-树木,返工-反攻,中国话-中国画。

2.按形体是否完全相同,可以分为同形同音词和异形同音词。前者如:打(打人)-打(打今儿起)、别(别离)-别(别去)、大意(梗概)-大意(粗疏不小心);后者如:华-滑、爸-罢、著名-注明。

3.按结构是否相似划分,可以分为结构相似的同音词和结构不相似的同音词。前者如:杨-扬、下-吓、萍-苹;后者如:刘-留、赵-兆、瓜-刮。

4.按是否具有共同词素划分,可以分为具有共同词素的同音词和不具有共同词素的同音词。前者如:战士-战事、精心-惊心、务须-勿须;后者如:公式-攻势、战友-占有、就是-旧事。

5.按是否所有词的词性都相同划分,可以分为同性同音词和异性同音词。前者如:白鹭-白露(都是名词)、发掘-发觉(都是动词)、哀痛-哀恸(都是形容词);后者如:不屑(动词)-不懈(形容词)、办事(动词)-半世(名词)、不妨(副词)-布防(动词)。

二、汉语习得者的同音词偏误分析

1.因习得顺序而引起的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的教学和词义的教学往往是不同步的。

例如:打1,[动词]①击,敲,攻击②放出,发出,注入,扎入③做,造④拨动⑤揭,破,凿开⑥玩,玩耍⑦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打2,[介词]①自,从。

“打1”的几个义项是比较常见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首先习得的意义,并且很容易掌握。所以在遇到同音同形的“打2”时,“打1”也会先入为主的突显出来,以致于汉语学习者认为“打这儿往西”,是在“这儿”这个地点做了某个关于“击,敲,攻击”的动作,又或者二语习得者根本不知道这个词该用在哪些地方,造成学习者“打”字用法的困难。

2.因形似而引起的偏误

在汉语中,许多同音词是有共同的部件的,更有一些双音节同音词,有共同的词素,另外即使是不同的词素,但也有部件是相同的,这就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汉字的书写上带来了麻烦。

例如:油船-邮船,过渡-过度,娇气-骄气,沟通-勾通,这些都是双音节词,同音、形异。关键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词素,而另一个在词义上起决定作用的词素形体又非常相似,所以二语习得者在使用这些词时不知道该用哪一个,引起书写上的混乱。

3.因使用频率而引起的偏误

在汉语同音词中,每组大多有一个常用的词,而其他不常用。同一语音形式存在两种及其以上的形体与意义,哪一种文字形式的语境频率高,哪一种文字形式就会占上风,就会在二语学习者的头脑中先入为主地显现出来,造成偏误。这一点在电脑的输入法中也会体现出来,使用频率高的字往往排在最前面。

例如:“我为这个计划制订了两套方案”,因为“定”比“订”的使用频率高,所以我们在应该使用“制订”这个词时,往往误用为“制定”,其实不仅仅是二语习得者,很多本族语者在使用这些词时也是如此。

4.因使用习惯而引起的偏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大多数认为在汉语的学习中,汉字是最难学的。因为汉字与大多数国家的文字差别很大,尤其是一些笔画多,形体复杂的字,是最令二语习得者头疼的事,因为基础字或者是书写简便的字便于学习和记忆,使用频率也高,因而形成了一定的书写习惯,常常被优先联想,形成偏误。

例如:在“老师让我们概括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因为“大义”这个词,形体简单,便于二语习得者记忆,所以,在这句话中的“大意”,会被误用为“大义”。

5.学生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生造成偏误的原因有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及其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策略里面就包括了前两项。所以一方面是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学生在不知道一个词语还有另外的同音词的情况下,在听说方面往往就会认为目的语社团中的人们汉语输入的就是已学习过的词语,殊不知同音词很多时候意义差别很大,这样会造成听说上面的困难;另一方面是交际策略的影响,如果学生同时学习了两个同音词,在交际中特别是书面表达方面,他就会回避较难的词语转而用简单词语代替,这样跟实际中的意思大相径庭,很容易造成交际上的困难。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

1.在教学中,严格区分同音词的意义。

这类词因为形体完全相同,所以只有靠意义来区别。

如:才1(名词)-才2(副词),作名词讲时,指“能力、才能”或“具有某种才能的人”,作副词讲时,指“动作发生不久”;花1(名词)-花2(动词),作名词讲指“某些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作动词讲,指“用掉、消耗”;管1(名词)-管2(动词),作为名词时,有“圆而细长中空的东西”之意,例如“塑料管”;作为动词时,有“负责,经理”之意,例如“这个部门由我来管理”。这类同音词因为词形完全相同,所以老师在讲解他们的区别时,需要完全靠意义让学生掌握,学生在明白了每组同音词的意思后,需要通过大量的例句进行操练,在给出例句时,老师还应给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理解。

2.在教学中,严格区分同音词的字形

这一类主要指没有相同部件的异形同音词

如:张-章,每-美,费-废,这几组词每组内部字形完全不同,而意义也毫不相干,所以对于这类词,在对外汉语的同音词教学中,属于较容易掌握的点,无论是从字形还是意义入手都可以,因为字形差别很大,所以从字形入手以示区别学生更能快速地掌握。

3.字形与字义的区别同时进行

这一类主要指有相同部件的异形同音词

如“油-邮”、有相同的声旁部件“由”,不同之处在于形旁,“油”本义指“油水”,所以是“氵”字旁,而“邮”本义指“古地名”,从“邑”;“畔-叛”、有相同的声旁部件“半”,不同之处在于形旁,“畔”本义指“田界”,所以是“田”字旁,而“叛”本义指“背叛”,从“反”;“疯-枫”,有相同的声旁部件“风”,不同之处在于形旁,“疯”本义指“头风病”,所以是“疒”字旁,而“枫”本义指“枫香树”,从“木”。这类词需要老师区别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一方面要区别不同部件所代表的意思与整个词的意义有何关联,从部件意义入手,从部件的构词理据出发向学生解释;另一方面要多次重复地进行不同部件写法的演示,这类词可以结合多媒体汉字字形动图来教学,特别是不同部件之间的区别,学生在课后,也要及时对不同部件的写法进行操练以便熟悉和掌握。

4.利用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

教师在区别同音词时,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体会同音词各自的使用范围和用法,掌握它们的区别。如“检查”指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而“检察”是特指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依法定程序进行的法律监督活动。这时老师就可以给出两个句子“我今天要去医院檢查身体”与“今天有领导来检察基层工作情况”,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注意在语境中区别和判断词语,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又如“琵琶-枇杷”,前者是一种乐器,后者是一种水果,老师给出两个句子“我会弹琵琶”和“我喜欢吃枇杷”,同时做出动作,让学生判断哪个词语应该放在哪句话中,在这里也可以适当结合中国文化的知识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境下的多次操练教学,学生就能避免在以后的交际中,特别是书面语中写出别字。

5.根据词性进行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汉语的句法成分及其搭配后,知道哪些词可以在一起搭配使用,那么这时就可以通过词性的区分来教学了。例如“他是一个很有才的人”,“有”是一个动词,动词后面一般接名词,学生掌握了词的搭配后,就知道此时的“才”是一个什么词性,从而也就知道了相应的意思,就不会与“你怎么才来就要走呢?”这句中的“才”混淆;又如“他总是乱花钱,一点儿也不知道节约。”中的“钱”是名词,前面需要与动词搭配,学生知道这一搭配后,从而也就知道了在这句中“花”的词性,也就不会与“玫瑰花”、“牡丹花”等词语中的“花”混淆了。

6.教师用语的规范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用语方面要注意。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因为同音词引起歧义现象。可以将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如“风-风扇”和“枫-枫树”,还可以利用词语搭配的方式减少歧义,如“沟通-语言沟通”和“勾通-勾通土匪”。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问到一组同音词的区别时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及时给予解答,这也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课下对同音词的区别下功夫。

四、结语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同音词作为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又给二语学习者增加了难度,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在学习同音词时出现的偏误,解决好二语习得者在学习汉语同音词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代建桃.现代汉语同音词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

[4]李曼.从偏误分析的角度看汉语同音词的教学与习得[D].辽宁:渤海大学,2014(05).

[5]李枫.同音词问题研究综述[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偏误分类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