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体系思政教育功能研究
2018-07-21成钦
摘 要:本文以高校资助体系为研究对象,从资助前、资助中和资助后三个角度探究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别是育人功能的方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策略以及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建议措施,对资助体系的完善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思政教育
一、高校资助体系概述
1999年国家设立了国家助学贷款。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确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举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题。截至2016年,政府、高校及社会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81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达956亿元,在资助规模、资助覆盖面都有了大幅改善。
二、高校资助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外来思想的冲击,高校资助工作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受助群体的心理存在问题,“等、靠、要”思想严重,个人自卑,职业发展不明确,感恩观念缺失。90后大学生对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有基本的了解,有一部分学生把能够拿到资助当成个人能力的体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情况确实一般,但是把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当成理所应当的事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尚可,可以承担学费和其他相关费用,但是依然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理由非常简单:“助学贷款都是无息的,四年可以贷款2万多元,用着2万多块钱可以做个简单的投资,可以跟父母做资金周转,为什么不贷?毕业的时候把贷款还上就可以了。”这种行为得到了部分家长和社会上一些人的默许。又如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确实比较贫困,但却把贫困当成是一种获得资助的资本和获得经济资助的特权。他们经济上不节俭,生活中不克制,学习上不认真,张口闭口“我是特困生,我就应该获得资助,谁都没有资格剥夺我获得资助的权利”。
第二,资助管理部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不严谨,关注资助前和资助中,资助后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缺失。按照国家的资助规定,各个部门要进行经济困难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如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前需要个人出具县级以上经济困难学生证明;资格认定过程中需要成立专门的资格认定小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之后,高校资助部门应该进行资金流向的监督和管理。目前在高校资助体系中,大家都非常重视资助前和资助中的相关工作,认为只要把一定数额的资金发放到经济困难学生手中,整个资助工作就完成了。其实這是不完整的。我们还应该关注资助后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以及以资助体系为抓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机制运行不完善或缺失,仅仅依靠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开会和其他活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层面的教育功能。
三、发挥高校资助体系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对策
如何准确、有效地把资助资金发放到经济困难学生手中,并通过资助体系实现育人功能,意义重大。要通过创新资助工作模式,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优势,建立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专职化队伍等多条途径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培养
对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个体与团体进行分析,如对环境因素、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学习动机等进行研究,以民主、文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公正、法治规范资助评选过程,以诚信、友善促进资助工作良性开展,以爱国、敬业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
2.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模型
目前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认定—学校备案。经济困难学生等级分为一般贫困、贫困和特别贫困三个档次。在资格认定前端,要严格落实贫困证明开具审查工作;在资格认定中段,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进行量化考核;在资格认定末端,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家庭及个人信息档案的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跟踪调查和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调整进行研究。要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程序,加强对已备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在充分参照现有受助学生认定程序的前提下,分析各部分对经济困难学生影响的权重,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模型,以此作为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逐步增强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实效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打赢思想脱贫攻坚战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座谈、征文比赛等活动,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同时,注重将家庭育人和社会育人融入高校资助体系,让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落地。
四、总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目前,高等教育国家资助政策总体上较为完善,运转良好,但执行中还存在政策落实留有死角、政策衔接较为薄弱、贫困学生认定等管理环节不够精准等问题。本文创新点如下: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融入学生资助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第二,建立受助学生认定模型。
第三,将物质资助与思想资助相结合,丰富资助体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芳,朱文.浅议高校贫困生的认证与资助[J].前沿,2006(6).
[2]沈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调查与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9).
[3]李琳,卢中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认定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
[4]罗增强.基于AHP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3).
[5]刘宁,姜召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6]王丹.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8).
[7]王成伟.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8]孙萍,熊筱燕.中英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比较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3).
[9]陈秉公.学生资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评赵贵臣的《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
[10]王传辉,张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与途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3).
[11]刘彦.“民主”“公平”有效融入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探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J].高教学刊,2016(5).
[12]郑海燕,王娅霜.高校资助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路径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1).
注: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交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作者介绍:成钦(1984— ),山东广饶人,硕士,讲师,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主任科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