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了马蜂窝》教学纪实与反思(1)
2018-07-21姚静崔凤
姚静 崔凤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确、流利读文。
2.初步学习、运用批注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3.关注能够表现人物心情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4.使学生静心读书、思考,乐于表达、分享交流读书收获。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读文。
2.初步学习、运用批注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1.关注能够表现人物心情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2.使学生静心读书、思考,乐于表达、分享交流读书收获。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聚焦童趣,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童年趣事,你来看看这事儿有趣吗?(出示学生在语文书插图上作画的图片。)
师:还记得他吗?
生:贝多芬。
师:这是我们以前课文当中的一幅插图,上课的时候啊,老师讲的是不畏权势的贝多芬,可是在同学们的书上,贝多芬戴上了眼镜,佩上了勋章,还被直接任命为某部队的大队长。(生笑。)
师:你觉得有趣吗?有过相似经历的请举手!
师:看来我们的课本上也曾留下童年的乐趣!每当我们读过一篇文章,我们的书上还可以留下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走进第5课《捅了马蜂窝》。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习得方法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圈画下来,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希望你能把课文读准、读熟。
师:谁来说说,你都圈画了哪个字?
生:苫。
师:很多人都关注了这个字,虽然课文里已经标注了字音,但你知道“苫”是什么意思吗?
生:课文里说屋顶上“苫着稻草”,稻草都是铺在房顶上面的,所以我猜是铺的意思。
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苫着”就是盖着、铺着的意思,把“盖”字记在旁边吧!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标记了这个字。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这个字还念一声,意思是草帘子,于是我把这些记录了下来。还有做记号的吗?
生:嗤。
师:嗤(师标记。),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嘲笑,因为课文里面说“他发出了一个无言的嘲笑”。
师:很好,其实画个小表情符号也方便我们记住它的意思。你也画上一个吧!
师:像这样读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先圈画下来,再把查询过的结果记录下来,这种读书的方法就是做批注。
师:平时做过批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着做批注。先来读读下面这句话。
(出示课文:我?我不敢?我是来打猎的!我可不是胆小鬼!这个孩子的话激得我火冒三丈,我也顾不得什么了,弯腰抄起地上的长竿子,朝稻草房檐下捅去。)
师:老师读过这段话以后,想到一句话!你猜猜?五个字!
生:捅了马蜂窝!
生:胆子真大啊!
师:其实,我想到的是“冲动是魔鬼”。(师标注在书上。)
师:如果是小作者的妈妈读到这句话,她会写下什么?
生:你个傻孩子!捅马蜂窝多危险啊!
生: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捅马蜂窝啊?
生:看我回去不揍你的!(生笑。)
师:你看,这样的一句话就记录了我们读书的感受。除了感受,你还关注到这句话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预设:标点、短句、关键词、动词。根据学生关注点,相机做批注。)
师:像这样,当你读到感兴趣或引起注意的地方,就可以把你的一些想法、感受记录在旁边的空白处,这也是做批注。
三、自主阅读,运用实践
(一)一次批注
师:这篇文章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选择一两处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记录下你瞬间的感受,可以是一个符号、一两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生批注,师巡视。)
师:看到同学们记录下来的感受,真为你们高兴,我们的书上就这样记录下了思考的小火花。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生:我写的是“危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段,我想七岁打猎好危险啊,有野兽怎么办?要是把我们吃了怎么办?如果我是你父亲,怎么也不会让你去的。
生:我画的是第十四段,“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爱出风头啊,太危险了,以后不要再这么抢风头了”。
师:你写下的感受是抢风头。同学们,当别人的想法你也很赞同时,不妨也记录在你的书上,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书才越读越有意思!
生:我觉得梳淡黄色头发那个孩子非常烦人。那个鬼脸多气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本来是来打猎的,可是他一直在说捅马蜂窝的事。
师:所以你就写下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烦人。
生:我感兴趣的是第六段。我想对小作者说,你都没打过猎,装什么啊?
师:你怎么知道他没打过猎呢?
生:因为第一段说这次打野鸭的机会是他恳求很久的,所以他以前肯定没打过猎。
师:真会读书,联系了上下文。
生:我画的是第十四段的第三句。我感觉这一句写的马蜂太吓人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痛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马蜂窝“爆炸”了。
师:所以给你留下的感受是?
生:吓死人了。
生:我也想说这句话。“只觉得有什么东西使劲刺了我脑门一下,痛得我一屁股坐到地上。”那不得疼死啊!
师:对于同样的一句话,我们的想法可能不谋而合,也可能是千差万别的。读书就要这样,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我画的是第十七段的第二句话。我觉得“我”自己的感受是反省自己为什么去做了那样傻的事呢?
师:我感觉你是个非常有想法的孩子,一下就找到了文章中的关键部分。的确,读书我们喜欢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但如果你能关注到比较关键的地方,会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
师:事情已经发生了,小作者被蛰了,惹了大祸了,那总得有个人为这件事承担责任吧,你认为责任在谁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那个黄头发的妈妈承担责任。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她儿子让作者去捅马蜂窝的。
师:大人的责任?看看,父母的教育多重要!
生:我认为责任应该在那些孩子身上,因为一开始“我”只是凑过去看看,原本没想捅,结果呢,他们把“我”扯进来了。
生:我认为责任在淡黄色头发的男孩身上。
生:我认为这个责任还是在于他自己,因为是他自己去捅的啊。
(二)二次批注
师:看来每个人的意见不太一样,让我们再次读这篇课文,你认为责任在文中的谁?请你找到相关的部分再来读一读,如果能把你的理由简单地写下来,那就更好了。
(生进行二次批注,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认为责任在谁,理由是什么?
生:我的理由是他自己逞强,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师:认为责任在自己?和他有同感的举手!不同意见的呢?
生:作者是被淡黄色头发的孩子激怒了,他自己不捅让别人捅,责任在他。
师:这是对作者的——
生:挑衅。
师:挑衅,这个词用得好!
师:我发现了,话题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有人认为是淡黄色头发的孩子的责任,有人认为是小作者自己逞强。什么叫逞强?
生:本来做不到的事,还偏要去做,这就是逞强。
(三)三次批注
师:到底是谁的责任?如果你能关注到文中的一些细节,你就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接下来就让我们关注小作者的心情方面,请你再次读文章,找到能表现小作者心情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练习做批注。
(生批注,师巡视。)
师:我提示大家,文章当中有的地方能直接看出作者的心情,有的是需要你自己仔细地找,通过小作者的表现你能感受到他心情的变化。谁来说说你关注到的心情?
生:在第六段,“是的,我很轻松地回答。”通过这句话我能感受到他的心情是很轻松的,因为上岗打猎是个很轻松的事,尤其他还那么的得意。(生板书:轻松,得意。)
生:第八段“我回答不出来了,不知道怎么样说才好。”我觉得这里表现出他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生板书:茫然。)
师:如果再换一个词,你觉得此时他还很——
生:尴尬。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没事,用拼音写黑板上吧!回去查字典记住这个词。(生板书:尴尬。)
生:我从第一段感受他的开心,因为他恳求了很久,他的爸爸才答应他去打野鸭子,所以他很开心。(生板书:开心。)
师:非常好,虽然文章没有写小作者有多么开心,这里却能从“恳求”中体会出来。
生:我从第十七段感受到他后悔了。(生板书:后悔。)
生:老师,我觉得他十分失望,因为他恳求了很久爸爸才领他去的,结果他还捅了马蜂窝,没心情看打野鸭子。(生板书:没心情。)
师:大家更多地关注到的是他一开始和最后的心情,但他在整个过程中是怎么变成火冒三丈的?
生:因为那个染黄头发的孩子,嗤了一声发出了无言的嘲笑,不断地挑衅他,然后就把他激得火冒三丈了。(生板书:火冒三丈。)
生:他做事没有考虑后果,他很冲动。(生板书:冲动。)
(生相机完成板书:好奇、轻松、尴尬、生气、冲动、火冒三丈、没心情、自责、后悔……)
师:这些高高低低的词语,就是我们批注出的小作者的心情,不仅感受到他在此之间心情发生的变化,还知道他为什么去捅马蜂窝真正的原因了。
师:那他也是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此时,你想对这个孩子说些什么?
生:以后不要这么冲动、淘气了,再这样下去后悔的是你自己。
生:遇到有危险的事情,不要再逞能了。
师:冲动是魔鬼,做事三思而后行。
四、回顾方法,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了,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我收获到了用批注这种方法来阅读课文。
师:你学会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你呢?
生:我学到了如何圈画重点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写在旁边。
生:我收获到了許多的好词佳句。
生:我知道了以后不应该逞强,应该考虑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不然就有可能发生一些危险的事情。
师:今天我们尝试了一种读书方法——批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读懂文章的内容,记录我们读书的感受,同时还会让我们发现许多之前未曾发现的细节,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这种方法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学习,我相信今天你的收获中一定有一份写在语文书上的珍贵而又沉甸甸的思考。
反思
一、估能力,定目标,着眼“主动学”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童真童趣,学生最能与之产生共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文章的内容不难做到。“如何让学生学得舒服、学得明白”,经过反复研磨,我把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活动场作为设计中重点突破的问题——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于是开始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
二、教有法,学有依,致力“学会学”
为了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敢于面对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挑战,我先做“下水批注”,走进文本,进行多维对话,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因学设教,发现学生哪里有难点处、兴趣处、关键处、歧义处……顺学而导,每一个环节从学的角度确定导的方向和重点,创设适合学生“想要学”的活动场;引发学生学的欲望后,再关注的是这个教学的操作实施层面,引导学生学会有目标、有方法、有深度地学,再做有的放矢的引导,直至得法、真正学會,学以致用。“批注”这种读书方法为学生搭建了适切的学习“支架”,使“学”有支撑。策略选定,过程便水到渠成——从“授人以渔”的角度出发,聚焦童年乐趣。在课文的讲授中让学生学习运用“批注”的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批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进行个性阅读。从批注感兴趣的部分、批注课文关键内容、批注课文细节描写三方面,紧紧把握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这既考虑了方法的层层深入,也注意体会文中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把阅读能力培养与个人独特感悟相结合,让学生品味得有滋有味,学习得扎扎实实。这就是我想构建的语文课堂,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做语文的事。
三、尽得意,需得法,指导“自主学”
几轮试讲下来,课堂其乐融融,融趣于心,融情于声,融法于行。批注式阅读以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直接站在了阅读的前台,直面文本,直接发表自己的体会,融入了学生真实的心声——平日里不敢说的、不敢想的可以畅快淋漓地表达,学生拥有了能展示自己阅读个性的空间。课堂上,孩子更像孩子,语文更像语文。“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整个学习流程看,运用批注的方法结合独特体验真正实现了每个学生与文本、作者、师生、编者的对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自主和探究的学习体验,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整个过程,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想,长期运用这样的模式能引领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得意、得言、得法、得道,让课堂成为学习场,唱响“学为中心”的课堂主旋律。
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索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利用教材给学生指出阅读的门径,用课文教语言做个好例子,这也是我对批注阅读教学的一些浅显的理解。一节课,当然也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能更大范围地了解学生批注的情况、如何进行批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批注的内容进一步指导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形成经验。总之,提高教学的实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在前行,在思考,还请各位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