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寻找“项目学习”切入点
2018-07-21邱淑瑜
邱淑瑜
摘 要:基于项目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真实情境、丰富的目标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并调动和连接多种智能[1]。本文从数学课程标准出发设计项目学习,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从中发现项目小组经过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协商与辩论、利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意义的群体性建构。
关键词:认知需要 问题解决 课外延伸 主题活动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项目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虽已研究多年,但由于它没有具体教材,也没有明确具体内容,只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很多老师经常以“主题月”活动或校园文化或以学生感兴趣一个活动来设计项目,导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的跨学科太多,難操作;有的达成目标太泛,难评价;有的研究周期太长,与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存在一定的冲突,难以实现研究的持续性,容易冲淡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研究内容与学科课程标准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研究与考核相分离……所以很多老师虽能认识到项目学习的价值,但在设计项目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是找不到“项目学习”的切入点。
一、小学数学“项目学习”设计的切入点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性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2]。因此,我们在设计项目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认知需要为切入点,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结合生活学数学。以问题解决为切入点、结合身边实际用数学,依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儿童学习前人知识和参与实践之间,即在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之间,找到一种保持恰当平衡的方法,从而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3]。”以课外延伸为切入点,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来设计项目,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教学要着重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意向和目标针对性,要把学生的技能转变成他们自己的智力活动的安排[4]。而项目学习中“真实的情境”“设计真实的驱动性问题”便是为了使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关联,要把所教的东西转变成学生所求的东西,把教学的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项目学习”设计的具体实施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完美结合,将有效地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努力寻找学生学习与生活链接点,尝试将数学学习项目化。
1.以认知需要为切入点,借“活动”促“认知”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以认知需要为切入点进行项目学习设计,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有所悟,自悟自得,并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知。如二年级上册将学习《厘米的认识》,正值学校倡导学生“给公共区域(如卫生间洗手台)培育绿植”,于是利用暑期引导学生开展“水养菠萝花”项目学习,活动要求每周记录一次水养菠萝花的生长情况,看看谁能成为养花高手?怎样了解生长情况?如何记录?成了学生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选菠萝叶、换水以及每周测量一次根须以及叶子的长度就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活动中,从认识测量工具到掌握“测量”方法水再到探究植物生长的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伴随着根须的生长而增长过程,因为根须没有整厘米整厘米地生长,不足整厘米产生“毫米”这一更小的计量单位,活动中生成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激起新的悟探,主动求教变成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生在两个月的观察、测量、记录中水到渠成地掌握测量方法,建立长度大小表象;学生在这过程中边操作边领悟测量的方法,观察实践中增进对“厘米”的认识。
以认识需要设计项目,在项目活动中理解掌握知识。这样的学习没有琐碎感,开放的项目学习,造就教与学的无痕、教与练的无痕。在测量根须的成长过程中将学习度量整厘米的长度、大约几厘米的方法及认识毫米串联起来,让学生顺势而学,淡化了“教”的痕迹,隐去了“练”的味道,凸显了“学”的氛围。这样的认识不是填鸭式,而是一种主动求知,一种积极的参与。
2.以问题解决为切入点,借“运用”显“价值”
问题解决是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当学生面临着亟待解决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中,老师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出发设计项目,有利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真实地学习数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如李老师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出示学校征订校服四种款式,你喜欢哪种款式呢?从关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很快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学生众说纷纭时老师适时的一问:“怎么知道大部分人喜欢哪款?”,自然引出了数据收集的目的。“怎么收集我们要的数据?”“数据收集完后要做什么?”从情境出发,在精心的设问中将本课的课题分步骤,有序的呈现,让学生清晰的感知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经历”确定校服款式”中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在举手、投票等方法选择上,学生一致喜欢上投票的方法。怎么投票呢?一人投几次?一次投几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方案,促进活动的有效展开。如何统计每款的票数呢?“正”字法,排队法、分类数数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讨论是积极的,方法是多样的,一次次的活动都带给学生新的思考,新的挑战。思考贯穿投票、唱票、计票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以问题解决设计项目,让项目成果彰显知识的价值,让学生的项目活动更有意义。项目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需要,又服务于生活,学生乐于操作,这样的问题解决不是模式化的操练,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实的问题解决,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
3.以课外延伸为切入点,借“探究”促“提升”
“课外延伸”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选择与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相对应,由课堂教学的思想方法延伸的相关问题的探究,它立足学生实际,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多形式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学习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可以以“课外延伸”的为切入点设计探究性学习项目,提升对课堂学习的认识。
数学实践不仅要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因此在学完《吨和千克》后,引导学生探究“家庭一天的用水量”,有的学生利用工具直接称一桶水的重量;有的学生是借助体重秤先称人与一桶水的重量,再减去人的重量,从而求出一桶水的重量;有的借助一矿泉水的重量来估测一桶水的重量,再借助一桶水,估算洗衣服大约用多少的水,洗澡大约用多少水……,在“以小估大”中,推算家庭一天的用水量;借助数据中,激发节约用水的意识;通过交流,形成节约用水方案。在测量活动中,从直接量到间接量,丰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发现用来表示液体重量的单位通常是升和毫升,一升等于多少千克呢?问题驱动她或主动求教,或查阅资料,拓展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在体验中润物无声地渗透节约用水意识,真正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新的提升。
4.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借“实践”促“发展”
“主题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割裂状态,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强化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整体、全面的知识;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了学习者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习者的协作学习能力。教学中善于整合多学科的课程目标设计项目,让学生围绕同一个项目展开多角度的学习探究,这样主题式的项目学习,将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在实践中发展获得多元的发展。
在四年级上册尝试《冰糖葫芦》主题活动,以作为一个冰糖葫芦生产商,怎样提高工作的业绩?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男女生喜欢的冰糖葫芦的口味,结合此活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购买食材,结合此活动学习品社学科“影响价格的因素”,学会货比三家;运用“笔算乘法”相关知识计算制作冰糖葫芦所需材料,进行成本预算;运用“笔算除法”计算购买的水果大约可以做几串,每串大约多少钱;为“冰糖葫芦”设计包装,掌握品社“包装中的学问”;学会设计营销手段,买几送几,运用“乘除法笔算”知识计算盈利,進行品社学科“体验买卖”活动,并思考如何“合理分配盈利”。这个主题活动不仅有趣,还有效融入学科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让探索新知成为活动的需要,学以致用,促进学习真实的发生。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项目学习”设计时要从学生认知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自上而下的项目学习中,慢慢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让学生学习达到真正的“自主”,真实的“研究”,让学生在项目成果展示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彰显项目活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瑞芝;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赵莉莉.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促进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27-128.
[3]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布鲁纳,邵瑞珍,张渭城.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