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网融合”
——让垃圾从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018-07-21金立山通讯员应海峰张雯雯
文 金立山 通讯员 应海峰 张雯雯
作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杭州怎样了?
走进位于杭州城区清吟街南侧的小营民居,我们发现这里有着和其他小区的不同之处——没有市民常见的黄色、绿色垃圾桶。2011年,小营民居所在的小营巷社区率先成为杭州“垃圾不落地”的试点区域。3600多户居民每天有两个固定的倒垃圾时间,分别是6∶00~8∶30,18∶30~20∶30。
从开始的不怎么理解,到逐步的参与,再到后来人人成为监督者,小营巷社区副主任兼卫生委员徐迪风对这项实施了近7年的举措颇为肯定:“我们小区的居民每天回到家,看到自己小区内的环境比小区外都来得干净整洁,都非常支持这项工作。其他暂未开展‘垃圾不落地’工作区域的居民也非常希望下一步能够推广。”
如今,这里的“垃圾分类”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填补了院落式垃圾分类不落地的空白。社区联合居民、志愿者和物业各司其职,居民自觉分类、保洁员入户收集、志愿者同步指导。各类回收企业则在后端提供个性化分类服务,可回收垃圾交给朗盾、申奇等一些回收类企业,餐厨垃圾交给专业的厨语公司,其他垃圾则通过环卫直运。
小营巷社区所在的小营街道,共有129个小区,34508户,当前,垃圾分类工作已在街道辖区内实现全覆盖,其中20多个生活小区实行“垃圾不落地”,可谓是杭州市垃圾分类的“精致”区域。
作为首批的试点城市,杭州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五个城市从2000年开始行动,逐步使垃圾分类成为全国各地环保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共识。在近年的实践中,各大城市还陆续出台了相关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杭州于2015年发布《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同时,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制定实施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环境改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截至目前,杭州市垃圾分类生活小区达2031个,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123.21万户,开展垃圾分类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827家,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活垃圾“三化四分”路子,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和分类处置。2015年,杭州被住建部、财政部、商务部、环保部、发改委等五部委列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杭州还有哪些困扰?
2017年8月,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进行一项名为“垃圾分类,真的这么难吗?”的调查。调查采取在线方式,样本总数2000份。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垃圾分类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普通公众的认知度尚不尽如人意;即便自认“了解垃圾分类”,但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怎么分类、会不会自觉分类,还做得不够。在回答“生活中您会对垃圾分类吗”这个单选题时,表示“会”的占49.7%;“偶尔会”的占37.9%;“不会”的占12.5%。
在杭州,虽然示范小区的垃圾分类已经做到“精致”,但面上的情况尚不容乐观,街头访问垃圾分类这件事,得到的结果和在线调查类似。人们虽然对垃圾分类工作知晓度很高,但是参与率还不尽如人意。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分与不分,最后垃圾车都是混装运走的。
事实上,受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建设难等问题的影响,杭州面临着后端分类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在后端处置项目建设方面,虽然九峰环境能源项目、天子岭餐厨资源化利用项目、萧山临浦一期和钱江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调试运行,但总体上还是不能适应前端分类垃圾的处理需求。
另一方面,杭州市的垃圾焚烧能力也存在隐忧。业内有关专家指出:从世界范围看,越是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如日本、瑞士、德国,越是垃圾焚烧占比很高的国家,90%以上垃圾都进行回收和无害化焚烧处理;反之,立法明确禁止垃圾焚烧的国家,如希腊和菲律宾,垃圾分类和处理均乏善可陈。所以垃圾填埋不可能完全替代焚烧,但是可以做到“少烧”“好烧”。杭州市2017年垃圾填埋比例为64.32%,焚烧比例为35.68%,提升垃圾焚烧能力迫在眉睫。
此外,在临安、建德等农村区域,过去三年在省市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新建了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总体分类工作领先城市,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硬件不足、设备落后的尴尬局面。临安区农办农村建设科科长章志刚常年投身在垃圾分类工作第一线,他表示:“县(市区)级财政普遍仅能维持农村卫生保洁等基础性工作,一直无能力系统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基础设施体系。资金保障不足,工作后劲必然乏力。”
带有杭州基因的“两网融合”,或可加速实现垃圾资源化
近半年来,杭州市下城区艮园社区主任王岚省去了一件烦心事,社区内的垃圾,除去餐厨垃圾等“湿垃圾”,全部都有人负责回收了。一家叫“虎哥”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承担了这项繁重的任务。“以往小区出租户搬家,留下的家具、床垫等垃圾都堆积在楼道里,是社区的大麻烦。有了‘虎哥’,现在这块工作省了社区不少人力、财力和心力。”王岚深有感触地说。
像“虎哥”这样的企业的出现,在杭州搅起了废旧回收行业的春水,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互联网+回收,或许就是下一个风口。”2017年6月,杭州发布《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运营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进一步深化垃圾处理运营体制改革,这预示着杭州市的生活垃圾处置市场全面开放。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再生资源、生活垃圾以一种独有的方式维持在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上。这种两网并行的模式里,走街串巷的拾荒人员充当了重要角色。随着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越来越艰难,属于再生资源的垃圾一旦全部流入生活垃圾网络,将给原本就自顾不暇的终端处置设施带来更艰难的负荷。
正是洞察到两网并行的弊端,一批高学历人才和社会资本投身“互联网+回收”行业,他们怀揣着对绿色发展的“情怀”,正日以继夜奋战在第一线。目前,这类新的回收模式已覆盖杭州市区300多个居民小区。物尽其用、虎哥、村口、家宝兔4家创新模式分别被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评为“再生资源创新回收模式典型案例”。余杭区和上城区积极尝试政府购买服务,有效减轻了垃圾处置压力,调动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促进了垃圾资源化利用。
大学路场官弄66号是上城区小营街道的大件垃圾及可回收物统收统运点,2017年1~12月大件垃圾已收运244车约550吨,旧衣物35吨,玻璃瓶17吨左右。2017年4月始,小营街道联合“家宝兔”通过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分类培训及废旧物品回收等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宣教活动40次,受益小区65个,回收废旧物品170余吨。可以说,这些数据印证了“两网融合”在杭州的初显成效。2017年11月底,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询意见建议。意见稿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居民小区、行政村普遍设置回收网点,全市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达到2000个,“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覆盖率达到90%,培育出一批年回收1万吨以上的再生资源回收规模企业。
2018年1月1日,中国对“洋垃圾”say“NO”。谈到这一事件,家宝兔创始人王爱华有点激动:“国家已经有了这样明确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倒逼加快国内回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只要能够把垃圾分类这件事情在国内落地,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
当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融合发展,突破两个网络有效协同发展不配套的短板,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就能“梦想照进现实”。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再生资源企业时所强调的,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
若不从源头减量,再好的分类模式,也解决不了“垃圾围城”
刚刚过去的2017年“双十一”人们记忆犹新。“双十一”期间产生的超过15亿件包裹,让后续处理面临很大难题。据业内人士统计,如果按每个包装箱0.2公斤的通常标准保守估算,15亿件快递,将至少产生超过30万吨的垃圾。
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估算,每1吨废纸回炉化浆能生产0.8吨的再生好纸。也就是说,1吨可重复利用多次的纸箱如果用一次就扔掉,即使能100%回收纸浆,最后也只能得到0.8吨的新纸盒纸箱,剩余0.2吨的缺口,仍要靠砍树伐木来解决。而生产过程中还会消耗煤、电等能源,对水、大气等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这一事实印证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提出的:“垃圾分类有助于减量回收,但本身不等于减量回收。不产生、少产生垃圾,才是最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分类可以倒逼前端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同时可以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生产、消费和生活环节减少垃圾的产生,即促进“产生前减量”。但是,分类本身并不直接消灭和利用垃圾。
美国布鲁克林有一家“永远都不会产生垃圾”的生活用品店,它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播撒着它的价值观。那里的一切商品都没有包装——正如店名,“Package Free Shop”。想买沐浴露?请你自己拿容器来从水龙头里灌。这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这其中,个人和社会组织可以做的是联合抵制商品过度包装。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立法,建立“生产者衍生责任制”,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销售的商品,实行商品与包装物分开销售。针对现状,尤其可以研究出台快递包装标识,专项治理快递包装,让包装垃圾早日减量。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产、消费、分解都是社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唯有激发社会力量,实现多方协同,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才能探索出适合杭州、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垃圾分类新模式。不久的将来,拥有了“两网融合”的“绿色”脚注,杭州的美丽中国样本将更加立体,世界名城形象将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