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国际化背景下杭州历史建筑的“新活法”

2018-07-21李天太楼舒

杭州 2018年6期
关键词:杭州建筑历史

文 李天太 楼舒

“历史建筑”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指的是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文物保护点的建筑。它承载着杭州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要素,保存着杭州的生命信息和“活化的历史基因”。

二十世纪末,杭州“旧城改造”大规模开展。当一栋栋新楼崛起,杭城日渐变“新”时,历史建筑和街巷却在悄悄地消失。在经历了“建设性的破坏”和“发展中的困惑”后,杭州清醒地认识到,传承和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责任,更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新形势 新要求

面对G20峰会和亚运会等重大机遇,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进入了重要“窗口期”,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首先,杭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和美丽中国样本建设,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杭州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传承文脉,根据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必须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再次,在中央、省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城市工作进入新时期,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坚持“五大理念”和“五大统筹”,防止大拆大建和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着力塑造城市特色,“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向世界展示“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必须不断提升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水平。

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加科学、全面地将散落在杭城各个角落的历史建筑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使城市更具竞争力、吸引力,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保护利用困难重重

保护与规划的冲突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名城保护工作以文物保护的“单线保护”为主,主城风貌因城市建设而破坏较大。2005年正式启动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标志着“单线保护”迈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多层次保护体系。但由于历史建筑保护起步晚,不少历史建筑在挂牌保护后,与建设的冲突较大。

产权人保护责任落实难。历史建筑中,非国有建筑的所有权人和国有建筑的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承担相应的修缮维护和日常管理责任。但现实中保护责任难以落实的情况大量存在,一方面是房屋产权关系复杂或存在历史纠纷,另一方面个别单位或私人所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人无力或不愿意实施抢修,沟通难度较大。

主城区外的历史建筑保护统筹不足。目前杭州六个主城区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体制、管理机制、资金配套等已按《杭州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的要求逐步落实到位,其他区及县(市),由于保护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不同、资金“分灶吃饭”、农村集体土地的转让受限,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还有待探索和完善。

历史建筑合理利用有待探索。由于产权单位、回迁居民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和保护知识,使修缮后的历史建筑遭到二次损毁;利用模式不合理引起社会争议,如历史建筑因作为餐饮场所、私人会所引起社会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符合历史建筑文化形象,但如果只做非营利场所,又会陷入利用形式单一、经济效益不佳的另一极端模式。

历史建筑保护行政执法力量薄弱。杭州虽然出台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但处罚金额相对于违法成本较低,难以有效阻止历史建筑的违法破坏行为。其次,虽然《条例》中明确了各类处罚的主管部门,但部门间还存在职责交叉、互相推诿等问题,执法力量有限,难以阻止破坏行为。

引入HUL理念,将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城市发展

“历史城镇景观(HUL)”方法作为一种保护历史城镇的创新方式,是一种对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城镇遗产资源的管理方法,为历史城镇提供了一种全方位保护、发展的整体方法论。

创新保护理念。以“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理念,而非“历史建筑博物馆”的理念,以价值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保护好不同时期有价值的建筑及其形成和发展背景。拓展保护范畴,对于已建成50年以上,以及不到50年的各个时期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均不得拆除;拓展保护类型,从住宅、办公、商业、宗教建筑保护,拓展到文体、工业、医疗、古井、古桥等建筑保护,做到保护“零遗漏”;拓展保护地域,从主城区拓展到萧山、余杭及五县(市),从城镇拓展到农村。

落实责权。若因责任人无经济实力落实保护的,可给于相应的补贴优惠政策,或与其协商,采取政府收购保护方式;若因产权纠纷共有人达不成一致意见导致历史建筑濒危的,可由当地政府进行应急抢救保护,先确保历史建筑不危、不塌、不倒,再进一步协调产权人的纠纷问题;若因主观不愿保护甚至希望拆除历史建筑的,首先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责任人的保护意识,仍顽固不化并破坏历史建筑风貌的,则采取严惩处罚措施。

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将“历史建筑与杭州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十小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品牌”打包整合,发挥集约优势效应;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引驻历史建筑,让商贸者得到文化熏陶,让文化人得到消费便利;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建筑保护事业;开展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标准化研究工作,量身定制“一幢一册”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说明书”;坚持技术引领,针对历史建筑绿色节能、结构加固、消防预警等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和创新。

提高执法层级,强化执法力量。将历史建筑的日常监管工作纳入杭州数字城管的管理模式中,实现保护管理的精细化、内容数字化、处置精确化;组建一支专业的文化遗产执法大队,针对杭州的西湖遗产、运河遗产、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各类文化遗产进行统一执法。

猜你喜欢

杭州建筑历史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院子
新历史
杭州旧影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