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合“颈痛止晕方”治疗颈性眩晕62例疗效观察

2018-07-20何丽娅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针灸中药

何丽娅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合“颈痛止晕方”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治122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组62例,采用针灸、内服中药“颈痛止晕方”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盐酸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颈性眩晕;针灸;中药;颈痛止晕方

资料与方法

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2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男29例,女33例;年龄28~77岁,平均57岁;病程14d~12年。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32~72岁,平均56岁;病程3d~14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1]:依据全国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制定的关于颈性眩晕诊断标准。①颈性眩晕发作期,颈部转动后头晕目眩,反复发作;②伴有头痛、恶心、出汗等交感神经激惹征;③颈椎X线显示椎体失稳或滑脱、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锥小关节紊乱、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孑L及间隙狭窄等;④旋颈试验结果呈阳性;⑤颅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或供血不足;⑥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等症。

中医证型: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对颈性眩晕进行分型。①风寒痹阻型:以头晕目眩症状为主,偶发视物模糊、疲劳等,颈枕、颈项部有疼痛感,得温后疼痛缓解,遇寒时疼痛加剧,活动受限,颈部僵硬,后颈部有压痛或可触及条絮状物。脉弦紧,舌苔白腻或薄白。治疗组以此为主证23例。②气滞血瘀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颈部有烧灼、针刺样疼痛,偶发视物模糊或疲劳,痛处固定,脉弦细、舌苔有瘀斑或呈紫暗。治疗组以此为主证13例。③痰湿阻络型:以眩晕欲吐为主要症状,头重如裹,视物旋转,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治疗组以此为主证13例。④肝肾不足型:以眩晕耳鸣为主要症状,腰膝酸软、头晕眼花、颈项酸软疼痛症状,脉细弱,舌红苔少。治疗组以此为主证8例。⑤气血亏虚型:头目眩晕,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治疗组以此为主证5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行针灸及内服中药治疗。①针灸:选取夹脊、阿是、风池等穴针刺。风寒痹阻型加肩井、外关穴;气滞血瘀型加血海、膈俞、期门穴;痰湿阻络型加公孙、内关穴;肝肾不足型加肾俞、肝俞、三阴交、太冲、涌泉、百会穴;气血亏虚型加百会、足三里。1次/d,7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d。②内服中药:药用自拟“颈痛止晕方”,组成为川芎15g,葛根15g,海桐皮12g,白芷12g,姜黄12g,天麻15g,刺蒺藜12g。风寒痹阻型加桂枝汤;痰湿阻络型加半夏白术天麻汤;气滞血瘀型加丹参、当归、桃仁;肝肾不足型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气血亏虚型加归脾汤。1剂/d,分3次温服。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间隔2d,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2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1次/d;同时给予10mg氟桂利嗪口服治疗,于每晚睡前服药。1个疗程7d,共治疗3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2]: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颈性眩晕疗效进行评价。①痊愈:患者体征、症状恢复正常,可正常工作,随访无复发;②显效:患者体征、症状明显好转,但颈部在劳累后有不适感;③有效:患者体征、症状有所改善,但仍需继续治疗;④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汁学意义。

结果

各疗程两组疗效比较: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41.5%)低于对照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88.7%与对照组(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96.8%)高于对照组(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l),见表l。

讨论

针刺时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取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清利头目,除晕止眩之功。针刺风池穴、颈部夹脊穴可升发阳经之气血,使之上注于脑,髓海得养。针刺夹脊穴、风池穴对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交感神经及脊神经可释放出5-羟色胺、缓激肽及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对大脑中及椎基底动脉血容量及血流速度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3]。配合针刺外关、肩井可祛除风寒,使气血上达,改善和增强体表微循环,减轻对血管神经的压迫,达到止眩晕的目的。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公孙穴属于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太阴络脉,也是八脉交会穴,与冲脉相同,对脾胃二经各部气血有较好的联络作用。膈俞、血海、期门相配,具有较好的行气活血作用;补肝俞、肾俞,灸百会、涌泉,平补平泻太冲达到调补肝肾,填精补髓之作用。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与百会合用具有补益气血、升阳举陷之功。对上述诸多穴位进行针灸,能够对颈性眩晕患者局部肌肉痉挛进行缓解或解除,促使无菌性炎性组织消退,加速水肿消失,松解组织粘连,对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作用明显,同时可使脑部血供提高,对眩晕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4]。

自拟的“颈痛止晕方”具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作用。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葛根解肌升阳,善于缓解项背肌肉痉挛;海桐皮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白芷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姜黄具有行气破血、温通经络之功;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痉之功,善清头目、止眩晕;刺蒺藜平肝、解郁、祛风明目。故本方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流速度、促进颈椎间孔周关节囊滑膜炎水肿的吸收和消退、解除脑动脉痉挛、改善脑循环的功效,治疗本病有较好效果。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颈性眩晕发作初期时,给予患者西医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尽快缓解患者脑部缺血状态,同时配合静卧休息,应是急性期较好的处理办法;在中、后期,采用针灸、中医药针对性治疗,能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诱发因素,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l]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志及分型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汪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7.

[3]戴奕爽,陈兴华.近十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概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6):57.

[4]彭支莲,黄剑.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9-30.

猜你喜欢

针灸中药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飞蚊症 不妨一试针灸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的“人事档案”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