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人居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8-07-20李晓璠

价值工程 2018年18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城市化

李晓璠

摘要: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被公认为是目前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市化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城市化为人们带来一定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和人类健康产生着影响。本文阐述了生态人居环境的特征及建设生态人居应重视的研究课题。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con11non trend in today's development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phenomena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double-edged. While urbanization brings us with benefits, it also brings about a series of seriou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ffects the nature and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human settlements and some focus subjec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human settlements.

關键词: 生态人居;城市化;绿色建筑;健康住宅

Key words: ecological human settlements;urbanization;green architecture;health dwelling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8-0221-02

0 引言

面对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房地产开发商如何处理好企业和社会利益、社区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与平衡等等问题;怎么来体现对社会责任,对城市化建设的贡献;怎么样来建设绿色人居、和谐社会,怎么来使你所做的地产有品质并且升值,这些都是我们直面的课题。

1 生态人居环境的由来

早在1698年,英国著名的规划学家霍华德就针对工业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园城市”理论,《雅典宪章》也指出“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住房本身,而且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居环境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居住社区的综合环境,是居民赖以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社交、与自然接触的空问;而广义的人居环境则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物理环境三个部分。社会环境有社会秩序、民主政治、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医疗体系和居住社区等各个层面;经济环境包括产业结构、资源转化效益等。物理环境有城市用地布局、环境污染防治、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敏感区保护等内容。当今最令人关注,通常在研究中提及的主要是生态人居环境。它是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是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生态人居环境的优越性

与传统人居的环境比较,生态人居环境具有以下优越性:①和谐性。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②高效性。改变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③持续性。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④整体性。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关系。一个城市如何营造生态化人居环境,我国人多地少,尤其是城市密集度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生态人居的建设和城市生态的发展,应包含从生态规划到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从生态规划到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规划,落实到绿色的建筑的设计,指标体系从规划一直控制到建筑实施。生态规划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规划,应从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在人与行为之间、基础信息、水源植物、土地利用、气候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括地质因素、水文、植物类的分析,生态性分析,以及景观格局的分析等。

3 绿色建筑设计是以人为本发展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

现代国外住宅经历了三个阶段:可持续发展住宅生态绿色住宅——健康住宅。它们之间既有关联性,又有各自的重点。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有:①室内热环境差,冬冷夏热,导致能耗加大、患病率增高。②噪声影响居民生活和睡眠,户内隔声不达标以至邻里不和。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一时增加容积率,居民日照无保证。④水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⑤水体污染严重,存在致癌和可凝致癌的微生物、有机物,水厂采用传统工艺而不能有效清除。⑥住宅封闭性和住宅匿名性加剧了人际关系淡漠。

4 生态人居建设的研究课题

房地产开发商在生态人居建设的整个系统工程中,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建设生态人居应重视以下课题的研究:

4.1 注重生态水质的处理

采用净水技术局部进行水质处理,在使用景观水净化技术的同时,加入了景观净化特效菌,设置独特的水下给气增氧系统,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景观,娱乐用水C类标准,处理好的水除定期保持一定补给新鲜水和排洪外,不向外排放。合理配置水生植物,在河中种植适应性强,具有较强抗污能力的香蒲等水生植物,利用生物的净化作用,保证水质,构造良好的水域生态系统。

4.2 注重生态植物园的处理

多选用能净化空气,防尘,带有草本方香或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在主要植物旁设置标识牌,标明植物的名称,以及简单的习性,以便展开科普教育,同时也营造出小区的绿地空间、亲子空间、亲和空间,使小区居民生活在和谐、友善、积极、上进健康与乐观豁达的人际关系氛围内,从而使人以身心两方面都得到良好的陶怡和濡染,使人能充实、美丽。

4.3 开展健康课题的研究

社区体育设施分为级,根据空间私密性要求不同与体力的强弱,达到运动与安全的和谐统一,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

4.4 开展住宅养老课题的研究

从健康、辅助设施和社会氛围三个方面展开;①提供多种套型,可根据老人意愿自由选择;②辅助设施完备,如无障碍设施、呼叫装置及老年人昼夜看护等;③利用社区多元社会关系,营造一个广泛的社交氛围,让老年人感到自己仍属于这个社会,同时经常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充实生活、保持思维的活跃。

4.5 开展人居环境安全的课题研究

安居除了建设稳定的安身居所,除了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与配套建设的方针,还要有利于推进和保证安全,如注重防盗、防火、防灾等。

4.6 开展培育知名品牌的课题研究

房地产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品质时代。住宅建设必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将住宅建设与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使文化对住宅的影响与现代时尚紧密结合,形成许多鲜明的个性品牌。在培育知名品牌的过程中,应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建筑理念和技术,注重环境的创建,注重住房品质的提高,注重人文理念,在规划设计上凸现特色,避免千层一面。为创建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城市既有的历史沉淀,使城市体现人文关怀,打造城市品牌。

4.7 开展资源节约、有序利用的课题研究

高度重视建筑中节能、节地、节水、节电。推进集约化建设是一个战略问题,和谐创业是生态人居提出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更加珍惜、合理利用资源。节能省地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部分,特别对中国的国情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建筑节能是整个能源节约最重要的方面,应采取综合性的做法来节能,即广义的节能。

4.8 健康住宅研究

①周边自然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生活配套设施齐备,有大面积的绿地和公园,具有良好的居住条件。②建立人性化的社区文化核心平台。1)组织老年人会,外出旅游等,开办老年大学,举办多种兴趣、爱好培训班,定期举辦老年运动会,各类大赛,联欢会。2)在小区内开办幼儿园,托儿所,儿童娱乐天地,儿童保健站,组织成立辅导班,学习班,特长班,组织各种科普宣传、运动会、网络大赛及特长大赛等。

4.9 开展健康物业管理模式的研究

健康物业管理模式是在传统物业管理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多样型的管理手段,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从而保障业主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物业管理模式。

健康物业管理模式由环境管理中心、健康保健中心、智能管理中心、求助中心、健康社区文化中心和健康交流俱乐部等组成,全方面地保障健康生活的延续。

生态人居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细胞,如果我们把这个细胞做好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日标也就实现了,所做的地产有品质并能实现升值,并且对社会尽了责任,对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开发商与客户、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人与自然,也达到了和谐共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 2001(1):16-21.

[2]陈为邦.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1,25(1):7-11.

[3]肖笃宁.论景观与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框架[J].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4.

[4]赵冠谦.迎接21世纪住宅建设的挑战——新世纪的住宅与居住环境设计住宅设计,2001,9.

[5]林琳.生态住宅浅议住宅科技,2001,4.

[6]王建国.生态原则与绿色城市设计建筑学报,1999,7.

猜你喜欢

绿色建筑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深圳市绿色建筑审查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