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建立建筑农民工“场中校”的路径探索

2018-07-20马行耀

价值工程 2018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农民工

马行耀

摘要:农民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与职业技术教育倡导工学结合的要求具有契合点。“场中校”的建立既可作为建筑类专业在校生实践的基地,也可作为建筑企业农民工业余学校,一举两得,双方受益。因此,研究建立依托建筑企业、校企共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路径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

Abstract: Migrant worker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The demand for the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in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adv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in Workplace" can be used not only as a base for the practice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architecture, but also as an amateur school for peasant workers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which can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nd benefit both sides. 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ath to rely 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amateur school for migrant workers.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场中校;业余学校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vocational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chool in Workplace;amateur school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8-0056-03

0 引言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对进城务工的远景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进城务工不再是为了打零工赚零钱,他们更向往能够融入城市化的生活中,在城市中谋得一份固定的体面的工作。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各个领域的变革都引人注目,城市化进程的变革也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重视个人发展,渴望城市生活,留在城市的意愿强烈。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有城市化职业倾向,有了职业理想,他们也有了奋斗目标,于是他们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培训或者继续教育来弥补当初的学历、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保证城市化职业倾向有一定的保障。农民工的城市化职业倾向决定了他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许多行业都在经历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时。新型产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机械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许多行业领域里出现了“机器换人”的普遍现象,建筑领域相对而言,对于人力的依赖更多一些,但是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的应用、一些新动能的产生都促使这个行业也开始转向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农民工,依靠体力、低层次重复劳动的农民工将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从业能力教育,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适岗能力,促进农民工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一起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推动新型化城市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人才人力资源大发展方面,农民工是一支生力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业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自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转型和发展的有理想、讲文明、懂技术、会操作、出业绩的新一代建筑产业工人,深入推进农民工业余学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完善制度措施,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工地建校、社会参与”的农民工业余学校建设管理模式,丰富农民工业余学校内涵,更好地发挥综合载体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1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现状

目前建筑业农民工的特点是:整体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素质偏低;技能培训程度低,业务素质不高;流动性大,但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一旦熟悉后,不会轻易换工作,求稳心理较强。

对于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在政府层面由住建部牵头已建立起覆盖一线操作人员、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可见,建设行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一线建筑工人(农民工) “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以及工人技能鉴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建筑教育的培训和发展。此外,国家和住建部相关政策和文件的颁布,使建筑业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建筑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共同培训的局面。然而,由于建筑业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起步晚,发展也很不平衡,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大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缺乏专业教育,未经职业培训就进入建筑业,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建筑行业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推行、BIM技术等信息化的冲击、精装修建筑的全面推广等,对于建筑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1.1 政府层面的政策、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仍处于被动安排状态,从政策层面也缺乏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引导。

国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各级院校及行业协会、社会机构参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从政策、经费等各方面落实。目前有些地方实行了培训经费补贴制度,但培训经费的落实方案、分担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对教育培训质量及运行保障仍需加强。

1.2 社会培训机构的资质、实力不够 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师资专业能力千差万别,机构通常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他们为了节省培训成本,东拼西凑教学设施,东拉西扯培训师资,不会特意为农民工做量身定做的培训,而是以职业资格范围为主打,以获得上岗证书为幌子,培训的内容也不是农民工从业急需的。

1.3 农民工接受培训教育的主动性不够 因为培训机构培训教育要收取费用,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尚未赚钱先交钱,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所以他们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经常加班,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地点不在工作地点的话,更是要付出交通成本、住宿成本等,再加上主观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接受培训的意识,导致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2 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建立建筑业农民工“场中校”业余学校的路径

从培训教育内容而言,尽管我国已越来越重视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教育内容也不单是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时代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已经促使有关部门在考虑农民工职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培训扩展教育的内容也开始涉及文化素养、健康教育等领域。但针对日趋复杂的农民工层次结构,面对农民工不同领域需求,有针对性、预见性的“职业规划性教育”依然是农民工培训教育的瓶颈。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基本还是政府要求、企业被动组织的岗前培训,对于农民工而言,没有得到职业发展层面的系统化培训教育。因此,以农民工自身发展诉求为依据,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农民工特质为教育依托,旨在长期、有效、务实为农民工自身发展服务的“职业规划性教育”是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方向。

从培训教育形式而言,如何让建筑企业在生产的同时兼顾农民工教育问题,如何让农民工有职业生涯规划,得到应有的继续教育,如何破解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难题?探索企业组织、院校完成、多赢合作的“场中校”来培训农民工,是新时代城市化进程、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场中校”,既保证了建筑类施工企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为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建筑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优质院校建设、优势专业建设中都很重视“厂中校”的建立,對于施工企业而言,“厂”即“场(现场)”。“场中校”的建设也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提供了稳定的见习基地;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此举也在推动新型化城市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人才人力资源大发展方面受益。

3 政府主管部门为“场中校”提供政策保障机制

3.1 优惠政策,完善农民工培训保障机制 在新时代城市发展人才计划行动指南中,许多一二线城市已经在先行,对于各个层面的城市外来人口敞开胸怀。为了城市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农民工群体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来很大贡献,大城市也开始注重农民工群体的稳定发展状况。对于农民工的培训教育,其实是一种社会福利,政府主管部门应发挥好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围绕就业市场,做大做实人才工程。对于建筑行业,应鼓励建筑企业兴办“场中校”,为农民工培训教育提供便利,提高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制定配套政策,完善制度保障,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创造条件,使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采取具体经费保障措施,加大培训补贴力度,政府为建立“场中校”的企业给予经费补贴或税收优惠,建立培训经费分担机制,减轻企业及农民工的经济负担;逐渐扩大免费培训范围,让更多农民工接收技能与素质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3.2 加强职能监管,规范职业培训 政府主管部门做好“放管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培训方面,做好规范准入制度,加强对企业培训的监管即可。对于具备条件的“场中校”,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建立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政府鼓励建筑类职业院校开展“事业部”模式培训项目,将培训项目搬到企业“场中校”进行培训,从政策方面鼓励校企合作开展“场中校”培训。同时清理整顿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培训机构,严格依法取缔,净化培训市场。

3.3 建立指导、咨询、援助机制 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农民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就业及培训方面需要社会的帮助。现有的劳动就业指导、帮困中心等也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上岗培训等服务,但影响力有限。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以劳动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建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培训机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为基点的指导、咨询、援助体系,为农民工提供职业规划向导、教育项目推荐、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与帮助。

4 建筑类企业为“场中校”提供硬件设施,为农民工精神富有提供保障

因农民工与企业劳务合同是临时性的,所以大多数建筑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表现为:简单化(如交代基本操作流程、施工机械等)、形式化(如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另外就是岗位安全教育,如电焊工、架子工、模板工等涉及安全的岗位,因严格持证上岗制度要求,上岗的工人基本上参加过正规的岗位培训。建筑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是由于企业要压缩经营成本,不愿在人工费上花费过多,另一方面农民工流动性大,企业担心自己的培训成了“为别人养鸡而收不到鸡蛋”的过程。鉴于目前的现状,建筑企业应该为自身的施工人员存量做好未雨绸缪,不能再抱有临时找人的想法,要培养自己的专业建设施工队伍,所以加大建筑施工人员的培训,确保农民工能够死心塌地的跟定本企业。因建筑施工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条件限制,建筑企业不可能在企业所在地建立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而“场中校”是保障农民工接收培训教育的最好途径。

4.1 建立“场中校”配套设施,保障培训条件 “场中校”的建立,可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有了“流动的业余学校”。建筑施工企业应保证“场中校”的硬件配套设施,鉴于目前信息化的发展,“场中校”内不应只是一间教室、多套桌椅,应该配备信息化设备,譬如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建立一个供员工学习的标准化教室并不是什么难题,标准化文明工地的要求也一贯有这方面的考核,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如何将建好的教室用起来,保证教室不是摆设。只要建立了“场中校”制度,至于培训计划、竞赛机制等可以交由合作院校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去完成,如此发挥各自优势,保证现场培训不流于形式。

4.2 与院校合作,发挥“场中校”实习功能,双方共享共赢 建筑类院校为“场中校”提供了师资和培训项目,当然也要有需求,“场中校”应当具备为职业院校学生现场见习的功能,因此上述提及的信息化配备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合作院校也要投入资金建立譬如远程跟踪拍摄、实时动态监控等设备,保证实习生能够在“场中校”看到学校的实训室看不到的内容。现代化的设备、信息化的教学也为企业的农民工培训提供了便利,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形式进行培训。

4.3 做好农民工培训思想教育工作 让农民工接受与从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培训教育,是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对于城市外来从业人员的基本保障会越来越好,政府、行业及企业应从不同角度营造农民工追求职业理想的氛围,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企业是最主要的思想工作者,只有通过制度留人、福利留人才能保证农民工安心踏实地在该企业工作,才能安心地、主动地、长期性地接收企业的培训教育,而不是被动地、临时性地接收培训。

4.4 打造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终身学习通道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高流动性和高可替代性特征,各个行业内的企业应该共同打造农民工培养工程,譬如建筑类施工企业的作业人员工作内容基本都一样,即便农民工流动,无需将同样的内容在新的单位再培训一次,因此可以尝试建立“场中校”联盟,由职业院校和各个施工企业合作构建农民工学分银行,根据农民工个体需要生成不同的选择性课程菜单,建立终身制的学习档案,依托“场中校”联盟对其进行终身教育,使其终身获益。

5 建筑类职业院校为“场中校”提供软件配套

在建筑工地上创建“场中校”是对农民工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培训教育的最好途径,对提高农民工基本素质和改善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职业技术教育倡导工学结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这就为建筑类职业院校与建筑企业共同创建工地学校找到了契合点。

“场中校”的建立既可作为建筑类专业在校生实践的基地,也可作为建筑企业农民工业余学校,一举两得,双方受益。因此,研究建立依托建筑企业、校企共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路径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对于建筑类职业院校而言,主要为“场中校”提供技术支持、师资配套、教学资源、考核机制等。

5.1 强化自身建设,密切校企合作

建筑类职业院校要为开展“场中校”培训提供师资配套、教学资源、技术支持等。为此要加强有针对性地培养优质师资队伍,改善教学配套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兼职培训师资库,提升双师型教学队伍培训水平;院校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企业为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互赢。

5.2 制定多层次培训项目,设立农民工技能竞赛项目

职业院校与各种建筑专业按自己优势项目合作开发为农民工设置多种学习层次和模式的教育项目,能够让农民工按需学习,学有所用。对于各个层次各个工种的农民工,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对于需要职业技能鉴定的钢筋工、电焊工、测量工、架子工等,联合建筑类职业院校的技能鉴定所,为农民工获取技能证书提供便利。也可以开展各个专业工种的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工,激发农民工职业自豪感。

5.3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培训方法

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已逐步迈向信息化,但对于社会人员培训方面还比较滞后,大多数还是照本宣科,农民工对此毫无兴趣。“场中校”培训要改变重知识轻技能的状况,应将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将理论、技能、素质提升融为一体,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培训过程,建立“智慧工场”,将施工现场与培训内容对接,指导农民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切身用到的技能和知识,加强农民工的参与度。

5.4 线上线下结合,发展培训信息化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农民工也已深刻地体会到信息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畅通的信息有利于农民工做出正确的职业、继续教育等选择。我们应建立全面的、便捷的、互动的、立体的农民工职业发展与继续教育信息平台,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线上培训。培训平台APP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在线学习交流渠道。通过手机即可获取各类教育培訓信息、各行各业从业要求、最新行业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在线学习与咨询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云课堂”“云班课”等新的教育手段,可以随时随地组织农民工学习新技术、认识新材料、掌握新工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孙丽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初探[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23.

[2]刘立尧,苑林.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路径分析[D].湖北农业科学,2012.

[3]朱海雅.农民工继续教育与其职业倾向的匹配状态探析[D].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云岭先锋,2017-11-01.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先前学习在职业培训中的认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