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8-07-20梁帅帅
梁帅帅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现代新兴的、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普及而出现的新业态,对传统金融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冲击。本文从这类新型业态的特点以及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入手,分析了银行应对该类挑战的思路,为金融力量的整合和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以期为银行的科学进步给予一些参考和指导。
Abstract: Internet finance is a new form of business which is based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platforms. It has caused a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ditional finance.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ew type of business and the impact on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s, analyzes the bank's thinking to deal with such challenges, and provides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of financial forc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bank.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Key words: Internet finance;commercial banks;business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8-0044-03
0 引言
2013年金融界发生的大事件中,阿里巴巴“余额宝”业务的正式运营无疑是重头戏,从当年6月到次年2月,不到三个季度的时间里,在资产规模上就飞速膨胀到了4000亿元,这一资金规模已经等同于同期全国全部活期存款的1%,可见其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伴随着这种金融首创的成功表现,“活期宝”等类似业务都纷纷推出,共同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走上了历史舞台。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监管力量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这个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上,一时间掀起了新的存储和支付风潮,使得这类活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该热潮的推动之下,人人贷、有利网等新型市场组织的出现和风靡,使得原本处于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个体以及个人经营主体找到了一条便利的、可行的、顺畅的资金来源,也为社会闲散资金进入生产领域开拓了可行的渠道,基于这种新的发展环境,阿里、京东、苏宁等前期在网络环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市场主体也都将运营的触角延伸到了网络金融,虽然在业务总规模上暂时还不能和传统金融力量相匹敌,可是从扩展的進度和新运营模式带来的效率等优势来看,已经对传统金融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竞争。就传统金融而言,挖掘自身的专业优势,创新经营内容,巧妙运用客户信息,在网络时代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业务转型着手踏上科学之路已经是当务之急。
1 互联网金融概述
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活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后、基于传统金融又实现了质的飞跃的、将运营空间成功扩展到虚拟空间的新型金融业态,是既落实传统融通职能和安全运行等要求,又能体现现代网络“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等时代精神,通过利用信息化和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推动金融领域的信息交流、业务开展实现网络化升级的金融新常态。
这种新业态源自于时代经济和技术基础,也符合新的发展需要,是先进的网络技术革命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运用,为经济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因此,从发展意义上讲,以往金融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成果,加上现代网络建设成果都成为了这种网络金融出现和实际运行的前提条件。作为一项最新的、也是最先进的金融发展成果,从根本上改造了过去的运行模式,创造了丰富的社会价值,也对本行业领域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复杂的要求。
1.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2.1 更高效、更便利地提供金融服务
在金融服务中引入互联网元素,直接解决了原有时空对业务活动的限制性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直接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业务形态和实施模式,从过去主要依赖于物理网点作为平台开展的分散运营,演变为体现网络支付环境的集中和移动两大特点的现代模式。资金供需两类主体由于互联网的引入,两者的距离被明显拉近,大大提高了成交的可能性。
1.2.2 更直接、更针对地应对中小企业融资
互联网金融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成熟不断发展,天然地继承了线上交易的虚拟性,在边际成本上实现了进一步的削减,这种新型方式可以开展批量化的供应,很好地减少了满足小规模需求时需要花费的融资成本,因此更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这一点和传统金融服务有很大的不同,后者会因为管理成本、规避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将自己掌握的资本资源更多地倾向于满足规模化市场组织的需要。
1.2.3 更贴近、更符合金融主体的利润需求
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有效性上来看,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业务可以更好地开拓市场,吸引客户,在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全面推进,从而在实现利润的能力上达到更高水准。同时,由于在网络环境里,传统的物理网点体系的功能可以交由虚拟平台来完成,以及立足于大数据分析可以降低市场需求分析等成本投入,都可以帮助金融业务在运行成本上实现优化,也能够拓展利润空间。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替代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
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在经济领域承担最核心结算功能的银行在金融地位上得到了确立。商业银行一直以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在自己这里的存储资金作为前提,满足缴纳准备金的条件后获得信用保障,从而实现了利用利差获取收益的传统运作模式。商业银行的这种中介地位和承担的结算等业务有效地减少了经济运行中客观存在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覆盖能力,在推动现代经济进步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可是网络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和普及,实质上是对银行的上述地位和支付功能的一种更新换代。
互联网的存在,将原有时空限制从经济领域中一定程度地予以剔除,电子商务的高效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操作简易、交易便捷的各种网络金融服务。实际上商业银行的网上业务的开展时间相对较早,不过客户需要符合较多的前提条件才能参与等现实阻碍,直接阻碍了该类活动的推广和运用,以至于在市场适应性上较差,最终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而“财付通”等网络支付和“微信”所引领的移动支付等,不但没有让客户感到繁琐,而且比线下的金融服务更方便,例如客户只需要在家里连上了互联网的终端,点击几下就可以完成支付等。因此,这些新的业务活动较好地符合了现代金融活动的需求,对银行在领域内的绝对垄断会造成颠覆性的替代,将它们从支付中介的独占地位上拉了下来。
2.2 挤占商业银行的运营空间
“余额宝”等快速涌现的网络金融业务的代表性产品,一般都會为客户带来更多的市场收益,明显地优于传统机构提供的金融业务,从而吸引民众将以往储存在银行的资金流入到这些新的金融领域,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直接受到感染和挤压,揽储压力会因此明显增大。
上述业务挤占现象,会进一步迫使商业银行盈利方式和结构的变化。银行传统的收益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净利息、投资和中间业务等。虽然从发展趋势来看,中间业务的比例正在不断提升,可是信贷仍然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兴盛产生的竞争效应,从银行手中争夺了很多存款资源,直接威胁到存贷差这一银行的基本利润来源,所以,网络业态即从存贷两个方面都对传统银行的业务造成了压力,导致盈利空间被挤压。
2.3 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务虽然有所差异,但都是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分离和割裂,而是在经济活动中相互联系和合作。基于这种情况,由于两者在风险控制上思想以及实施重点的差异化会导致商业银行面临更多新的风险。举例来说,第三方支付通常都选择动态密码和邮箱验证等作为认证身份的基本方式,如果移动终端或网络地址丢失或被盗用,资金就面临着非法转移的风险,而相关的银行经营也自然受到影响。另外,银行传统采取的实名认证的方式有着相对较好的保密性,而现在就网络金融的业务情况来看,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得到客户的各类主要经济信息,一旦出现非法泄露信息获利的不法行为,也会对银行的相关事项带来风险。
从业务层面来看,银行一般会落实周密的监管原则,实施贷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全面地检验申请方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性等各项经济指标,并且从这些信息出发完成系统衡量和判断后才给合格的对象房贷。同时,不管银行规模属于哪一种等级,都被要求在统一标准的规范下运营,都提供几乎同样的金融服务,也就便于监管。而现代的互联网金融以手续简单为主要优势之一,而这种状况在当前信用体系建设还较为滞后的时代环境里,又因为以互联网金融为对象的监管几乎没有法律规定,而很难监管。这种监督难题会因为该类新型金融业务极速膨胀而变得更加突出。而这种监督不力带来的新型金融风险因为业内关联性的紧密而导致行业坏账率整体水平快速提升,所以也必然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经营风险。
3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影响的对策
3.1 形成互联网意识
金融网络化是时代必然的趋势,因此,作为金融主体的银行一定更要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就必须要及时关注新的网络业务形态对金融领域带来的实际作用,主动、积极地从理念和实际业务活动等层面实施革新和升级。
为了及时更新金融理念,传统银行应当积极掌握网络金融的特点和规律,参考和引入诸如“客户”导向等互联网精神和先进、高效的信息技术,寻求在业务领域更好地走进客户和市场需求的方法和路径,从而在思想和意识上能够跟上新型网络业态的水平,从而在客户满意度的争夺上扭转劣势。
另外,在经营实践中,要积极地将意识上的更新转化为信息化改造的动力,主要是通过利用信息化改造,实现传统金融业务的整合优化,将服务单一等不足逐一弥补,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地实现市场拓展。
3.2 加强业务创新力度
针对新型网络金融的快速便捷等优势产生的压力,商业银行应当也引入网络发展思路,对原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及时调整,从而推动自身业务也具备简便高效的时代特点,将业务视野更多地落在小微企业的身上,实现业务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自我改善和升级,一方面迎合了现代经济发展中储蓄红利空间逐渐被压缩、存贷利差逐渐缩短导致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必须改革的需要,另一方也在帮助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得到真正的援助的情况下,构建银行利润空间新的支撑点,从而在对抗新型网络金融带来的压力上举重若轻。同时,这种革新思想也应当促使传统银行在业务电子化和网络化改造上更加深入,配合组织扁平化等改革成果,将银行的组织效率和业务能力都一一强化,以便有更强的应对市场需要和变化的反应能力。再者,学习网络金融在业务流程方面的简化思路,在继续坚持安全、稳健运行的前提下,在便利操作上落实先进性,合理缩减信贷审批手续,帮助客户不但能够从银行能够获得的和互联网金融同等水平的便捷产品和服务,而且在资金安全性上还可以超过同一时期的网络金融。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当将自己优于现代网络金融的地方,和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奠定自己的优势地位,主要是针对网络金融虽然发展快速,但是积淀不够厚重的现象,要将自己在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多样化的业务,都整合到网络工程里,形成既齐备、又便捷的金融服务,更加从容地应对现代网络金融的威胁,从根本上借助于互联网元素增进对客户的发掘能力和水平,在金融道路上实现科学发展。
3.3 注重安全防控工作
商业银行面临网络挑战,以及在融入网络金融的过程中,一定要将风险防控工作做到位。无论是设计新的服务项目,还是对待业务资料,都一定要落实严格的安全标准。首先应当增强对金融业务标准的制定和落实,体现传统金融机构在稳健审慎性、风险应对等方面的长处,帮助客户盈利的同时,减少必须要的损失和麻烦。其次,在不断推进基础数据库的拓展和完善进程前提下,探索利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方式和方法,采取前沿的分析技术,将大数据的运用和管理都纳入到运营体系里,为风险评判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同时,还要依靠客户管理系统的完善和运用,对客户和市场的状况做出科学预判,更新信用数据,从而在推动风控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安全管理目标。总之,商业银行在从互联网借力的同时,必须剔除随之而来的不稳定因素,延续业务和服务的稳健性。
3.4 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金融法的要求,銀行需要认真强化复合型专业队伍建设。为此,应选择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协商合作设置现代金融专业,利用正规的教育平台培养横跨金融和信息领域的复合型、多用途的专业人才,同时,在招聘工作中,适当增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招聘比例,将教育资源整合到银行内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去。另一方面,针对内部工作人员中具备一定信息理论、且有深厚金融实践积累的从业人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让他们尽快成长为适应网络金融的新型员工。另外,还要为新型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岗位和空间,让人才和网络金融业务共同前进。为此,应立足于金融发展网络化的必然性,迎合新的金融环境和客户的需求,设立内部专门的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部,集中配置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参考和引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成熟的开发经验,寻求既能继续体现银行长处的,又可以发挥网络优势的金融运营模式。同时,要为这些特殊的复合型人才给予更多的内部管理话语权,赋予他们更多的灵活处置的空间,争取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保持节奏一致,帮助银行推出更多先进的网络金融项目,实现人才的建功立业和银行网络业务的一体化发展。
4 结论
信息化带给商业银行更加复杂的行业环境,在处理经济紧缩等压力的同时,而且还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这类新型金融形式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产生着巨大的效应,既能够促进商业银行转变旧有、滞后的经营理念,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银行业整体在竞争推动下进入到更高水平,使得银行利率市场化变得更加可行。也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大的负面冲击,不只是会威胁后者的传统金融中介地位,而且会直接抢夺后者的主要业务,还会使得这一行业的整体经营风险变得更大。面对这些不利影响,商业银行既要从理念上入手,强调“客户”导向以便保证在网络业务和流程上的创新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也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风险控制,争取将网络金融的挑战转化为自身科学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雅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4]韩若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简析[J].中国商论,2016(19).
[5]徐嘉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5(17).
[6]赵芸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5(1).
[7]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财经科学,2015(5).
[8]梅声洪,梁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竞争融合关系的博弈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