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典植物园夏日漫游

2018-07-20草西

南方人物周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隆德植物园花草

草西

隆德大学开学是在8月,班主任Joachim将第一次班级会面的地点选在了植物园。瑞典人天性喜爱自然,这座建于17世纪的植物园也成为最受欢迎的户外公共空间之一。草坪上,男男女女脱掉上衣裸露背部,最大面积地吸收难得的日光。北欧冬天的黑暗有多漫长,夏日的风和日丽就有多珍贵。正是这珍贵打开了Joachim的腰包——在植物园温室后面的湖边,他给每人点了一杯咖啡,这也是两年间他惟一一次请客。

欧洲植物园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最初的植物园多由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隶属于医学院,专注于药用植物研究,直到植物学家林奈为花草创造了新的身份,植物学才开始和医学分家。林奈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斯科奈省,先在斯科奈省隆德大学攻读博物学和医学,后转入瑞典北部的乌普萨拉大学,之后游学欧洲,在荷兰获得医学博士。在欧洲大航海时代,探险者在世界各地搜罗奇珍异宝,大批收藏殖民果实的博物馆植物园应运而生。为这些远到而来的物种命名一度十分混乱,科学研究和贸易流通亟待统一的话语体系。18世纪30年代,荷兰成为欧洲学术和商贸中心,植物样本皆需经荷兰所谓的母亲花园中转到西北欧各处。林奈正是在荷兰游学时发表了著名的《自然系统》,开创了以种和属二分的动植物双命名法,来自殖民地的“异类”价值被欧洲知识体系吸收,自然生长的花草也被纳入到科学法则的掌控之中。

《自然系统》让林奈博士在学术界名声大噪,荷兰的“母亲花园”——莱顿大学植物园也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林奈决意回到瑞典,以自己创造的分类命名法为台本,重新设计乌普萨拉大学植物园。我曾经参观过莱顿植物园,园中有一尊林奈的半身像,被一丛无花果树包裹得严实,巧的是,当我行至乌普萨拉,林奈博物馆门口的显要位置也摆着一株无花果。无花果在《圣经》中被称为圣果,足见业界已将林奈封神。博物馆室内种植“娇贵”的东方品种:夹竹桃、菩提树、茉莉。博物馆外更广阔的室外空间就是著名的林奈花园了。一种浅绿色的新西兰毛刺(Acaena anserinifolia),如瑞典仲夏时节还未成熟的野草莓,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一棵棵芬兰白玉草,像极那些肤色极浅的斯堪的那维亚女孩,长着一脸雀斑却不惧日光的暴晒。

在这万物合奏的大观园中,容易忘记植物园和殖民史的纠缠。美国著名科技史学者Londa Schiebinger曾提出“语言学的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概念,认为随着现代植物学的兴起,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命名系统吞噬了世界植物区系的地理和文化特征。无独有偶,林奈也是最早将人种划分为欧洲白色人种、亚洲黄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美洲红色人种的科学家。人类学和植物学一样,从一开始就被裹挟进了带有某种殖民色彩的原罪。西方执着于将事物分类的极端效果,是将人种客体化为可以衡量品种优劣的花草。这正是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所批判的那种特殊的“园艺技术”:纳粹对犹太人的态度,就像园丁处理花园里的杂草,为营造一个更纯粹更接近理想的伊甸园,必须将这些劣等生物彻底拔除。

花圃前不時有向导带着学生或观光团前来观摩,来访者无不露出朝圣的姿态。然而草木兀自生长,当屏蔽了人的移情和知识的统摄,才能全然显出其自身。花园里正当季节的还有红缬草,一种看上去很像紫色油菜花的植物,原产自地中海,现在波罗的海沿岸也随处可见。在瑞典最大的岛屿——哥特兰岛上的岩石缝隙中,我曾见它们在狂风中摇曳。啄木鸟的马达是强大的,蟋蟀疯狂地踩着缝纫机——这是瑞典诺奖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笔下的波罗的海。那个当下,我忘了故乡,一个春天会被金黄油菜花淹没的地方,忘了过度解读这些花草,脑海里回旋的,只有林间青苔的芬芳和树荫下的沉醉。

Tips

文中提到的三个欧洲古老植物园都在大学城,离大城市半小时车程。乌普萨拉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隆德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莱顿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均有火车直达。

大学植物园常年对公众免费开放,但进入温室需另买门票。

林奈博物馆只在夏季限时开放,请在官网查询时间后再动身。

猜你喜欢

隆德植物园花草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爱护花草
勿摘花草
花草春夏
沉睡的花草园
世界名校
中了美人计的海军陆战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