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2018-07-20曾华静
曾华静
[摘要]“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高中数学率先提出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小学阶段并没有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许多小学教师对照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核心词,如数感、符号意识与高中数学抽象相对应;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与高中数学直观想象相对应;推理能力与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相对应;运算能力与高中数学运算相对应等。本文着重探讨了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问题,以此深化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空间观念;知识建构;数学思维
空间观念的培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什么是空间观念?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培养空间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图形的认识、度量、变换和位置关系中,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手段和空间想象,让学生看得见、悟得来。
一、在观察中形成知觉,再现几何图形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学生认识几何图形,获取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可以把几何图形的个别属性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对图形的整体感知,对几何图形形成更鲜明、更生动、更具体的感性知觉,达到初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目的。
例1:二年级《角的认识》
出示:钟表、剪刀、红领巾图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先在图上找到角,然后摒弃实物的物理属性,依托实物构建角的样子,初步感知角不仅仅有一个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例2:二年级《认识长方形》
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基于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活动经验及思维经验,因此,〈认识长方形》教学可出示一些四边形:
观察并分类,在观察的基础上追问学生:1号、5号、8号这三个图形有的瘦,有的胖,有的斜,可你们都认为它们是长方形,这是为什么?立足于观察,引发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模样,抛出问题,顺势而导,为后续从边和角两个元素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作铺垫。这是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开始,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很有帮助。
二、在操作中建立表象,抽象图形特征
操作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重要手段,通过操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知识的建构过程,建立图形的表象,在学生的认知里突显几何图形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应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方感官參与活动过程,抽象出图形的特征,借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例1: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
小学生一年级就已经初步认识长方体,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学生提供搭建长方体的联结点和数目众多的小棒,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行选择合适的小棒,动手搭一搭。
在展示交流搭好的长方体时,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整体认识长方体的特征:①长方体共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②两个面相交的那条线段叫做棱,有3组棱,其中水平方向上的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长、宽、高分别有4条,共12条棱。③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共有8个顶点。通过动手搭一搭,在搭的过程中建立长方体的表象,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2:二年级《图形的运动——感知轴对称现象》
让学生“三剪”识对称。操作活动一:自由剪。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剪出一个爱心。学生动手剪的真实情况是:随手剪出的不对称的爱心和对折剪出的爱心,强调:先对折,再剪,左右两边才会一样。操作活动二:对折剪。出示衣服图,对折后再剪,呈现分成两半的衣服和一件完整的衣服。强调:在对折线上画一个记号,并在记号的对边画出衣服一半的轮廓,沿着轮廓剪。操作活动三:创造剪。教师给出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感知轴对称现象。通过学生三次动手剪的操作活动,积累了认识轴对称现象的活动经验,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做基础性积淀。
拉弗德认为:思维不是某些仅仅发生在大脑中的东西,它是由物质和想象的成分构成。课堂中教师总会担心一些静静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有没有在思考,这时不妨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显性的“做”来体现学生隐性的“想”。
三、在想象中转换,沟通各方联系
空间想象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在想象中自然转换,既可以沟通形与物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沟通形与形之间的联系,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1.想象可以是形与物之间的可逆性转换
如看到红领巾、三角尺会想到三角形,看到黑板、数学书会想到长方形;看到正方体会想到魔方、骰子,看到圆柱会想到水杯、茶叶罐……形与物的转换在我们的身边悄悄的进行着,只是我们从不曾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去留心它。
2.想象可以是形与形之间的可逆性转换
如认识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出示点子图(如下图),想象:从图中选择三个点做顶点,用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会是哪一类三角形?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思考自我选择,再次在大脑中勾勒三类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沟通三类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至少有两个锐角,突出的一个角是直角那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另一个角是钝角,那就是钝角三角形)。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通过想象可以毫不刻意地完成形与物之间、形与形之间的自然转换,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
四、在描述中厘清,表达图形的运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描述可以是文字语言,也可以用符号语言,或者是二者的结合。描述能使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由感性的、直观的层面向理性的、抽象的层面提升。数学活动很多时候并不仅仅依靠直观的去感知,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多的学习要把语言描述与表象形成紧密相联,进而转化成抽象的数学评议和简缩精炼的数学思维。
如学习图形的旋转时,先利用钟面,明确旋转的三要素之方向和角度,再出示点子图,提出问题:把线段AB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90度后画在方格图上。
1.汇报交流时,首先呈现三种方法,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同样是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图形会不一样?你看得懂吗?
2.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线段旋转的过程:方法一:线段AB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方法二:线段AB绕B点顺时针旋转90度。方法三:线段AB绕中心点顺时针旋转90度。
3.引导学生整体体会旋转的含义,掌握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明确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旋转中心位置不变等特征。在用数学的语言(旋转三要素)正确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中,既可以“你说要求我来画”,也可以“我画出旋转图形你来描述”,这两种逆向的问题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深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切实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留足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数学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扎根于数学课堂。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思维养成的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7-3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马春霞.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J].新课程,2013,(06).
[3]田凤娟.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成才之路,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