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2018-07-20江西
江西
汪艳英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的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2017年是高考地理试题以核心素养立意目标测评的首试之年,总体而言,试题彰显了地理学科特点,反映了现实社会要求,符合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是兼具人性化和导向性的高考地理试题2017年高考保持与2016年试题的平稳过渡,无大起大落,难度适中,围绕主干知识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了综合考查,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探究性试题比重增加
2017年高考试题改变传统上的学后再用,变成在考场上的现学现用模式。考生必须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材料迅速获取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然后结合情景进行迁移和应用。要完成好本次高考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材料、图像信息提取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只有能力过硬,才不会被迷惑。个别选择题对能力要求很高,只有认真仔细推敲,抠字眼才能选对。2017年高考考生的感受:学了的没考,考了的都没怎么讲过,有点云里雾里,空中楼阁的感觉。因为2017年试题探究的主体与高考考点关联度不高,以自然地理为例,如下表所示:
应对探究性试题,养成一个良好思维程序相当关键。从题干文字图表挖掘隐含信息,建立地理情景,对照案例模型,找出原理规律因素,调用答题模板,组织学科语言,形成地理答案。
二、自然地理比重增加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选择题共11个小题44分,除第3小题考查人文地理外,其余10个小题全部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36题24分以山西焦煤资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工业;37题22分围绕白令海峡展开,12分自然地理,10分自然、人文结合题;选做题自然与人文结合,43题偏人文,44题偏自然。自然地理部分分值超过60%,试题特点如下:
(一)考点后移
1.传统的自然地理主干知识基本不见踪影。比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考查很少,而水体运动和生物自然带的内容得到加强。
2.关注跨学科领域知识,命题角度和视野扩大。由于这些原理和规律建立在大尺度的基础上,面对中小尺度,特别是微观尺度的地理环境时,这些规律和原则就面临着对接不上的问题。与此相对的是2017高考试题对于生物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与生物有关的试题占到80分以上,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二)淡化关联
尽管水文、生物等要素得到了高度关注,但是这些考点的设问与教材的知识关联度并不是很高,有些仅仅只是一些概念上的关系。
(三)强化应用
自然地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寻找普遍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但是“例外”又远远多于“普遍”,同时还存在着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一到微观尺度的规律寻找,势必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甚至纠缠不清。
三、选做题最容易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3、44题为两道选做题,各10分。43题旅游地理以材料“茶马古道”为基础要求学生“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抓住“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前期准备什么”即可。44题环境保护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的“红色荒漠”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该题的环境主体是森林,选取“课程标准规划”的案例,探讨人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佳途径。信息提要为南方地区、红壤丘陵;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红色荒漠。该题需搞清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与人工松林差别,两题都比较简单,容易拿分,建议今后考生可以先做选做题,避免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导致容易题失分,得不偿失。
四、体现核心素养,突出主题
以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11题为例,主要考查我国某地葡萄越冬双层覆膜技术,以“内陆地区葡萄越冬覆膜”为选题,突出自然因素的变化。信息提要为坐标图——时间与气温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寒冷期丰、枯雪年平均温度日变化和膜内温度日变化)。要求考生分析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寒冷期膜内温度日变化;判断可能所在的省区(区域定位)。
依据课标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规范要求,首先,要对此题进行精准的区域认知。试题中提供的“我国某地”太过宽泛,“越冬覆膜”圈定于北方地区也不具体,结合图中的“气温日变化”才能准确定位为我国西北地区。其次,要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思考与气候相关的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植被覆盖度等。同时,还要区别膜外气温与膜内温度日变化的异同,突出了覆膜对自然环境要素的改造。第三,还可以延展思维,凸显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思考覆膜对植物生长(如提高产量和质量、预防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如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不发达(多为贫困地区),通过农业技术实施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善或改造,趋利避害,是发展区域经济和脱贫致富的创造性选择,“引进来”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五、人文地理比重降低
人文地理试题在全国三套试卷中共56分,约占20%左右。2017年人文地理试题在选材上关注发生过程、关注决策过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特征如下:
卷别、题号分值对应考点试题情景关联度全国新课标卷Ⅲ4~6题12分城市建设某城市地铁低度关联全国新课标卷Ⅱ6~8题12分农业生产尼罗河泛滥区低度关联全国新课标卷Ⅰ4,5题8分工业集聚海德堡印刷机低度关联全国新课标卷Ⅱ36题24分区域资源的开发山西省焦煤中度关联
六、重视自然地理的探究
首先学生需要储存一定量的必备知识,进而研究试题材料,关注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再看试题设问,最后论证表达。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角度一,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角度二,教师讲课,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狠抓基础知识,对于常考的原理图,需要学生默写,比如全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示意图、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等。
(一)自然地理规律的探究
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当然也是必备知识。当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也是致力于发现规律。
(二)自然地理原理的探究
1.地理原理也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必备知识,与地理规律不同,地理原理更加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
2.地理原理的学习很容易进入一个思维定势,对于地球表面具有独特性质的地理事象来说,主导因素的探究是原理探究的关键。
总之,探究性学习要求培养考生从试题的文字材料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备考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去探究规律和原理,并学会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达。
七、精研高考试题,重视题组训练
对高考所体现的主干知识和科学思想,进行对应的改编和分类题组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2016年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平顶海山 (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参考答案】D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读取岩浆涌出和岩石圈运动箭头信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是地下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山顶变平,随着岩石圈的下降,山顶部没入水下,进一步受海水的侵蚀变得更为平坦,所以D正确。
【误区警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需要根据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征逐一分析。
现将上题进行改编:
夏威夷群岛由考爱岛、瓦胡岛、毛伊岛、夏威夷岛等大岛以及一些小岛、礁岩组成。下图示意夏威夷群岛的位置和组成分布。地质学家认为,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底断裂带上,太平洋板块在夏威夷热泉的上方缓慢移动。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太平洋板块 ( )
A.承托的热泉是地幔涌出的炽热海水
B.此处板块自西向东移动
C.板块的边缘由海沟或岛弧组成
D.移动可能导致边缘处地震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