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考命题 找准备考窍门
2018-07-20湖北
湖北
邓士木 邓守绪
一、2017年高考命题特点
1.内容选取导向明确,体现“立德树人”宗旨
试题体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全国新课标卷Ⅲ第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原理和联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试题还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主线。如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4题“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全国新课标卷Ⅲ第43题“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林”,体现了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
2.突出综合性与地域性,体现学科素养立意
全国新课标卷Ⅱ第6~8题以“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形成”为背景,考查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要考生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具备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一线”为素材,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
3.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6~8题,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又如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6题,考查的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容为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要求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
4.命题切合实际,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全国新课标卷Ⅲ第10,11题“互联网信息”等,命题素材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要求考生活学活用。
二、备考对策
1.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考生要理解、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在复习我国西北地区区域特征内容时,用整体性原理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整理,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自然与人文结合,形成如下框架:
2.以主干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思维模板
对地理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和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要善于归纳。重视知识和问题的有效联系,形成常用的答题“模板”,便于检索,随时调用,形成待命的“常规武器”。如分析影响水力资源主要因素,构建的思维模板如下:
3.关注生活和地理热点
学习地理要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地理现象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注意积累,“开门”读书,两耳要“闻”窗外事,复习中应该选择性地收看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新闻周刊》《一周时事综述》等,选择性地读一些与时事政治有关的报刊,如《半月谈》《时事》等。平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
4.必备常考图表的判读技巧
◆景观图的判读
景观图能直接反映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形象、直观、生动、亲切,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地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质地貌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人文景观有城乡风貌、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农业生产情景等。景观图判读方法如下:
(1)根据题干和图名信息,分析景观图所承载的地理因素或地理现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从景观图中解读的有效信息与相关问题信息进行匹配,准确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解题的要求→调动知识储备或课本相关知识作答。
(2)自然景观图:空间定位→分析景观指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景观的成因→归纳规律→人类的利用改造。
(3)人文景观图:空间定位→分析景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景观的特点、功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1】(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分析】第1题,剪纸图中交通、聚落区域特征十分明显:拱桥水乡、民居沿河而建且多窗、摇舟出行,门开向河流,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反映的是当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的自然特征。该景观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属于典型的北方地区,出行以陆路为主,民居不临水而建,B不符合;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河流较多,但土地相对长江三角洲来说较为集中,出行有陆路,很少摇舟出行,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民居也不具备临水而居、开门见河的典型特征,A,C不符合。故选 D。
第2题,江南水乡的形成与其气候、地形密切相关,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汊纵横、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传统出行交通方式是行船。故选B。
第3题,考生应该具备一点地方剧种的文化素养,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种,粤剧是广东地区的地方戏种,越剧则主要流传于长三角地区。故选D。
【答案】1.D 2.B 3.D
◆区域图的判读
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大多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的,区域图则能以区域地理为基础,为综合自然与人文知识、原理规律与区域事实、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前提条件。掌握区域图的读图技巧是解答区域地理的基础。判读方法如下:
(1)第一步:区域定位。即读出图所反映的区域“在哪里”。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区域轮廓、地带性特征、特殊地理事物等定位方法,确定区域的位置,描述其位置特征,如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
(2)第二步:分析区域特征。即提取信息及解读,读出图中“有什么”。提炼出构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的特征,分析特征的成因及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3)第三步:实现试题“问题”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链接。即将考查内容与所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重新组合、迁移转化,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通道。
【例2】(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分析】第(1)题,该题目中提示从“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作答,为答题指明了方向。解答的关键是明确剑麻纤维供不应求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剑麻产量少,解释时要结合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是剑麻需求量大,解释时要结合剑麻的用途。这两方面均可以在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中找到支撑信息。气候条件从区域图的经纬度可以判断为热带气候区。我国热带地区不仅面积小,且纬度较高,对剑麻的生产都不利。
第(2)题,该题是工业区位问题,设问只需要“指出”即可,不需要分析。根据区域图中距海位置、交通状况、河流等信息综合回答。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